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感恩必然帶來珍惜。俗話說“感恩惜福”。就像本書開頭所列舉的空氣和重力的比喻一樣,我們身邊很多重要的人、事、物都被我們想當然地忽略掉了,直到有一天失去的時候才感到後悔。如果懷著感恩之心的話,我們就更關注生活中的這些細節,珍惜我們認為永遠會在那裏、而實際未必如此的親情和友情,從而現在就去體會更豐富的人生細節。
你看,感恩對積極的人生是多麼重要。它不僅給我們個人帶來幸福、滿足、積極,也為社會增加了愛、禮貌、友善。正如乒乓球運動員莊則棟在經曆了不少風雨後說的:“能夠有今天,我們感恩,感謝,感動。”所以,我把感恩稱為人生“正見”的第一把鑰匙。
但是再好的事情都有一個度,如果超過了這個度,事情就會走向它的反麵。我們感恩就要去回饋,但有回饋就會有期望,有期望就可能失望。另外,我們感恩就要去愛,但有愛就可能有恨,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們懂得感恩了,而別人不懂感恩怎麼辦?
這就要用到正見的下一把鑰匙:講和。
*第二把鑰匙:講和
如果感恩是我們應對世界的一隻手,那麼講和就是另一隻手了。
這是需要同時使用的兩隻手。
感恩讓我們努力,不要虛度一生,但如果努力了也不成功呢?就要跟自己講和了。感恩也讓我們回饋世界,但如果回饋了也沒有結果呢?我們就要跟世界講和了。感恩還讓我們待人以禮,但如果別人回之以不敬呢?太正常了,我們也隻能與叫作“人類”的同類講和了。所以說,感恩沒錯,努力沒錯,回饋社會沒錯,但我們必須為自己“留一手”,學會“講和”。畢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可從小到大,就是很少有人教給我們怎麼“留這一手”。我們學到的詞更多是奮鬥、競爭、克服、戰勝、努力、超越,這讓我們走向社會之後一直處於競爭之中。和別人競爭,更和自己競爭,即使成功了,將來的我也要和現在的我競爭。到什麼時候為止呢?直到出現煩惱、壓力、心理疾病。當我奉勸一些煩惱的朋友“講和”的時候,一些沒有幽默感的家夥總是很認真地回答,“不,我就是要戰勝自我!”。
因此我要消除各位的一個擔心:“這會不會要降低我的社會競爭力啊?”恰恰相反,我所講的“講和”,是為了提高抗壓能力,從而讓你更好地競爭。事實上,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競爭,真的知道該怎麼競爭嗎?是不是勇往直前才叫競爭呢?不,有進有退才叫“勇”。那什麼叫有進有退呢?就是既要能競爭,也要能講和。如果競爭得過我們就競爭,如果競爭不過我們就講和。所以在競爭開始之前,最好先學會講和。
看來競爭和“講和”,本來就是一體兩麵。
怎麼“講和”呢?具體來說就是:寬容、原諒、放下。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我不得不說,中國文化是最寬容的一種。從小在學校裏,我們就笑話別的小朋友“小心眼”、“沒肚量”,這麼形象的詞在英文中還真難找到。再看我們中華文化中的英雄形象,都個個心胸寬廣,比如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比如宋江“仗義疏財”,就連大奸臣曹操也因“義釋關羽”而留下美傳。這個傳統被保留下來,一直到國際交往頻繁的今天,看看我們是怎麼接待外國人的,而外國人是怎麼接待我們的,就會懷疑我們這個民族是否太寬容了。再看看法國和日本怎樣處心積慮地把外來文化拒之門外,更深感我們的祖先留下了一個多麼值得自豪的美德。
那首先我們該與誰講和呢?當然還是自己,這意味著要寬容自己做過的令人羞愧的事。以本人為例,按說我在商場上跌爬滾打這麼多年,應該懺悔的事情肯定不少吧,但懺悔歸懺悔,每天晚上我還是要在睡覺前原諒自己,因為我知道,每個人需要懺悔的事情都很多,自己不是什麼特例。也許我們以為明星人物一定成熟很多,其實這些大人物做的蠢事更令人匪夷所思,“水門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好在這些事業上的高手,往往也是自我原諒的高手。這讓我想起奧巴馬在一次開學日的演講中說:“我做過許多自己覺得丟臉的事情,也惹出過許多不該惹的麻煩……”別忘了這位總統的“大角度”微笑,他與這些“丟臉的事”,都悄悄講和了。
我們也要與周圍的人講和,這意味著寬容別人的錯誤。佛陀對此的建議很徹底,就是“漠視”,既不順從,也不糾正。佛陀教育他的兒子羅睺羅要向大地去學習,佛陀說:人們往大地上扔幹淨的東西,也扔不幹淨的東西;甚至在大地上拉屎、撒尿、流血,你看到大地生氣了嗎?沒有。你看到大地羞恥了嗎?沒有。你看見大地避開了嗎?沒有。(惱之,恥之,忌避之)大地就是這樣心平氣和。
我雖然不曾遇到過什麼人生導師,但卻遇到過像大地一樣漠視我錯誤的老師。記得我的學習成績到了高中就很突出了,但當時好像沒有老師特別喜歡我的。當然這也難怪,因為我基本以自學為主,甚至在課堂上公開睡覺,不是一次,而是三年中的無數次。回想起來,這真是母校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獨特方法!直到後來我自己在台上講話,看到台下東倒西歪的情形,才深深感恩老師當年寬容的漠視。於是我想到借此機會提醒各位,禁止上課睡覺!尤其看誰膽敢在我的課上睡覺。
除了與人講和以外,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與這個世界講和?這意味著我們如果不給世界做什麼貢獻,起碼不要給世界帶來傷害。這是環保主義的出發點,我們可以從珍惜這個地球做起。另一方麵,這也意味著我們接受這個世界的狂風暴雨和陰晴圓缺。正是因為不確定性,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
之所以花了這麼多的篇幅把“講和”說清楚,是因為它與我們後麵將要控製的一些負麵思維和負麵情緒有關。哪些負麵思維呢?自責、指責、嫉妒、憤怒,這些念頭的背後都是一種“指責”。哪些負麵情緒呢?悲傷、恐懼、後悔、憂慮,這些情緒的背後是前麵那些念頭。當我們學會“講和”的時候,意味著會減少這種負麵思維,意味著會願意成己、成人、成就社會。這都將為後麵“觀”念頭、“觀”情緒打下“正見”的基礎。
通過“感恩”和“講和”,我們講了人生的“中間之道”——既不能全放下,也不能放不下。這就好像我們說人生既不能過於“有為”,也不能過於“無為”一樣。如果“光感恩不講和”就會過於投入,但如果“光講和不感恩”又會厭離世界。隻有這兩隻手一起用,我們才能獲得平衡而充實的人生。
那麼兩者加起來,能不能用一個詞來代表呢?比較接近的是“圓滿”。如果把圓滿形容為一種完美,那麼“感恩”容易讓它向外凸,而“講和”又容易讓它向內凹,隻有兩者相抵才是不凸不凹的完美狀態。圓滿意味著體會幸福,它不是不進取,而是在珍惜幸福的前提下進取。圓滿也意味著接受,它不是不爭取未來的更完美,是能安心地接受眼下的不完美。其實這才是本來我要形容的狀態——“圓滿”才是本來我要找的那個詞。
但是,“感恩”也好,“講和”也好,充其量還都屬於思維的力量,其實還有個比思維更強大的辦法。
*第三把鑰匙:當下
第三把人生正見的鑰匙就是“當下”。
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正見”。哪裏不尋常?如果我們把感恩和講和比喻成人生中“手”的力量,那麼“當下”更像“心”的力量。如果說要有兩條路可以達到平靜心這個目標的話,那麼“感恩”和“講和”走的是思維之路,靠的是一個念頭去駁斥另一個念頭,而“當下”則既可以是一種思維,更可以是對思維的超越。
這或許造成困惑,難道還有不同的“當下”嗎?是的。之前各位一定讀過不少“活在當下”的書,甚至天天收到“活在當下”的短信,但這些都是“概念中的當下”,除此以外,還有“當下中的當下”。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可以被頭腦去理解,但後者隻有靠“覺知”去體會,這要等到實修部分再講。因此在這一章裏,我們還是先思考“當下”吧。
“活在當下”是個意義簡單明了的概念。既然我們的生活是由無數個“此時此刻”組成的,那麼浪費它就是在浪費生命,而珍惜它就是在珍惜生命。正因為簡單明了,這個概念才如此流行。
聖經中有很多耶穌要我們關注當下的名句。根據新約的記載,以引導我們去另外一個世界為目標的耶穌,其實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指導門徒如何處理當時的情況。奇怪吧,在整個聖經中,“現在”的字樣高達482次之多,比“天上”、“天堂”、“天國”加起來出現的次數還多!可見“神”要求我們在去天上、天堂、天國之前,要把這個世界的“現在”關注好。
哲學家們也留下了許多關於“活在當下”的名言。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把當下和“生命”畫上了等號,他說:“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確實占有的唯一形態。”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他的答案是,“如果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須控製現在。”
心靈作家埃克哈特·托利用整整一本書描述“當下”,其中不乏精辟之言:“當下是你所能擁有的一切,從來沒有一刻,你的生命是不在當下的。”再看這句,“你大腦中背負著100件你在未來將會或必須做的事情的重擔,卻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現在就能做的事情上。”這都說出了“當下”的重要。
值得對照的是,我們生活中有句不好的口頭禪就是“明天再說吧”。不,不要等到明天,想做什麼今天就開始做吧!南懷瑾先生有次回憶他剛剛逃難到台灣的時候,那時他的小公司剛剛破產,一家人隻能住在漏雨的房子裏,自己白天一邊抱著小孩一邊寫文章養家,晚上睡覺前,也會擔心第二天全家的夥食從哪裏來。這時他就安慰自己說:“還不知道明天在不在呢。”
如果再對照一下,我們還有句更不好的口頭禪是“再過幾年”,“到時候如何如何”,不,不要再過幾年,現在就是合適的時候。前一段我還讀到某首富宣稱“等到多少萬萬億就退休”的誓言。為他送上我真心的祝福:最好現在別想著退休!為什麼呢?因為很多朋友工作的時候盼著退休,結果工作沒有做好,到了退休的時候又想著工作,結果退休也沒有退好。這種“不在當下”的情結,怕連首富也難免。
更糟糕的是,我們還有句玩笑話是“但願下輩子吧”,不,不要等到下輩子,請從這輩子開始。加拿大幽默作家斯蒂芬·李柯克對此有一段形象的描述:“我們人生的旅程是多麼奇妙啊!小孩老是說‘等我長大……’長大了呢?大男孩說:‘等我成年……’成年後他又說‘等我結了婚’,等他真的結婚了又怎樣呢?他又想‘等我退休了吧’。終於,他退休了。當他回首往事,心中不免升起一股寒意,因為他已經錯過了人生中的一切,什麼都沒抓住。我們總是太晚了才認清生活就是生活,就是每一天每一個小時”。這是智慧的感悟。
隨著“活在當下”這個概念的流行,也同時流行起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誤導。
其中之一就是所謂“時間並不重要”。這種說法的理由是時間是人類創造的,因此它本來是不存在的,也是不重要的。這對不對呢?確實,時間的刻度是人為確定的,但這並不表示它不在那裏。愛因斯坦認為時間是宇宙的第四維,霍金認為黑洞是時間的起點,不管人類是否存在,它都存在。這就好比人類把太陽叫作太陽之前,它存在不存在呢?當然是存在的,隻是不叫這個“太陽”名字而已。
那麼時間到底重不重要呢?當然重要!我想到的唯一的例外是——對已經出離世間的修行者來講,不僅時間,此生都不再是重要的了。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仍然癡迷於這個娑婆世界的世人來講,我們的生命隻有一次,我們的時間隻在當下,再沒有比時間和當下對我們更寶貴的了。
另一種誤導是所謂“一切毫無意義”。這種觀點的理由是,既然過去和未來沒有意義,那麼“當下”也會變成下一個“過去”而失去意義,由此引申出一切皆無意義。這個說法聽起來很詭異,實際上是錯誤的。它在邏輯上的問題在於“當下”是不能變成過去的,它可以生,也可以滅,但它隻能是它。這就像火一樣,隻有燃燒著的火,不存在“滅了的火”。在此時此刻滅去之前,它就是全部意義的所在。事實上,正因為生命是無常的,所以這一分一秒,我們一定要活好。正因為過去和未來不重要,才凸顯出“當下”的意義。
第三個誤導是認為“活在當下”萬能。就像我前麵所講的,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當我們把“活在當下”吹捧成一把萬能鑰匙的時候,就埋下了失望的種子。
為什麼說“活在當下”不是萬能的呢?因為並非所有的煩惱都是“不在當下”造成的。事實上,念頭可能不在當下,也可能就在當下,所以“活在當下”的概念隻能解決前一部分——過去和未來所帶來的煩惱。
“過去”帶給我們哪些煩惱?悔恨、遺憾、自責。那“未來”又帶給我們哪些煩惱呢?恐懼、憂慮、焦慮。除此以外,還有一部分煩惱既非回憶過去,也非幻想未來,它們就發生在“當下”,比如憤怒、痛苦、浮躁、抑鬱、情緒激動等等,“活在當下”怎麼可能解決這些“當下的煩惱”呢?
對“活在當下”的愛好者來說,更致命的問題在於如何落實。比如,我們的頭腦中亂成一鍋粥的時候,腦子裏起碼有兩個聲音。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悔恨是沒有用的,而但另一個聲音卻仍然在悔恨。怎麼讓後一個聲音停止,讓念頭“回到當下”呢?可沒那麼簡單。
事實上,“活在當下”是思維可以做到的,還相對容易,而“回到當下”是思維難以做到的,需要超越思維來實現。正因為如此,前者是很多關於“當下”的書都在談論的,而後者是這些書避而不談的。認為思維可以回到當下的朋友,試一試就知道後悔和憂慮的念頭多麼頑固;在對過去和未來的追逐中,“當下的力量”很無力。
至此,我們講完了“正見”的三把鑰匙——感恩、講和、當下。
至少在一點上我證明了清白——本人一點兒也不反對理念,甚至可以說本人喜愛理念,我自己不都洋洋灑灑地寫了很多嗎?本人也不反對成千上萬關於“正確見解”的心靈雞湯。但我反對單靠理念,我反對停留於此。原因之一是:理念和智慧還是兩回事。
*正見不等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