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大腦不存在一個中心,也找不到“我”的位置。

當我們講“大腦怎麼想”、“我怎麼想”的時候,總是直覺地以為大腦是一個整體,裏麵某個地方駐紮著一個“我”。當科學家們把大腦結構大卸八塊後卻發現:奇怪,裏麵既沒有哪個器官可稱為“中心”,也沒有哪個器官來代表“自我”。

最後,即使單一意識功能,也找不到它的中心在哪裏。

腦成像技術還顯示,那些與我們朝夕相伴的思維、情緒、感覺、記憶,每個功能都在大腦中對應著不止一個器官,有哪個點可以作為該功能的中心嗎?很勉強。

需要澄清的是,即使在本書中出現的“某某中心”字樣,也僅僅是為了稱呼起來方便而已,僅僅意味著該器官所起的作用相對較大,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相對中心”或者“核心區域”。按照這個“相對”的邏輯,我們就可以把意識和大腦結構大致對應起來了。

我們首要關心的問題是——念頭在哪裏?

應該講,它以大腦皮層為“核心區域”,並沒有某個固定位置。大腦皮層與我們的貪、嗔、癡、愛、取、有等各種念頭密切相關,可大腦皮層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包括最少四個區域:額葉與性格和語言有關;頂葉與觸覺和注意力有關;枕葉與視覺有關;顳葉與聽覺有關。也就是說,不同的念頭,與大腦皮層的不同位置有關。

接下來的問題是——情緒在哪裏?

這個問題就複雜很多。情緒可以說有不同的核心區域,也可以說沒有核心區域。我們知道不同的器官——額葉、邊緣係統、下視丘都參與了情緒過程,也知道在不同情緒中,每個器官的參與度不同,如同紐約大學的約瑟夫·李竇教授在他的《腦中有情》一書中所闡述的:“大腦中沒有專責的情緒機構,也沒有哪個係統來處理這種捉摸不定的功能。要了解我們稱之為情緒的各種現象,就必須專注在一個特殊的情緒種類上。”

最後的問題是——感覺在哪裏?

這比較容易回答。感覺是來自我們眼、耳、鼻、舌、身中的神經信號,因此感覺分散在我們身體中。有趣的是,身體中唯一沒有感覺神經的地方就是大腦,因此大腦手術雖然聽起來很殘忍,其實一點也不疼。(還記得電影漢尼拔中的那個晚餐嗎?)

比較難回答的是感覺以後發生了什麼。比如我們握緊拳頭感覺一下,這個感覺信號開始於手,終止於大腦皮層,即使從物理位置上看,信號的起點和終點也分開很遠啊,中間發生了什麼?英國神經心理學講師瑞塔·卡特解釋道:“大腦是一種製造很多產品的工廠,原料是各種信息:光波投射到視網膜上,聲音衝擊耳膜,氣味飄散在鼻腔中,大腦的這些感覺區創造出我們對外界的印象。但是基本感覺並非大腦的最後成品,最終構建一種有意義的認知。”也就是說,身體傳來的感覺信號首先被輸送到大腦,經過大腦的中間過程,才形成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認知,這個過程叫什麼呢?

大腦中發生了兩件事——覺察和知道,加起來叫作“覺知”。

“覺知”並非思維,因為大腦隻在“知道”,並未對信號做任何加工,這與念頭和情緒有本質區別。“覺知”也並非感覺,因為感覺基礎信號,隻有當這些信號被頭腦“察覺並知道”後才形成“覺知”的結果。體會一下,當剛才握緊拳頭的時候,是誰“覺察了、知道了”手的感覺?不是思維,不是情緒,不是感覺,而是“覺知”。它是在感覺、思維、情緒之外,最容易被忽略的另一種意識。

上述就是大腦能告訴我們的全部了嗎?不,我們還沒去了解大腦的微觀結構呢,這將帶給我們更多的信息。

大腦中的基本單位是一種叫作神經元的特殊細胞。神經元有點像一頭大一頭小的爬蟲,爬蟲的兩頭伸出很多尾巴,叫作“神經末梢”,如果這些爬蟲的末梢頭尾相連,就產生了大腦中的信號。幸好有化學家們的參與,現在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斷開的機製也搞清楚了——並不需要電源開關,而是通過穀氨酸作為啟動試劑和γ-氨基丁酸作為終止試劑來傳遞意識信號。除了這兩種傳遞試劑以外,還存在著血清素、乙酰膽堿、五羥色胺、多巴胺、腎上腺素、皮質醇、催產素、縮氨酸等一係列情緒調節化學品。研究顯示,血清素與抑鬱症有關,多巴胺與快樂有關,腎上腺素與緊張焦慮有關,皮質醇與恐懼有關,等等。總之,對我的化學家朋友們來說,情緒沒有什麼神秘,在一個燒杯裏攪和攪和然後——喝下去就行!

這還隻是神經元的局部,如果我們把它們都放到一起看呢?你會被所看到的景象嚇一大跳!因為在我們大腦的黑暗內部,默默運行著一個龐大無比、縱橫交錯的神經網絡。如果把神經元的傳輸信號比喻為閃電的話,那麼大腦的夜空中會劃過每秒億萬次的電光鬼影,有點像電影“黑客帝國”中的恐怖幻象?

從大腦的微觀網絡,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呢?也有三點。

第一個啟發,大腦複雜到我們無法想象。

猜猜大腦中總共有多少神經元?大約一千億個之多!如果它們首尾相連,將好似一千億根小電線。覺得這個數字很大嗎?如果是的話,那你隻會更吃驚,因為實際情況還要再乘上五千。這是由於每個神經元並非首尾各連接一個神經元,而是平均會連接其他五千個神經元。如此複雜的信息網絡,從一個側麵說明大腦的潛能可能確實是無限的。

第二個啟發,意識的數量也多到我們無法想象。

算算總共一千億個神經元,平均每個神經元每秒啟動五次以上,每次都代表一個信號,這意味著,在你閱讀這段文章的一秒鍾內,至少超過五千億個意識信號在腦中飄過,盡管它們未必都能最終轉化為感受、念頭、情緒,但即使其中一部分也非常可觀了。你可能問:“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感覺到這麼多的念頭和情緒呢?”這就好像太多的噪音混雜在一起就形成了嗡鳴,而當我們身處嗡鳴之中的時候,反而好像聽不到聲音了一樣。同樣,在無數意念的背景中,我們“覺知”到的,隻是其中最能抓住我們注意力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念頭和情緒,都淹沒在噪音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第三個啟發,意識“生生滅滅,生滅不已”。

在這麼多信號之中,最終哪些形成了我們的記憶呢?答案是——最活躍的神經元連接才會形成記憶。神經元之間會不斷地建立新的連接,越是活躍的就越得到強化,而不常用的神經元鏈接會不斷地斷開,這種斷開就是失去記憶的過程。每時每秒,在神經元持續的重組中,意識不斷“生”,也不斷“滅”。每個感受、念頭、情緒、覺知,如像野火一般,此刻發生,下一刻消失。煩惱不也一樣嗎?去了又來,來了又去。

奇哉大腦!它讓我們無比驚詫、無比自豪、無比困惑!

雖然本節的信息解釋了念頭、情緒、自我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但隱約在我們心底的一個疑問是——人類的煩惱問題,真能用神經元中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來解釋嗎?聽起來沒問題,又好像有問題,因為我們所感受到的精神世界顯然不止於此。科學搞清了有形的細節,卻留下了無形的整體。

好的方麵是,我們雖然沒在大腦中找到念頭的固定位置,卻對念頭已經像自家人那般知根知底了。我們已經非常接近要找的結論了。

*念頭不是你

各位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吧,“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可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的念頭,不聽“我”的指揮呢?

如果先講答案,那麼很簡單——念頭不是你!

念頭是念頭,你是你,它當然不完全聽你指揮。當我們睡覺的時候,它自由做夢;當我們清醒的時候,它以主人的名義發號施令;當它強大到一定程度,即使我們清醒,它也按照自動模式駕馭生活。

事實上,不僅負麵念頭不是你,連正麵的念頭也不是你;憂慮擔心不是你,期望想象也不是你。同樣的道理,情緒下的念頭也不是你;憤怒悲傷不是你,激動狂喜也不是你。總之,所有的念頭、情緒、感受,都不是你。

或許對此心存懷疑?讓我們用個簡單的實驗證明一下。

請閉上眼睛,靜坐五分鍾,什麼姿勢都可以,唯一的要求是“禁止思考”。如果非要關注什麼的話,就關注自己的呼吸吧。如果過程中出現了念頭,就把關注點從念頭拉回到呼吸上來。沒有過靜坐經驗的人,會覺得這是很漫長的五分鍾。

當五分鍾結束的時候,請數一下剛才遇到幾個念頭。估計不會一個也沒有,除非睡著了的緣故,但也不會很多,比如兩三個?這還沒算“看看五分鍾到了沒有”的念頭。現在大致劃分一下,中間多少時間是有念頭的,多少時間是沒念頭的。如果上麵過程各位很警覺的話,我估計大約一半時間沒有念頭?

好,不管結果是90%、60%、30%,都沒關係,請問剛才沒有念頭的時段,誰在那裏呢?顯然是“你”。那時你清醒,你存在,念頭卻不在!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說過:“意誌力、悟性、想象力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部由思維而來。”顯然與事實不符。因為剛才不“思”的時候,至少“感覺”仍然存在,“悟性”也未必不在。

這也證明了笛卡爾說的另一句話“我思故我在”有誤。因為剛才不“思”的時候,自己並未消失,不還“在”那裏嗎?從念頭不斷生滅,而“自己”始終存在的這個事實,可以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念頭是念頭,你是你。

這個實驗同樣證明了情緒和感受也不是你。因為剛才靜坐的五分鍾裏,並沒有任何情緒,但“你”卻清醒地存在著,這說明情緒和“你”並不同時存在。如果繼續靜坐下去,你會逐漸失去手的感受、腳的感受、腿的感受,如果時間再長,甚至逐漸忘記自己的呼吸(隻是忘記,並未停止)。是不是有人以為這是一種飄飄欲仙的境界呢?不,任何人隻要靜坐著不思考,時間長到一定程度,都會有上麵的體驗。

這並非我創造出來的什麼新觀點,就像認知療法的理論一樣,我們仍在重複兩千六百年前佛陀說過的事。

事實上,佛學不僅是哲學,也是心理學,被包括榮格在內的眾多西方心理學家推崇為迄今為止最完整的精神體係。佛陀的心理實驗方法很簡單——“對意識進行深度體悟”。通過體悟,佛陀得出了與現代醫學不謀而合的結論:第一,意識是可以被分解的;第二,念頭是不斷生滅的;第三,念頭不是你。

有人可能想:怎麼可能?這三條可是現代醫學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經過一兩百年的沿革,才得出的結論。而兩千多年前的佛陀,一無科學儀器,二無科學理論,是不是吹捧啊?還真不是,我們有文為證。

先看第一點,“意識是分解的。”還記得上一章的“五蘊”理論吧?“色、受、想、行、識”——物質、感受、判斷、反應、整體意識。也許各位對此還感到陌生,甚至“心有餘悸”。好消息是我們將在這一節對“五蘊”進行簡化、局部化和通俗化,以理解它的真正意義所在。

怎麼簡化?首先同類項合並。既然“五蘊”中的判斷和反應兩項的“想”和“行”屬於兩種不同的念頭,那麼我們先把這兩項合並後,就是下麵的樣子:

(這步簡化並非我隨心所欲,而是另有出處。隻要把最後兩項對調一下,就能對應佛學中的另有一個專有名詞“四念處”:身、受、心、法。)

新組合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後三項清楚地顯示:“意識是可以分解的”——我們的精神世界中,相對獨立的組成,包括感受、念頭、整體意識。

再說第二點,有人可能會問,佛陀在哪裏說了“念頭是不斷生滅的”呢?其實就像所有的哲學家一樣,佛陀喜歡用高度概括的方法。佛陀的原文雖不是這句話,但他說了更概括的“一切行無常”。

“無常”就是不斷變化而沒有常態的意思。對於不斷變化中的物質世界,我們不會感到奇怪,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曾講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但對於不斷變化中的人類精神世界,卻主要是東方的佛學在講。佛學認為:感覺是無常的,念頭是無常的,情緒是無常的,記憶是無常的,連自我意識都無常。佛學把“不斷生、不斷滅”當作世間的基本規律,包括念頭在內。

那麼第三點“念頭不是你”呢?根據前兩點“意識是分解的”和“念頭是生滅的”,我們就自然得出這個推論。但是如果有人非要深究:“佛陀說沒說過‘念頭不是你’這句話呢?”我的回答是“說過,但同樣用的是高度概括的方法”。佛陀的原話是“一切法無我”。物質世界不是你,精神世界也不是你,自然包括“念頭不是你”。

可一提到“無我”,有些人就被嚇跑了,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我不實有”是難以接受的。即使沒被嚇跑的人,估計也僅僅把這句話當作神秘的教義來聽了,而忽略了它的理性價值。這是何等的浪費!

要聽懂佛陀的意思,我們隻能繼續“降低”佛學的高度。大家知道,哲學家們最喜歡概括,這有好有壞。好的是,概括的整體必然包括局部;壞的是,超級概括造成超級費解。讀懂的人評論說“精辟”,更多讀不懂的人,則把書扔在一邊,以致於讓大師的智慧長期埋沒,這也違背了當初概括的本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