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哺乳期保健,哺乳期是指產後產婦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嬰兒的時期。一般常約定10個月。哺乳期保健應注意以下問題:盡量采用母乳喂養;教給產婦科學的哏養方法;保證乳母充足的營養;乳母應慎用藥物,並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適時增添嬰幼兒輔食,掌握好斷奶時機,一般10個月左右斷奶;預防乳房炎的發生。
⑤更年期的保健,更年期是由生育期進入老年期的過渡階段,一般從40歲左右開始,至55歲左右結束。此期婦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直至消失,月經減少直至最後絕經。除有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和代謝方麵變化之外,還引起心理上的改變和血管舒縮功能,植物神經活動失調,出現一係列症狀,有的症狀還較重,故需做好更年期的保健工作。
(2)兒童保健
①新生兒保健,胎兒出生28天以內稱新生兒。其保健重點是保暖,合理喂養和預防感染。新生兒居室內溫度以16~22度為宜,積極提倡母乳喂養,如母乳不足,應在指導下用牛乳或其他代乳品進行人工喂養,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外人接觸,特別是患皮膚病或傳染病者不能接觸新生兒。
②嬰兒保健,胎兒出生後0歲組稱嬰兒。其保健重點是合理喂養、計劃免疫、預防感染和促進發育。提倡母乳喂養,4個月後及時添加輔食,按計劃免疫程序安排接種,預防呼吸道、消化道的各種感染,特別是肺炎和腹瀉。加強母嬰接觸,促進嬰兒感覺和知覺的發展,並適當進行體格鍛煉。
③幼兒保健,胎兒出生後至3歲稱為幼兒。其保健重點是合理營養、加強教養、加強免疫、預防意外傷害。此時幼兒已斷奶,需通過膳食攝取各種營養素。要保證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如按時睡覺,按時起床;按時定量進餐等。開展早期教育,促進智力發展,加強語言、認知能力和道德品質的培養,進行適當的體格鍛煉。
④學齡前兒童保健,4~7歲為學齡前兒童期。此時大部分城市兒童進入托幼機構或學前班,但農村中仍有不少散居兒童。其保健重點是做好計劃免疫接種,預防傳染病;注意合理營養,加強體格鍛煉和教養,培養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憤,防止和糾正不良行為。
⑤學齡兒童保健,7歲以後,包括小學與中學階段為學齡兒童期。此期兒童少年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與學齡前有很大的變化,除一般保健外,還應加強心理保健。
(3)老年保健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的特點是體表外形改變,器官功能下降,機體調控作用降低,記憶力減退,人格改變,情緒不穩定等。老年人的患病特點是老年人常常易患多種疾病,常見的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惡性腫瘤等,此外還容易發生跌倒、骨折等意外傷害。老年病人因體質差,並發症多,治療相當困難。老年保健的基本內容有:掌握老年人健康狀況和對衛生保健服務的需求;促進社會和家庭對老年人的關心和照顧;開展老年健康教育;開展老年病的。
第十四單元 疾病發生的要素和防治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的要素
①致病因子;②宿主;③環境。
二、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規律
①疾病分布的概念;②疾病的地區分布、命間分布、人群分布。
三、疾病防治的基本措施
三級預防。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的要素
疾病的發生是由許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目前將致病因素分為致病因子、宿主和環境三個要素。三要素之間相互作用,通常情況下會處於平衡狀態,一且平衡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1.致病因子
主要的致病因子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
①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各種病原體和一些有毒動、植物,如蠕蟲、原蟲、真菌、細菌、病爭,泣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等。傳染病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病原體在宿主體內生存、淩育並繁殖稱為感染。多年來由於抗生秦的大量使用,造成耐藥菌增多和正常菌紊亂,病原菌的感染機會更多且更難根除。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增大,還會有新的傳染病發生。
②物理因素。高溫、寒冷、氣壓、電、X射線、超聲波、噪音、外力等的作用超過一定的限度,就可能致病。
放射性物質的危害已引起人們的注意。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8年後,當地幸存者中有許多白血病病例,其年發病率以原子彈爆炸點為中心,以向外擴展的同心圓半徑長度分組,呈梯度下降。
③化學因素。能致病的化學因素很多,各種氣態、固態和液態化學物質可經不同途徑使人中毒。有些化學物質,如礦物質、食鹽,雖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但過多的攝人也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隨著社會的進步,食品工業將迅速發展,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也會增多,其中相當數量的食品添加劑未經嚴格的衛生學評價就投人市場,給人類健康帶來嚴重問題。工業三廢的排放而造成空氣和水質的汙染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1.宿主
宿主作為疾病發生主體,受環境囪素和遺傳因素的作用,導致疾病的發生。
①遺傳。目前關於各種疾病與遺傳的關係正在深入研究。例如由性染色體遺傳的血友病、色盲等幾乎不受環境的影響。然而更多的疾病既與遺傳因素有關,也受環境因素影響。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遺傳性缺乏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的人,隻有吃了蠶豆或某些藥物後才發生嚴重的溶血性貧血,俗稱蠶豆病。
②免疫。宿主的免疫反應對疾病的發生起重要作用…人的免疫功能在成年期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免疫識別能力和免疫反應能力減弱,對一些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對癌細胞不能及時清除,導致癌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因此,調節免疫動能對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免疫也有不利的一麵,導致宿主發生超敏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③年齡與性別。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免疫狀態和生理狀態會有差異。由於生活方式、活動範圍不同,對致病因子的爆露機會也不同。例如:糖尿病、冠心病、骨質增生等退行性病變多見寧中老年人,膽結石、膽囊炎和地方性甲狀腺腫多見於女性。
④適應能力。現代醫學的發展,越來越重視途應能力對人體機能的潛在調節作用。適&能力與生理、心理狀態及文化水平有關。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對於各種外界環境因素刺激的適應能力強,從而使機體常處於一個較好的平衡狀態,抗病的能力也較強。
2.環境
環境是指人類生活於其中的各要素的總和。人自胚胎開始,便無時無刻不矣環境的影響。從人類生態學角度來看,環境不僅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甚至還影響人類的遺傳。那些不適應環境的因素被淘汰,那些在突變中產生的新性質則經受考驗而生存下來。不僅機體處於環境當中,與發病有關的各種因素也都處於環境當中。宿主、病因和環境共同形成:個病因發生與否的動態體係。環境因素涉及廣泛,大致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下敘述兩者與疾病發生的某些因素。
(1)自然環境
①日照。日光中含有紫外線,其大部分被距地麵20公裏的臭氧唐所阻斷。紫外線有利於維生素0的合成,在長期多霧和陽光不足的環境中,小兒會因維生素不足而患佝僂病。曰照過強則會破壞表皮細胞,甚至成為皮膚癌的病因。人類的膚色也與日照程度密切相關。黑色素細胞每人都有,個體之間、種族之間有一定差異。照射紫外線能誘導產生黑色素而具有保護作用。幹燥酷熱的地區紫外線照射量很大,黑色素則形成保護層,皮膚色素沉著取崁於紫外線照射量。
②氣侯。氣候包括溫度、濕度、降雨量。風力、大氣壓等。很多傳染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常與氣候有關。例如瘧疾常發生在夏秋季,這與蚊蟲生存氣候及瘧原蟲在蚊體內的繁殖密切相關0;
③海拔高度。高原地區日照強,氣溫低,大氣中氧氣濃度低。如初到高原地區者會因血中含氧量不足而造成低氧症,表現出呼吸、心跳加快,周身無力等高山反應症狀。
④地理因親。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這些揭素常常造成一些疾病呈地方性。例如由於內陸地區飲水及土壤中碘含量過低,而多發地方性甲狀腺腫。
⑤生態因素。自然壞境中的一些動植物與疾病發生關係密切,一些動物的病原體的貯存宿主或傳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