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職業中毒的治療原則

職業中毒的治療可分為病因治療、對症治療和支持治療。病因治療的目的是阻止毒物繼續進人體內,促使毒物排泄以及拮抗或解除其毒作用。對症治療是為緩解毒物引起的主要症狀,以促進人體功能的恢複。支持治療能提高患者抗病能力,促進早日恢複健康。

(3)職業中毒的預防

防毒措施的原則:根除毒物,控製毒物逸散;保護個體;提高機體抵抗力。

①根除毒物。從生產工藝過程中消除有毒物質,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物質是最理想的防毒措施。

②降低毒物濃度。革新技術,改造工藝,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過程,避免開放式生產,消除毒物逸散的條件;通風排毒,經通風排出的廢氣要加以淨化吸收,綜合利用;建築布局衛生,不同生產工序的布局,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需要,而且要考慮衛生上的要求。

③個體防護。包括防護服裝,對某些作業工人尚需供應特殊質地或樣式的防護服;防護麵具,包括防毒口罩與防毒麵具;個人衛生設施,應設置盥洗設備、淋浴室及存衣室,配備個人專用更衣室。

④增強體質。合理實施有毒作業保健待遇製度,因地製宜開展體育活動,安排好作息製度,提髙機體抵抗力。

⑤安全衛生管理。各種防毒措施必須以必要的規章製度才能取得應有效果,特殊有毒作業應考慮調整勞動製度與勞動組織。

⑥環境監測與健康監護。要定期監測作業場所空氣濃度。健康監護是對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人員的健康狀況進行係統檢查和分析,從而發現早期健康損害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三方麵主要內容:

就業前的健康檢查。是指對準備從事某種作業的人員在參加工作以前進行的健康檢查,包括基礎健康問答和全麵的體格檢查,目的是掌握被檢查者就業俞的健康狀況及有關基礎數據,更重要的是發現職業禁忌證。

定期健康檢查。是按一定時間間隔對從事某種作業人員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查,目的是及時發現職業性有害因素對職工健康的早期損害或可疑征象,並為評價生產環境衛生條件提供資料。

職業病普查。是在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進行健康檢查,以檢出業病患者和觀察對象,還可檢出具有職業禁忌證病人。

第八單元 社會環境與健康

一、社會因素與健康

社會因素與健康。

二、行為生活方式健康

①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概念;②不良行為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危害。

一、社會因素與健康

1.社會心理因素與健康

(1)社會心理因素

社會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導致人們在行為乃至身體器官功能狀態方麵產生變化的因素。人的心理現象為複雜,既包括認識、情感和意誌等共性的特征,也包括能力、氣質、性格及興趣愛好等個性特征,這些特征都可能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

(2)社會心理因素對機體健康造成的影響

這總是通過生理變化的各環節發生作用的。當人們遭遇到某些緊張的社會事件時,心理上就會出現不安和緊張的情緒;當緊張事件消除後,緊張的情緒狀態也會消失。如緊張事件仍然繼續,這種緊張情緒就會持久存在。當緊張情緒持久存在引起一係列生理變化超過了人類的自我調節功能時,就會對人體健康發生不良影響。

(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社會心理因素在發病、發展、治療、預防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疾病和軀體功能障礙。常見的心身疾病有癌症、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和冠心病等。

2.社會經濟因素與健康

社會經濟因素包括一係列與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有密切關係的因素。社會經濟因素與健康的關係表現在:一方麵,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證,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麵,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必須以人群健康為條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社會文化因秦與健康

(1)思想意識對健康的影響

思想意識的核心內容是世界觀,他確定人們的其他觀念。人的觀念的形成,一方麵來源於個人的生活經曆和實踐,另一方麵來源於社會觀念的影響,從而使思想觀念具有個別性和社會普遍性。因此,由某種觀念帶來的健康問題也表現出個別性和社會傾向性。

(2)不良的社會道德

和觀念可帶來社會病態現象和健康問題一一社會病。

(3)風俗習慣對健康的影響

風俗習慣是曆代相沿的規範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從而對健康發生著重要的影響。不良的風俗習慣可導至不良的行為,將直接危及和影響人群健康。

(4)科學技術對健康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對個體和群體的心身健康發生著重大的影響。

二、行為生活方式與健康

1.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概念

行為是指社會成員為個人生存和種族延續而適應不斷變化環境時所做出的反應或一切活動的總和。它既包括攝入、防禦、求偶等人和動物皆具有的低級的本能活動,也包括勞動、人際交往等高級的人類所獨有的社會活動。

生活方式是社會及其組成人群中占優勢的社會、個人和衛生規範,他是人們長期受一定民族文化、經濟、社會習俗、規範以及家庭影響所形成的一係列生活意識、生活習慣和生活製度。

2.不良行為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危害

不良行為是指社會適應不良。不良行為會對個體健康帶來影響,嚴重者將導致疾病。

(1)吸煙對健康的影響

吸煙是損害健康最大的一種不良生活習慣。煙對人的精神具有興奮作用,吸煙可以成癮。煙草的煙霧中,含有煙堿、3-4苯並芘、亞硝胺、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幾十種。這些物質被吸入人體後,對人體的呼吸道、心血管、胃腸道、神經係統和肝、腎等組織器官的生理、生化及代謝產生不良影響。吸煙與癌症有關,其中以肺癌與吸煙的關係最大。長期吸煙還可使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的發生和死亡率顯著提高。

(2)酗酒對健康的影響

酗酒對人肝髒損害最大,會產生酒精性肝硬化。嗜酒還會出現腦細胞不可逆行的嚴重損害和死亡。酗酒還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不良飲食方式對健康的影響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保護和增進人群健康,不良飲食習慣已被確認是引起一係列疾病的致病因素。如食入飽和性脂肪,可使血清膽固醇升高,從而被列為冠心病危險因素;而不飽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膽固醇降低,因而對健康有積極作用。

(3)缺乏體育鍛煉對健康的影響

高血壓、冠心病等都與缺乏運動鍛煉有關。堅持鍛煉,對改善心血管健康大有益處。研究表明,經常運動可有六點好處:保持全身肌肉的正常張力;有利於心血管係統的功能;對精神起良好影響;改善消化係統功能;能夠控製體重;可以促進呼吸係統功能。

(4)吸毒對健康的影響

毒品具有精神和軀體依賴特點。軀體依賴是指經常使用毒品後,使中樞神經係統發生了生理、生化變化,需要藥物持續存在於體內,否則就出現戒斷反應,輕者全身不適、流涕打嗬欠、失眠、焦慮等,嚴重者可發生肢體震顫、抽搐、甚至循環衰竭而死亡。吸毒者共用被汙染的注射器,極易傳染乙肝、艾滋病等。

第九單元 醫學統計方法

一、基本概念與基本步驟

①基本概念:總體與樣本、變量、誤差、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②基本步驟;

二、統計表與統計圖

三、平均教與標準差①平均數;②標準差。

四、總體均數的估計和檢驗

①均數的抽樣誤差和標準誤;②總體均數可信區間;③檢驗。

五、相對數

①常用相對數的種類:率、構成比、相對比;②常用相對數指標。

六、率的抽樣誤差和滬檢驗

①率的抽樣誤差和率的標準誤;②總體率的區間;③X2檢驗。

一、基本概念與基本步驟

1.衛生統計學簡介

統計學是研究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與推斷的科學。衛生統計李是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結合醫學實際,闡述統計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步驟,研究資料或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分析的一門學科。隨著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以及醫學模式的轉化,醫學科學不僅限於生物領域,還涉及到社會、心理、行為等諸多方麵的因素,這些對人體健康有潛在影響的因素都需要人們去研究,並認識其內在的聯係,從而克服和消除一些不利因素對人們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