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一下中美兩國的家長會(1 / 2)

他的兒子到美國快兩年了,到六年級時他才應邀參加了一次家長會,開家長會那天,他沿用在國內參加家長會的習慣,準備了紙筆和一堆問題……

高鋼,中國互聯網新聞傳播的第一代從業者;1988年至1989年曾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新聞係做訪問學者;1994年到1995年擔任美國《新大陸》報主筆記者和美國《中國導報》主筆記者,從事中國新聞背景分析;2003年9月至今曆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院長等職;1992年起作為有特殊貢獻的專家終生享受中國政府特殊津貼。(以上資料摘自百度“高鋼”詞條)

高鋼在美國當記者期間,將9歲的兒子帶到美國讀小學,接受美國的基礎教育。高鋼在其所著的《遭遇美國教育》“《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03年第10期”一文中,記錄了他在美國參加家長會的情形。

他的兒子到美國快兩年了,到6年級時他才應邀參加了一次家長會,開家長會那天,他沿用在國內參加家長會的習慣,準備了紙筆,準備了一堆問題,打算好好記下老師講的內容,並給老師留下關心孩子的好印象。

他準時趕到教室,看到裏麵又是氣球又是彩帶,布置得就像過節一樣,家長和孩子親熱地坐在一起。班主任笑容可掬地說:“今天對在座的孩子們的家長,可能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因為我,不,確切地說是你們的孩子為你們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這些禮物被彩色綢布覆蓋著,打開後是一大摞擺放整齊的新書,老師們在課堂上鼓勵孩子們寫詩,然後用心把每個孩子的詩作精選幾首印刷而成的詩歌作品集。家長和孩子邊欣賞散發著油墨清香的作品邊吃蛋糕,以示慶祝。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老師宣布家長會結束。

高鋼看到印著兒子名字的作品非常高興,對家長會就這樣結束又有點悵然若失。他有些不甘心地上前問班主任:“我兒子在學校有什麼問題嗎?”

班主任說:“他要是有什麼問題,我早就通知你了,不會等到現在。”

高鋼堅持道:“我們中國有句名言,叫防微杜漸。還有一句叫防患於未然。”

班主任從容不迫地說:“讓我們用更多的精力去發現孩子們的可愛和他們的潛能吧,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讓他們心中充滿自信、充滿光明、充滿歡樂,這樣孩子才有更大的興趣去學習,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戰勝困難。”

作為一名教師和家長,我曾參加過好多次家長會。當我看到美國這則家長會的案例,尤其是看到班主任那番語重心長的話語時,內心的震動是無以複加的,忍不住把它同國內司空見慣的家長會進行對比。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家長會都是由家長和老師關起門來開的。開會時,家長們在下麵正襟危坐、洗耳恭聽。老師則站在講台上圍繞成績和學習大講特講;成績好的學生,家長參會後,喜笑顏開,會覺得孩子爭氣,自己麵上有光。對大多數排名靠中間或靠後的學生,家長覺得慚愧,有些脾氣暴躁的,回家後還對孩子大發雷霆。所以,家長會,孩子怕,家長怨。

某局長向我訴苦說,自己在單位好歹也是個人物,因為兒子不爭氣成績不好,每次家長會都被老師像罵孫子那樣罵著,想起家長會心裏就打鼓;某小學進行調查,學生最討厭老師說的十句話中,排在第五位的就是“明天開家長會”。

家長會原本是家校溝通的主渠道,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才召開的,卻弄得怨聲載道,為什麼會這樣?把我國的家長會同高鋼記錄的美國家長會進行對比,不難發現兩者存在的幾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