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腦血管病的防治措施
1.—級預防(病因預防)
健康教育
應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尤其注重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應根據要預防的疾病,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傳播媒介,針對不同的對象予以適當的衛生教育。
三級預防
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慢性病,有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屬於三級預防,即恢複或康複治療,目的是盡可能恢複患者功能,減少殘障以及延長生存期,如提高腦卒中病人的生活質量,對冠心病患者進行體育康複治療,防止複發等。
第二十單元 醫源性疾病的防治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醫源性疾病的發病因素
二、醫院內感染
①概念;②種類;③傳播途徑;④預防和控製。
三、藥源性疾病
①概念;②分類;③預防和控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醫源性疾病的發病因素
醫源性疾病是指由於醫護人員的診斷、治療或預防措施不當而引起的不利於身心健康的疾病,包括醫院獲得性感染,藥物所致的藥源性疾病,長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藥物所致的營養缺乏症等。
1.醫源性疾病病因
(1)與診斷有關
如醫生;判斷力所及的情況下發生的誤診或漏診。與藥物有關
不合理用藥引起,有時合理用藥也可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2)與手術有關
如手術適應證或方法錯誤,操作失誤,以致損傷健康組織或器官,術後處理不當。
(4)與器械有關
如在使用腔道窺鏡或導管等技術中,引起組織器官損傷或各種並發症;非創傷處理不當,如止血帶使用過久等,均可造成損傷。
(5)與放射或理療有關
包括X線、7射線、核素及各種理療方法,如使用不當、照射量過大、防護不周,引起損傷。
(6)與用語有關
醫護人員使用醫學用語不當引起病人心理創傷。
(7)與預防措施有關
如免疫製劑使用和接種方法不當,引起損傷。
1.發生醫源性疾病的因素
①醫護人員的醫療水平和醫德修養;②診療技術本身的安全性和使用的合理性;③病人的精神狀態和原患疾病的輕重。
二、醫院內感
1.概念
醫院內感染是指凡住院病人、陪診者或醫院工作人員由於醫護工作而遭受感染,並有臨床表現的微生物感染性疾病,也稱醫院獲得性感染。
醫院內感染的分類
醫院內感染分為交叉感染、環境感染和內源性感染,也可以將前兩類合並作為外源性感。
(1)交叉感染
交叉感—在醫院內獲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可以從病人傳播給病人;病人傳播給醫務人員或從醫務人員傳播給病人或其他病人;病人家屬作為帶菌者傳給病人。
(2)環境感染
是指接“到被汙染過的物品所獲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尿布、被單、床架、床頭櫃、病例卡、門把手、拖把、食具、玩具、擦桌布等。
(3)內源性感染
是指來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病人本身是病原體攜帶者,由於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自身感染。
傳播途徑
醫院內感染的傳播途徑有接觸傳播、媒介物傳播、空氣飛沫傳播和生物媒介傳播四種。
(1)接觸傳播
此種途徑在醫院中經常存在。需要重視的是,汙手提供溫暖潮濕的環境,在傳播病菌和抗藥性菌株上起著重要作用。通過汙手引起的接觸感染最多。經手自身接種將病菌從已感染傷口傳遞到其他傷口也可致自身接觸感染;微生物可經各種注射、輸血傳播導致局部或全身感染,這是接觸傳播的特殊形式,和藥液製備、操作不潔、氣流菌塵等有關。
在接觸傳播中,手及環境物品的傳播作用和對人的威脅性與其汙染程度、病原菌的致病力及存活力、接觸方式及頻度或操作接觸時的侵人方式等有關。
(2)媒介物傳播
指通過水、食物、藥品、血液及其製品、輸液製品及一些醫療儀器設備等傳播。當汙染媒介物給病人共用時,常引起同源傳播,導致醫院內感染的暴發,具有重要意義,如輸液製品汙染造成的菌血症暴發,輸血造成乙型肝炎的傳播等。而且隨著醫療技術設備的改進與普及,醫院有不少侵入性診療設備和儀器,如內窺鏡、透析裝置、各種導管和插管等。定植於身體某部位的病原菌引起自身感染,與使用經由該部位的侵入性器械致病人易感性增強有密切關係。
(3)空氣飛沫傳播
空氣飛沫傳播在醫院中占很大比例。某些呼吸治療裝置如濕化或霧化器、微生物實驗室操作及空調係統等都可以產生微生物氣溶膠,引起感染。
(4)生物媒介傳播
生物媒介傳播在醫院內感染中比重不大,但在特殊情況下,如自然災害、蟲媒傳染病流行、臨時野戰醫院,發生瘧疾、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等均有報道。鼠類是此類醫院內感染主要生物媒介,所以醫院滅鼠十分重要。
醫院內感染的預防和控製
(5)醫院合理布局
在醫院設計時就應考慮到防止交叉感染,兼顧方便病人就診和治療,妥善處理各種廢棄物,防止汙染環境,如傳染病科應設在單獨的建築內。候診室最易發生交叉感染,應分科設立,尤其是兒科,應設預檢室,發現有傳染可疑時,即送隔離診斷室診察。
(6)建立健全的規章製度
如嚴格的隔離消毒製度、無菌操作規程、家屬探望製度、病區清掃製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限製使用抗生素製度、高危病人定時巡視製度、高危病區嚴格消毒製度等;對傳染病病人和非傳染病病人進行隔離,人院時巳確診為傳染病者均應進行分類,進人相應的傳染病病區。隔離時間的長短視疾病傳染期長短和藥物治療效果而定;對大麵積燒傷、粒細胞缺乏症等病人進行隔離十分重要。當隔離一旦失敗或發現有病人已患某些可引起醫院內感染的疾病並危及醫務人員和其他高危病人時,應采取積極措施預防病情擴大和疾病播散。
(7)加強監測控製
監側控製是控製感染的關鍵。1990年起全國已全麵開展醫院內感染監測控製工作。每個醫院建立醫院內感染管理委員會,執行醫院內感染監測製度。各臨床科室有專門人員負責日常工作以及早發現和統計醫院內感染病例,及時發現危險因素、病原體及其耐藥性問題,為采取有效控製措施提供依據。監測製度要求如下:
①各科醫務人員嚴格掌握、正確使用院內感染診斷標準,做好院內感染病例登記工作。②各科住院醫師必須在住院病人住院史上認真記錄感染病例的詳細情況。③管理委員會按月準確統計全院院內感染病例數和感染率,並按科室和感染部位分別進行統計分析。④對院內感染監測資料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核查,以統計漏報率和監測中存在問題。⑤定期進行抗生素敏感試驗。
三、藥源性疾病
概念
藥源性疾病是指在防治或診斷疾病過程中,由於使用藥物而產生不利於患者的不良反應。
藥源性疾病的分類
與藥物的藥理特征和劑量有關的藥源性疾病
藥物在使用常用劑量時,除治療作用外,常出現一些與治療作用無關的副作用,有時在用藥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後產生毒性反應。嚴重毒性反應常見對肝、腎、心血管係統或造血係統損害。如在正常情況下,肝髒能使類固醇激素分解滅能,但長期應用不僅能使肝功能發生障礙,還可使肝髒發生變性、增生、壞死以致誘發肝細胞癌變。
極少數具有過敏性體質或特異體質的病人,在服用常用量或低於常用量藥物時發生的過敏反應。
這些反應與藥物的藥理作用無關,在正規藥物篩選過程中也不易發現,一旦發生常很嚴重,往往在大量研究或在一些醫療事件記載中發現,如青黴素注射引起的休克反應。藥物治療後的繼發反應如長期使用廣普抗生素後,敏感的菌群被消滅,而不敏感的菌群或真菌大量繁殖,導致繼發感染。
藥物的相互作用引起
兩種以上藥物同時並用或先後使用所產生的效應稱為藥物相互作用。有害的相互作用有兩類:一類為藥物之間藥理作用不同,以致使其中某一種藥物作用改變;另一種為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具有同樣藥理作用,以致引起累計反應。聯合使用藥液時還須考慮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