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心身疾病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①心身疾病的定義;②心身疾病的診斷標準;③心理因素與心身疾病的發生。
二、心理應激與應對
①定義;②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③應對心理應激的方法。
一、心身疾病的概述
1.心身疾病的定義
心身疾病指心理社會因素作為主要原因參與發病的身體疾病,同時包括那些在發病上,心理社會因素起主要誘因的那些軀體疾病。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那些具有明顯軀體症狀的器官性神經症或心理生理障礙。
2.心身疾病的診斷標準
心身疾病的特點是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確實存在某些心理社會因素。並且這些因素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波動在時間上有著密切聯係。患者常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和對某些疾病的易感素質,通常累及由植物神經所支配的器官係統,可表現為明確的軀體症狀。因此,在診斷上宜采取下列各項程序。
(1)全麵了解病史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影響軀體而起病的。因此,應著重了解病前心理緊張刺激的來源、性質的程度以及病人對此的反應。為了全麵可靠地收集病史資料,可讓患者自己敘述發病經過,並向有關家屬及親友進行調查核實。還應詢問其生活史、個性性格特點、家庭環境和親屬關係等。
(2)詳細的體格檢查
與各科的常規檢查無特殊差異,但對患者主訴症狀所涉及的器官,應詳細檢查以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的可能。還需要注意與心身疾病相關聯的症狀,如有無甲狀腺腫大、手指或眼睛震顫、心音亢進及心率增快等情況以及患者對這些症狀的反應。為了確定診斷,有時還須做X光、內鏡、心電圖及血液生化檢查等。
(3)心理測驗與性格評定
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後,要做出心身疾病產生的診斷,還須做精神檢查和心理測定。臨床上為了判定患者精神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存在與否,常應用症狀量表。目前通用的有90項症狀測量、康耐爾醫學指數、自評憂鬱量表等。其方法簡便且精確性較高。於患者的性格特點的傾向,則可用艾森克個性問卷、型行為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脅站丹)及洛夏墨跡測驗等。還可應用評定應付方式與社會支持係統的量表,客觀評定這方麵的情況。
(4)心理生理學檢查
為了查明心身相關的事實,以有助於確立診斷,可給患者一定的心理刺激,用生理學方法記錄患者的軀體反應;包括心率、心腦電圖、呼吸、血壓、皮膚電反應,手指容積和肌電圖等。目前廣泛采用的多導生理儀就是為了可以現時記錄各有關方麵的情況,可供臨床參考。還可采用植物神經功能檢查法,以測定其穩定的程度,常用的有:臥立試驗、壓頸或壓眼球、冷加壓試驗以及乙酰甲膽堿測驗等。
在診斷時,首先需確定在發病前是否存在心理社會因素,並了解在時間上是否與病情波動有密切聯係。其次,患者是否具有易感素質的個性性格特征,還要與癔症的軀體轉換性障礙相鑒別。
3.心理因素與心身疾病的發生
負性情緒、不良人格、錯誤認知必須通過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的生理中介才能影響各內髒器官的活動,從而發生心身疾病。
二、心理應激與應對
1.定義
應激是指個體“覺察”環境刺激對生理、心理及社會係統過重負擔時的整體現象,所引起的反應可以是適應或適應不良的。
2.心理應激對健康的影響及機製
適度的應激對健康和功能活動有促進作用,使人產生良好的適應結果。一場急性心理應激之後對於一個健康人來說引起的可能隻是一個新的心身反應,但對於患有某些重病(冠心病、高血壓)的病人,強烈的心身反應可導致致命性後果。而長期的趄強度的應激則使人難以適應,最終也必然損害人的健康。心理應激還可同其他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心理應激引起內環境紊亂,引起過度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從而使人處於對各種疾病的脆弱易感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其他致病因素的侵襲或個體有不良遺傳因素,就很可能發生新的疾病。至於患哪種疾病,主要取決於其他致病因素的掛質和遺傳素質(即哪個器官脆弱易損),心理應激主要作為一種非特異的致病因素而起作用。
在應激狀態下,大腦皮層統一指揮和控製著人的各種活動,身的生理反應機製是大腦通過植物神經係統、下丘腦一腺垂體一靶腺軸和免疫係統進行調節的,這些生理反應又通過反饋機製影響著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的功能,使機體盡可能從應激所造成的紊亂中恢複過來。
應對心理應激的方法
遠離應激源,改變自身條件、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等;積極參加消除或減弱應激源的各種活動,如娛樂、體育鍛煉、練氣功等。
心身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心身疾病是多種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很自然,心身疾病的預防不能隻著眼於生物學因素,而應從更廣泛的方麵設計預防方案和具體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以冠心病為例,其危險因素可分為生物學和心理(行為)社會兩大類。生物學因素主要有遺傳傾向、高血壓、糖尿病、血臘異常、肥胖、年齡和性別等;心理社會因素有生活變故、性格特點、行為類型、生活方式與習慣(如吸煙、不愛體力活動、多食和喜食動物腦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等。傳統的預防方法僅僅注重生物學因素和從生物學的角度勸解人們戒煙、注意飲食和運動,而沒有顧及其他致病因素,特別是沒有從心理社會的角度去預防。如一個人若總是對自己或社會有過高的要求和期望值,而無力完成時,就會使他很容易經常發生心理應激,如再不能有效的控製或消除,則避免不了心身疾病的發生。一個人的情緒活動特征直接受到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的影響,不健康的人格,是產生過度焦慮或抑鬱等負性情緒的基礎,所以,培養健全的人格是預防心身疾病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指導一個人吃或不吃什麼食物,適度飲酒或是戒煙等,這些行動中也有大量的心理社會因素發揮影響。例如,人們通常在遇到挫折、心情不好的時候醋酒,大量吸煙,借煙消愁。此時幫助人們學會應對挫折,改善情緒才是避免酗酒,勸其戒煙的根本手段。
心理學中有許多理論和方法是用於預防醫學,心理衛生應成為心身疾病預昉的重要內容和措施。應激接種訓練行為的自我監測和自我控製,放鬆訓練,示範法和認知療法等,都可被用來促使病人遵從醫生的勸告和減輕應激,使預防措施得以實施。
心身疾病的治療要兼顧到病人的生物學和心理社會諸方麵。一方麵要采用有效的生物醫學手段在軀體水平上處理實在的病理過程,另一方麵必須在心理和社會水平上加以幹預或治療。
心理和社會水平上的幹預、治療,主要圍繞三個目標:
①努力幫助患者從客觀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會因素,例如消除應激源;②提高患者對應激的認識水平,增強患者的應對能力;③努力矯正由應激引起的生理反應,以減輕其對身體器官的衝擊。
具體方法如下:
①適應環境。多研究發現,隻要讓患者入院,即使不用藥,病人的病情也會好轉。其原因有三:第一,環境改變了,是患者暫時擺脫了引起或加重其疾病的生活和工作應激源;第二,身體得到休息,能規律地進食和睡眠;第三,安慰劑效應(由“將會從醫療中獲益”的期望引起。然而不能將所有的患者都住院治療,何況有些患者可能並不適應醫院環境,住院患者最終也必須離開醫院。所以,還應盡可能幫助患者適應生活和工作環境,減少或消除應激源。
②藥物治療。當患者負性情緒水平很高或已維持很長時間,認知能力很差時,可以選用某些改善情緒的藥物來控製過度的心理生理反應。用藥的結果,會降低患者的負性情緒水平,這樣由負性情緒引起的生理反應也會隨之得到改善。另外,當患者的情緒通過藥物作用變得較為平穩後,他們接受一生所給予的正確的思維和應對方式、主動糾正自己原的認知偏差的能力也會明顯捶高。但這些藥物多有不良副作用或容易引起藥物依賴,故隻能短期、審慎地使用,特別是當藥物對某一贓器具有特殊的副作用時,而該內髒恰又患有疾病,要禁用該種藥物。
③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方法很多,如精神分析法、認知療法、行為療法等,治療的目的在於影響患者的人格、應對方式和情緒。這裏要提到的是行為治療,他包括自我調整技術和生物反憤技術,通過這些治療可以幫助麁者靠自我意識調整身體內部器官係統的功能活動,棱過度緊張已達到異常水平的生理活動降低下來。這些行為治療方法特別適用於原發性髙血壓、某些類型的心律失常、偏頭痛和緊張性頭痛。
第五單元 心理評估
考試要點[考試大約]
一、心理評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