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會環境
①社會階層。社會階層是一個綜合指標,他反映經濟、文化水平和享受衛生保健服務的程度等。
文化與社會習俗。文化程度表現為對衛生知識或疾病所持態度有差異。文化程度比較低的群體中傳染病更易傳播流行。一些地方性疾病與當地風俗習慣有密切關係。
③職業。職業性接觸有害物質導致一些職業病的發生。接觸有害物質的工人,常發生急、慢性中毒等。如苯胺生產工人發生的膀胱癌被證明與聯苯二胺有關係。
④婚姻。有些地區由於社會不發達,地理環境偏僻,比較閉塞,又加上受到宗教和社會習俗的限製,這些地區的人常常在有限的人群中婚配和近親婚配。因此,隱性基因形成純合子而顯露的機會較高,近親婚配者子女患隱牲遺傳病的機率高於非近親婚配者。而且,前者的嬰幼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卑及20歲前死亡率均高於後者。
⑤蛐市化與居住環境。城市地區由於人口增長速度和工業發展速度過快,出現了許多有害健康的環境問題。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城市出現了工業廢水、廢氣、工業和交通噪聲等直接危害居民生活的副產品。城市緊張的生運節奏使得城市居民的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明顯高於農村。城市的居住擁擠,易造成病原體的傳播和擴散,使傳染病更易流行。
(3)致病因子、宿主及環境的相互關係
致病因子、宿主和環境三要素組成的係統在人體健康狀態下保持平衡。三者之間是一種動態平衡。一旦致病因子、宿主和環境中的某一方或幾方的變.化強度超過了維持相互平衡的限製,則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或發病頻率昨增加。
致病因子、宿主及環境三者的關係可用輪狀模型說明,其中環境位於外輪,病原體和宿主位於內輪。絕大多數疾病的致病因子均來自宿主和環境,而致病因子與宿主都處於環境之中,他們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疾病6疾病的發生與流行是人的機體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是輪狀模型的主要內涵。
二、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妁規律
1.疾病分布的概念
(1)疾病分布的定義
疾病分布即疾病的人群表現,如疾病發生的地區、時間和人群情況。綜合其特點就構成了人群中疾病圖譜,這種圖譜叫做疾病的人群現象,也稱為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流行病學的"個重要概念,包括‘.‘流行”和“不流行”兩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經常受到致病因子、環境、人群特征等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影響。疾病的分布反映了引起疾病的原因及其作用。
第十五單元 傳染病的防治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傳染病流行的概念
①疫源地;②雒行過程;③流行過程的表現形式(散發、流行、暴發、大流行)。
二、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環節
①傳染源;②傳播途徑;③易感人群;④影響傳染病流行的因素。
三、傳染病防治措施
①預防性措施;②防疫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傳染病流行的概念
1.疫源地
傳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體向周圍傳播所能波及的地區稱為疫源地。每個傳染源可單獨構成一個疫源地。通常把範圍較小的疫源地或單個傳染源所構成的疫源地稱為疫點。若幹疫源地連成片並且範圍較大時稱疫區。
疫源地是構成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單位。構成疫源地不可缺少的條件:一是有傳染源的存在;二是病原體能繼續傳播。疫源地隨病種及時間而變動,其範圍取決於三個因素,即傳染源的存在時間和活動範圍、傳播途徑的特點和周圍人群的免疫狀態。
為了及時控製疫情、降低傳染病發病率,最終消滅傳染病,對已發生的疫源地必須盡快消滅。消滅疫源地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傳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病原攜帶狀態;傳染源排出於外環境中的病原體被徹底消滅(通過消毒或殺蟲);傳染源周圍所有接觸過的易感者,經過該病的最長潛伏期而沒有發生新病例或新的感染。
2.流行過程
每個疫源地都是因他前麵的疫源地而發生的,他又是其後發生新疫源地的基礎。一係列相互聯係、相繼發生的新舊疫源地的過程稱為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疫源地是流行過程的組成部分,要了解流行過程,必須弄清疫源地的發生條件。如果疫源地一旦被消滅,流行過程也就中斷。在人群中有一定數量的免疫者存在,對於流行過程的發展趨勢有一定抑製作用。
流行過程的表現形式
流行強度是指某病在某地某人群中一定時期內發病數量的變化及其特征。流行過程的強度表現為散發、流行和大流行。
(1)散發
指某病發病人數不多,病例間無明顯的相互傳播關係,或在一定地區或國家的發病率呈曆年的一般發病率水平。一般不能用於人口較少的居民區,因為在人口較少的條件下所算出的發病率受偶然因素的影響太大,年度間的發病率很不穩定。
(2)流行
某地區某病發病率顯著超過曆年的散發發病率水平時稱為流行。他是與散發相比較的流行強度指標。如果某地某病達到流行水平,意味著有促進發病率升高的因素,應當引起注意。有些傳染病,當他流行時顯形病例可能不多,而實際的感染率卻很高,稱為隱性流行,如脊髓灰質炎。
(3)暴發
暴發是指在一個集體中一種疾病突然在一個相當短的期間內發生許多病例。所謂短時間主要是指在該病的最長潛伏期內。暴發的原因主要是通過共同的傳播途徑而感染或有共同的傳染源。例如水汙染而致傷寒。
(4)大流行
某病的發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廣、人口比例大,在短期內可以越過省界、國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二、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環節
1.傳染源
傳染源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並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染源的存在是發生傳染病的首要條件。不同類型的傳染源在傳染病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①病人作為傳染源。病人是重要的傳染源,因為病人體內存在著大量的病原體,而且病人的某些症狀有利於病原體的排出。
傳染病病程經過可分為潛伏期、臨床症狀期、恢複期。各期作為傳染源的作用不同1主要取決於是否排出病原體、排出量和頻度。
②病原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病原攜帶者是指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但能排出病原體的人。病原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大小,不僅取決於攜帶者的類型、排出病原體的數量、持續時間,更重要的是取決於攜帶者的職業、生活行為、活動範圍以及環境衛生狀況、生活條件及衛生防疫措施等。
③感染的動物作為傳染源。在自然狀態下,可從脊椎動物傳給人的傳染性疾病統稱為動物病,亦稱人畜共患病。作為傳染源的動物可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使人感染,如被病畜咬傷等,其流行病學意義取決於人和動物接觸的機會和程度,感染動物的數量,是否有傳播疾病的適宜條件或媒介以及人們的衛生知識和個人衛生習慣等。
2.傳播途徑
病原體從某傳染源排出後,經過一定的方式傳播到另一易感者,所經曆的全過程稱為傳播途徑。寄生於宿主的病原體隻有從一個宿主轉移到另一個宿主才能延續存活。病原體更換宿主的過程稱為傳播機製。各種傳染病的傳播機製可概括為三個階段:病原體自宿主機體排出;病原體停留在外界環境中;病原體侵人新的易感宿主體內。
①經空氣傳播。具體途徑有:經飛沫傳播,即大多數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通過病人呼氣、大聲說話、咳嗽、打噴嚏時,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黏液飛沫傳播。
②經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以較大的飛沫散落在地上,幹燥後成為塵埃,帶有病原體飛揚而造成呼吸道傳播。
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大多有季節性升高的特點,一般多見於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預防的人群中,人們常在兒童時期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對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兒童多見。影響空氣傳播的因素很多,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有關。
③經水傳播。經水傳播包括兩種傳播方式。一類是由飲用糞便汙染的水之後而引起的疾
病;另一類是由於與“疫水”(感染的水體)接觸而引起的疾病。經飲水傳播的疾病有霍亂、傷寒等,其流行特征有:病例的空間分布與供水範圍一致,有飲用同一水源的曆史;病例的人間分布除哺乳嬰兒外,各年齡、性別、職業均有發病;水源如經常被汙染,則病例可終年不斷,若被一次大量汙染則可出現暴發和流行;汙染的水源經淨化後,暴發和流行即可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