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統計學的研究內容包括三個主要方麵:
①醫學統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包括醫學科研的設計及其數據處理的統計理論和方法。例如醫學科研中的現場調查設計和實驗設計,科學、準確、及時地收集與整理統計資料的方法以及科學地進行統計描述、估計、比較和預測等的方法。②居民健康統計,如出生、疾病及死亡統計等。③衛生資源分布和衛生業務統計,如反映衛生機構、人員與床位等衛生事業基本情況的統計;反映醫院工作質量的醫院統計和防疫統計等。
2.常用的幾個基本概念
①變異。性質相同的事物,稱為同質的事物。即使同質的事物,其中各個體(即觀察單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各個體之聞的塞勞,稱為變異。如詞年粉的女方學生的身高有高有低,各不相同,這就是個體變#。銅質規察傘位的個體變異,盡管是有各#肖外環境作用表現的偶然性,但是揭示了事物的重要特征。統計的任務就是要在同質的基礎上,,通過對個體變異的研究,透過偶然現象,揭示同質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必然規律。因此變異是統計學的基礎,統計學是研究變異的科學。
②總體與樣本。理論上講,總體是根據研究目的所決定的同質研究對象的全體。實際上,當研究有具體而明確的研究指標時,總體是指性質相同的符合研究要求的所有觀察單位的該項變量值的全體集合。當研究沒有明確而具體的研究指標時,其研究總體就隻能是性質相同的符合研究要求的所有觀察單位了。研究總體可分為有限總體和無限總體。隻包括有限數量觀察單位的總體,稱為有限總體。數量巨大無比,或數量是無法搞淸楚的,其總體就屬於無限總體。
樣本是從總體I機袖取的部分觀察單位,其實測值的集合。我們通常對樣本進行研究,用樣本的信息來推斷總體的特征。為了保證樣本研究的準確性,對於總體,樣本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樣本要有代表性,挑選樣本時必須遵循隨機化原則,鉍是使總體中每一個個體都有相等的被選機會作為樣本。樣本研究通常就是抽樣研究。常用的選擇樣本的方法有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概率抽樣就是使總體中每一個個體都有一個不為零的被選機會進入樣本。概率抽樣分為兩大類:等概率抽樣和不等概率抽樣。前者每一個個體被選機會相等,後者每一個個體的被選機會不等。等概率抽樣也稱隨機抽樣,他能避免抽樣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對於不等概率抽樣,可以采取某些加權的方法對不相等的概率傲調整。常用的概率抽樣方法有:簡單隨機,樣(單純隨機抽樣)、係統抽樣(等距抽樣或機械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聚類抽樣)。
③係統誤差和隨機誤差。係統誤差是指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由於儀器不準確、標準不規範等原因,使得數據傾向性的偏高或偏低。這種誤差具有累加性,會因測量的次數的增加而增加。隨機誤差是指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由於&些非人為的偶然因素,使得測量結果或大或小。這種誤差,會因為測量次數的增加,偏大的測量結果和偏小的測量結果相中和,而變得較小,甚至消除。
④抽樣誤差。抽樣誤差是指樣本指標和總體指標的差異。隻要是抽樣研究,就必然存在抽樣誤差,其中有兩方麵的原因:
研究對象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即變異。這是抽樣誤差存在的根本原因。
抽樣研究隻研究一部分研究對象,部分不可能等於全部,也卸械樣接抽樣誤差存在的直接原因。抽樣誤差屬於隨機誤差,但是隨機誤差不可能被消除,隻能被控製。方法有:改進抽樣方法,使樣本更具有代表性;增加樣本量;選擇變異程度小的指標。
⑤頻率與概率。數學上,頻率是發生某現象的觀察單位數占可能發生該現象的觀察單位總數的比值;概率是頻率的極限,說明某事件人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統計資料的基本類型
統計資料按其特點,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的統計資料,其處理方法也不同。
①計量資料。通過度量衡的方法,測定每一個觀察單位的某項研究指標的量的大小,而得到的一係列數據資料,即觀察值,就稱為計量資料。對於大多數計量資料來說,當觀察單位足夠多時,這些觀察值可以充滿某一個數值範圍,故屬於連續性資料。
②計數資料。將全體觀察單位,按照某種性質或特征分組,再分別清點各組中觀察單位的個數,這樣得到的數據資料,就是計數資料。計數資料沒有度量衡單位,另外計數資料都是整數,沒有小數點,是一種間斷性資料。
③等級資料。等級資料是介於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之間的一種資料,通過半定量的方法測得。具體來說,將全體觀察單位按照某種性質的不同程度分成若幹組,再分別清點各組中觀察單位的個數,這樣得到的數據資料就稱為等級資料。與計量資料相比,等級資料的每一個觀察單位都沒有確切值;與計數資料相比,等級資料的分組有程度差別,各組按性質的程度大小順序排列。因此等級資料被稱為半定量資料。
衛生統計的基本步驟
統計工作包括四個步驟,分別為:設計、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
(1)設計
設計是後續步驟的依據,是最關鍵的一環。首先要明確拚究目的,要對被研究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為此,需要廣泛查閱文獻,了解實際情況,做預試驗、預調查等。設計的內容包括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過程總的設想和安排。例如,什麼是研究目的和假說;什麼是觀察對象和觀察單位;需要收集哪些原始資料;用什麼方式和方法取得這些資料;怎樣對取得的原始資料做進一步的整理彙總和計算統計指標;如何控製誤差?預期會取得什麼效果;需要多少經費等。凡此種種,都要結合實際,周密安排,做出科學詳盡的計劃。
(2)收集資料
按照研究設計的規定,及時取得準確完整的原始數據。隻有原始數據準確可靠,才能得出可信的結論。醫學統計資料主要有三個方麵的來源:①統計報表;②經常性工作記錄,例如醫療衛生工作記錄和拫告卡片等;③專題調查和試驗。
(3)整理資料
按照研究設計的規定,使原始數據係統化、條理化的過程,以便進一步計算指標,做出分析結論。數據整理的過程一般可分為三步:①核對校正原始數據;②根據研究數據的特征分組;③根據分組情況,將原始數據分別歸人相應的組,並做簡單的總結。
(4)分析資料
按照研究設計的有關規定,計算有關指標,反映數據的綜合特征,闡明事物的內在聯係和規律。分析資料包括: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分析資料的過程也可分成三步:①計算相關指標;②繪製適當的統計圖;③進行統計處理,並作出恰當的結論。
二、統計表與統計圖
統計表
①概念。統計表是用表格的方式表示統計資料和指標。製表的原則是:結構簡單,層次分明,內容安排合理,重點突出,數據準確,便於分析比較。②統計表的結構。統計表的基本結構包括:標題、標目、線條、數字以及備注。
①概念。統計圖是以點、線、麵等幾何圖形的統計數據形象化。常用的統計圖有:條圖、線圖、構成比條圖、畫圖、半對數圖;直方圖、多邊圖、散點圖和統計地圖等。
②製囲要求。選圖依資料的性質和分析目的選適當的麵型。如連續性資料通常選用選線圖、直方圖或多邊圖表示;不連續性資料選條圖。
標題位於圖下方正中,包括時間、地點和內容。
標目橫縱軸應有標目,注明單位。橫軸自左至右,縱軸自上而下,數量由小至大。橫縱軸長:寬一般為7:5。
圖例以不同的顏色和線條表示事物,常位於右上角。
常用的統計菌有:條圖,即以等寬直條的長短來表示相互獨立的各項指標數值間對比關係,適用於性質相似而間斷資料,包括單式及複式兩種,要求直條圖等寬、等距、排列順序由高到低;構成條圖,即表示事物內構成,可分為構成條圖和圓形圖@種。構成條圖是以全長為100尺度的直條,標出部分占的百分比。圓圖以圓麵積為100,自12點開始由大而小各組成部分的百分比乘以3.6的度數;線圖,即以線段的升、降說明事物時間上的變眾趨勢,適用於連續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