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注成績還是關注個性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孩子更快樂、更健康、更自信地成長,成績隻不過是督促學生進步的手段。
在我國,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分數第一,分數唯一”的觀念根深蒂固,家長和老師的眼睛全都盯著孩子的成績做文章,將成績淩駕於孩子的個性之上。就連召開家長會的時間,都安排在段考或者期考之後,內容當然是圍繞成績和學習展開了。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很多有個性、有特長、有靈氣的孩子因為學業成績不佳,而被老師否決,被家長指責,被同伴輕視,使得這些孩子自尊心受挫,個性和特長還沒有充分發展便被湮滅。
“性格即命運”,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良好的個性比什麼都重要,自尊、自信、快樂地度過校園生活比什麼都可貴。美國的老師明白這一點,沒有把精力放在糾纏孩子的成績上,而是放在怎樣讓孩子內心更光明、更自信上。
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什麼時候才能明白,考試隻是手段,不是目的,孩子的快樂更重要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將孩子們從分數,從考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呢?
二、發現問題還是發現亮點
我們的傳統文化,以謙虛為美德,生怕孩子一表揚就驕傲,一驕傲就落後,對孩子總是以發現問題,進行批評為主,即使是品學兼優的孩子,在表揚時,也不忘了用“但是”進行一下敲打。
在賞識中長大的孩子更自信,在批評和指責中長大的孩子當然越來越自卑。聯係到家長會,多數家長熱衷於向老師打聽的是孩子的不足,老師更願意向家長反映的是孩子存在的問題。這樣雙管齊下的後果,孩子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
美國那位可敬的班主任說:“讓我們用更多的精力去發現孩子們的可愛和他們的潛能吧,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讓他們心中充滿自信,充滿光明,充滿歡樂……”
我們呢,好像用更多的精力去發現孩子的不足,讓孩子自卑、退縮、壓抑、焦慮。難怪,有那麼多的孩子視學校為畏途,視學習為負擔,視家長會為厭事呢。
三、讓家長和孩子更親密還是更有隔閡
高鋼隻參加過一次小學的家長會,卻覺得無論是自己還是孩子都受益無窮,就他來說,他第一次發現了孩子寫作方麵的天賦,對孩子另眼相看;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沒有問題,應該快樂生活的,並懂得怎樣去鼓勵孩子;對他兒子來說,那本印有他作品的詩集,激發了他對寫作的愛好,使他一直保留著濃厚的閱讀和寫作興趣,並始終對自己信心十足。
這種家長會,既密切親子關係,也給孩子注入積極向上的動力,令人神往。
而我們的家長會,因為過分關注成績,過多反映問題,很多家長對孩子大失所望,對孩子橫加指責,很多孩子覺得老師關起門來告黑狀,和家長一起整自己。從而對家長和老師充滿仇視,加劇了師生矛盾,也導致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立。可以說是適得其反,吃力而不討好。
從美國的一次家長會,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觀念的衝突,西方教育的著眼點在於“以學生為本”,關注個性,保護自尊,讓孩子更快樂;我們的著眼點在於“成績至上”,關注考試,關注升學,將孩子淪為知識的容器,成績的奴仆。
隻是,那些隻會悶頭讀書,隻會考試,對什麼都漠不關心,對自己也沒有多少信心的孩子,他以後的人生質量能高嗎?什麼時候,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長會也變得讓家長舒心,讓孩子高興,讓孩子和家長都心中充滿自信,充滿光明,充滿歡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