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人類就另當別論了,別說1.5秒,負麵情緒能持續幾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人類大腦比動物大腦的“優越”之處在於,它能產生一個又一個念頭,從而支撐一波又一波情緒。正是這種持續胡思亂想的能力,奠定了人類持續情緒的基礎。如德國作家埃克哈特·托利所指出的問題的兩麵:“在一個功能健全的有機體中,情緒有著非常短的壽命,它像你存在表麵上的一個短暫的漣漪或波浪。”但是,“當你沒有將注意力放在你的內在時,情緒會在你的體內生存幾天或幾周”。
看來我們既收到了好消息,也收到了壞消息。好的方麵是情緒與念頭有關,而我們已經有過“觀”念頭的基礎;不好的方麵是我們遇到兩個新問題——情緒比念頭來得更快,情緒比念頭組成複雜。
*控製情緒
如果說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那就是“觀”情緒的方法一定與“觀”念頭不同!為了便於記憶,我仍然把“觀”情緒總結為“一個要領”、“兩個準備”、“三個階段”,盡管數字類似,其中的含義卻不盡相同。
相同的是那“一個要領”——覺知。這不僅是“觀”情緒中“觀”的定義,也是貫穿本書的要領,可這裏的“覺知”,又比前麵多了一層含義。因為與念頭相比,情緒更容易把我們攪和進去。如果說我們總把念頭當真,那更容易把情緒當真!如果說與念頭拉開距離夠困難的了,那與情緒拉開距離就更困難!
這很像保持一種“職業距離”,不僅“愛情緒”是錯誤的,“恨情緒”也是錯誤的。隻要稍不留神,我們就會分不開情緒中的氣血、念頭、自己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或者以為胡思亂想是自己,或者以為湧動的氣血是自己,或者以為兩者均是自己。因此強大的“覺知力”尤為關鍵——越持續越好,越及時越好,越清楚越好。
隻有如實“觀”,我們才會發現情緒的真相——氣血是氣血,念頭是念頭,都與我們無關。這樣距離拉開了,我們也就不再隨情緒起舞了。
至於“兩個準備”,既然情緒比念頭來得更快更猛,那麼要跟上情緒的速度,我們也必須提前準備。這次不是為一前一後的兩個念頭準備,而是為念頭和能量這兩個目標分頭準備。
第一個準備就是找出情緒背後的念頭。根據情緒的性質,我們已經知道,情緒本身並非目標,止息妄念才能對情緒釜底抽薪。
這和“觀”念頭有很大的區別。當“觀”念頭的時候,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念頭本身;而當“觀”情緒的時候,我們的目標很不明確,必須撥開情緒迷霧,找出背後的那個念頭,還往往是被起伏的能量掩蓋著的那個念頭。前者好似要看清水杯中的茶葉,隻要專注就能做到;後者則像要看清激流中的樹葉,難度可想而知。
比如,當“觀嫉妒”的時候,我們隻要準備好嫉妒念頭的解藥就可以了。但要控製憤怒這種情緒,就得先仔細分析一番——讓我們怒火中燒的思維源頭在哪裏?可能不是憤怒,不是能量,沒準還是嫉妒!
第二個“準備”是一種“不準備”,即準備好不跟隨氣血。實際情況是,我們無需控製能量,也無法控製能量。這點在生氣的時候就可以清楚地感到,壓製憤怒是沒用的,越與氣血對抗,氣血就翻滾得越劇烈。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既不跟隨,也不抗拒,就像觀察著天上的雲一樣——能量就像天上的雲一樣,會自己消散的。
有人可能奇怪,“能不能幹脆把氣血忘記算了呢?”這個問題很好。但回答是“不行”我們不能跟隨它,不能忘記它,還必須“看”著它,否則就很容易把它當成自己,隨雲而動,甚至隨雲而去。因此,我們“不準備”的準備是必要的。任由氣血翻江倒海,看著能量自生自滅。
知道了這“一個要領”和“兩個準備”以後,我們就可以進入“觀”情緒的三個階段了。
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就是剛剛講過的“兩個準備”要提前做,這對控製情緒至關重要。
第二階段是“觀念頭”。與“觀”念頭時的次序相同,就是覺知到情緒背後的負麵思維,然後用準備好的“正見”打消它。
第三階段是“觀能量”,就是用“覺知”感覺著能量散去,不要管它。
注意到了嗎?難度係數在於我們要同時“觀”兩個方向的兩件事。一個方向是頭腦中的念頭,另一個方向是身體中的能量,像不像我們一邊看著地麵,一邊留意天空呢?所以需要訓練有素的“覺知力”。如果有誰輕而易舉做到了,較大的可能是這位朋友“觀”錯了——既沒看天空,也沒看地麵,而是模模糊糊地看成一片,所以才覺得輕而易舉。
這再次印證了那個常見的問題:為什麼情緒控製這麼難?確實,甚至即使有了“觀”的方法,情緒仍然比念頭難以把握得多。除了實踐,沒有捷徑。
說到實踐,讓我們把“觀”情緒的方法用於實戰。在下麵的兩個專題中,首先是“了解情緒”,然後是“觀”情緒,最後還需要一個控製情緒的“加強版”——為什麼這在“觀”念頭時沒有,而在“觀”情緒時需要呢?因為情緒的特點在於又快又猛,所以如果“加強版”能替我們抵擋一陣、爭取點時間,那就太好不過了。
讓我們先從殺傷力最大的“憤怒”開始。
*觀怒火中燒
曆史上多少英雄才子,既不是病死的,也不是老死的,而是被氣死的。
根據記載,僅僅諸葛亮一人就與兩起“氣死人”的命案有關——王朗是被他氣得從馬背上掉下來死的,周瑜是被他氣得生病吐血而死的。這位諸葛亮先生自己倒好像總是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偶爾發脾氣裝裝樣子其實都是計謀,真可謂氣死人不償命也。如果諸葛在世的話,“氣與不氣”這個話題他最有資格來寫。除了英雄以外,曆代才子因為怒氣導致長期鬱悶而亡的更是不計其數,男士們被氣死的可能性比女性要大一些。因此,男性朋友們要好好讀這一節。
我們常聽人講“憤怒可殺人”,誰是憤怒最大的受害者呢?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中醫說“怒傷肝”。當我們憤怒的時候,能量急劇地在身體裏湧動,伴隨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腎上腺素的分泌。在大怒之後,有誰會感到心情暢快嗎?反正我沒有過這種體會。即使剛剛完成一次“勝利的憤怒”,比如把家人痛罵得離家出走,比如在摔門摔家具的比賽中領先,事後的感覺也一定是筋疲力盡,追悔莫及!憤怒時不知道大腦中損失了多少細胞,不知道身體中積累了多少毒素。正如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所說:“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
憤怒不僅傷害自己,也總搭上別人。有人把怒氣壓抑在心裏,這會傷肝;有人立即爆發出來,則會傷人。念頭總讓我們認為自己的憤怒是有理的,結果是過激言論脫口而出,在古代的時候是“開戰”、“決鬥”,到現代變成了“離婚”、“辭職”。在美國,則是“讓我的律師跟你談”。怒氣過後,這些話讓我們後悔不已,但已經無法收回。多少離婚分手、朋友決裂、肢體衝突,都是在憤怒之時發生的。有時這甚至會帶來社會災難,從特洛伊木馬,到一戰的“薩拉熱窩導火線”,再到美國狂炸伊拉克,多少軍事衝突都是以全民憤怒的名義爆發的。為了個人平靜、家人幸福,也為了世界和平,讓我們重點學好“觀憤怒”。
要找到憤怒的解藥,我們就要看看它是怎麼產生的,這可能是最早伴隨我們成長的一種情緒,甚至可能早於喜悅。如果觀察嬰兒,剛生出來是哇哇大哭呢,還是哈哈大笑的呢?顯然是前者。嬰兒出生後,隻要一沒奶吃,又會大哭。是因為悲傷而哭嗎?顯然不是。因為那時還不會思考,嬰兒的哭聲僅僅是在表示不滿,這就是最早的憤怒。一個的證據就是他們隻要一喝上奶,哭聲立即就停止了。如果再稍微長大一點的小孩,隻要一拿走玩具,還是用大哭來表示憤怒,一旦拿回玩具就沒事了。這個習慣一直伴隨著我們長大,每當事與願違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嗔恨”的念頭。上一章介紹的“自責、責他、嫉妒”都屬於嗔恨,還不是憤怒,但卻是憤怒的土壤。隻有當氣血也被發動起來的時候,念頭才變成了情緒,於是產生了憤怒。
除了個人因素以外,另一個讓我們持續憤怒的原因就是社會不公。一提到不公平和不公正,正義感很強的朋友們別說心平氣和,早就暴跳如雷了。先別急,我既不是說社會是公平公正的,也不是說它應該繼續這樣,我隻是要講清楚憤怒對你的身心不利。在解決問題或放下問題這兩種選擇中,憤憤不平屬於哪種呢?它既解決不了問題,也讓你無法釋懷,當然,在接受現狀之前,我們可以先去試著改善現狀。如果對社會的哪點不滿,請不要光站在那裏憤怒,請先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就像聖言法師有一次開示所說的,大致意思是:大家都希望能找到“人間淨土”。其實淨土無需遠求,如果每個人讓自己周圍的環境幹淨了,這個世界就已經是淨土了。
如果我們能改善的都改善了,社會仍然不公呢?我的建議是放下它,接受它,與它講和。
社會這樣運轉必然有它的理由,隻不過這種理由還不被你我所理解而已。“難道你是讓我放下正義感嗎?”這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個世界沒有什麼絕對的好,也沒有什麼絕對的壞。沒有絕對的“淨”,也沒有絕對的“垢”。事實是,這個社會就從來沒有完全公平公正過,估計以後也不會。就像女作家畢淑敏講的:“沒有什麼人承諾和擔保你一生下來就享有陽光燦爛的平等。你去看看動物界,就知道平等是多麼罕見了。平等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是維持最大多數人安寧的策略。你明白了這件事,就會少很多憤怒,多很多感恩。你已經享受了很多人奮鬥的成果,你的回報就是繼續努力,而不是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