三大校園慘案給家長的警示(2 / 2)

與趙相識多年的人都說,趙承熙不管是憤怒、沮喪或是心煩,都從來沒有任何表情。他通常都輕聲說話,並且完全拒絕對老師和同學敞開心扉。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言人拉裏·辛克爾說,趙承熙是個“獨來獨往的人”,學校很難找到關於他的信息。

同學保羅·金說:“他從來不說一句話,即使教授問問題,也不說話。他看起來總是身體和精神都很差,好像他很壓抑一樣。”心理學家紛紛對此發表評論,傾向性的意見認為,趙承熙性格孤僻、心理扭曲是導致這起槍擊案的主要原因。美國總統布什發表的每周電台致詞中,承認“槍手是一個精神嚴重受困擾的年輕人”“我們的社會繼續在如何處理精神病患的問題上掙紮。這些病患可能對自己及他人構成威脅”。

據韓國報紙報道,4月21日,學校中心廣場展開悼念活動,人們擺放了33塊花崗岩,分別代表在這場悲劇中死去的33個人,其中代表趙承熙的那塊排在第四位。遇難者悼念儀式上,敲響了33聲喪鍾,其中包括32名遇難者和凶手趙承熙。放飛到空中的氣球也是33個。

趙承熙的悼念碑和其他悼念碑一樣,在剪成“VT(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縮寫)”模樣的橘黃色彩紙上寫著“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旁邊放著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鮮花和紫色蠟燭。在這些鮮花中放著一張便箋,上麵寫著:“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裏。勞拉。”

3年級學生雷切爾說:“他雖然很可惡,但他的家人真是可憐。”

研究生克裏斯·車巴克說:“他也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一共有33名學生死亡。我們應該公平地為所有人的死亡哀悼。”

……

作為一名家長和教師,認真審視和反思這些轟動一時的慘案,我得出的結論是:

1.孩子考上重點大學或者讀研讀博,並不意味著他從此就前途似錦、幸福無邊。假如他沒有開闊的心胸、高度的責任感與自控力、自愛與愛人之心,在遭遇挫折與創傷時很容易遷怒於無辜、衝動犯罪,將他人和自己一同毀滅。

2.即使我們的孩子很優秀、懂事,但如果他隻是獨善其身,對周圍同學的精神狀態缺乏關注、極度漠視,而他身邊恰恰就潛伏著趙承熙、盧剛、馬加爵之類精神壓抑、人格扭曲的學生。很可能,在陽光下,在教室裏,在他們專心致誌學習時,就會於瞬淪成為別人泄憤的替罪羊,連哼都來不及哼一聲就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3.人要想好好地活著,享受高品質的人生,單靠“自己好”或者“要求別人好”是不行的。隻有努力自愛與愛人,共同營造一種充滿和諧,充滿友善與寬容的環境,置身於“我好,你好,他也好,我們大家都要好”的溫暖氛圍中,才能更安全、更有保障地活著。

1979年,德蘭修女獲諾貝爾和平獎時,講了這樣幾句話:

饑餓並不單指沒有食物,而是指愛心的渴求;

赤身、寒冷並不單指沒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嚴受到剝奪;

無家可歸並不單指要一棲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遺棄。

讓我們記住這幾句話,從小到大,持續地、不遺餘力地設法教會孩子下麵三件事:

第一、愛自己,也愛別人;

第二、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第三、善待自己,也善待別人。

因為愛與寬容,尊重與友善才是人類走出陰霾,遠離仇恨,避免悲劇重演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