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心理評估的概念;②心理測驗的分類;③心理評估的常用方法。

二、心理測驗的原則和條件

①心理測驗的原則;②標準化心理測驗的條件。

一、心理評估的概念

1.心理評估的概念

心理評估是依據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人的心理品質及水平做出的鑒定。

心理評估在醫學心理學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醫學心理學的一個大的領域是臨床心理學,而臨床心理學的兩個基本任務:一是臨床心理評估;一是心理治療與谘詢。顯然評估是治療和谘詢的重要前提和依據,同時心理評估還可對治療和谘詢的效果做出判定。

2.心理測驗的分類

心理測驗根據其功用、測量方法以及測驗材料的性質等,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根據測驗方法分類

①問卷法。測驗多采用結構式問題的方式,讓被試者以“是”或“否”或在有限的幾種選擇上作出回答。這種方法的結果評分容易,易於統一處理。一些人格測驗如姑)?丨、:??以及評定量表多采用問卷的形式。②作業法。測驗形式是非文字的,讓受試者進行實際操作,多用於測量感知覺和運動等操作能力。對於嬰幼兒和受文化教育因素限製的受試者,心理測驗也主要采用這種形式。③投射法。測驗材料無嚴謹的結構,例如一些意義不明的圖像、一片模糊的墨跡或一句不完整的句子,要求受試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隨意做出回答,借以誘導出受試者的經驗、情緒或內心衝突。

調查法包括曆史調查和現狀調查兩個方麵。曆史調查主婆包括檔案、文歃資料和向了解被評估者過去經曆的人調查等內容。現狀調查主要圍繞與當前向題有關的內容進行。調查對象包括被評估者本人及其周圍的“知情人”,如同學、同事、父母、親友、老師、領導、兄弟姐妹等。調查方式除一般詢問外,還可采用調查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法的優點是可以結合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麵的內容,廣泛而全麵。不足之處是調查常常是間接性的評估、材料真實性容易受被調查者主觀因素的影響。

這裏所指的觀察法是通過對被評估者行為表現直接或間接(通過攝影錄像設備〗的觀察或觀測而進行心理評估的一種方法。觀察法可分為自然觀察法與控製觀察法兩種形式。前者指在自然情境〖如家庭、學校、幼兒園或工作環境)中,被評估者的行為不受觀察者幹擾,按照其本來方式和目標進行所得到的觀察。後者指在經過預先設置的#境杏所途行盹觀察。觀察法的優點是材料比較真實和客觀,對兒童的心理評估以及對一些精神障礙者的評估而言,觀察法顯得尤為重要。不足之處是觀察法得到的隻是外顯行為,不易重複。觀察結果的有效性還取決於觀察者的洞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

也有稱做“交談法”、“晤談法”等。其基本形式是一種麵對麵的語言交流,也是心理評估中最常用的一種基本方法。會談的形式包括&由式會談和結構式會談兩種。前者祐談話是開放式的,氣氛比較輕鬆,被評估者較少受到約束,可以自由地表現自己6後者根據特定目的預先設定好一定的結構和程序,談話內容有所限定,效率較高。會談是種互動的過程。評估者掌握和正確使用會談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會談技巧包括言語溝通和站言語溝通(如表情、姿態等)兩個方麵。在言語抅通中,包括聽與說。在非言語溝通中,可以通過微笑、點頭、注視、身體前傾等表情和姿勢表達對襝評估者的接受、肯定、關注、鼓勵等思滷感情,從而促進被評估者的合作,啟發,和引導他(她),將問題引向探人。

二、心理測驗的原則和條件

1.心理測驗的原則

在應用心理測驗時,應堅持下述原則:

(1)標準化原則

因為心理測驗是一種數量:手段,因此這一原則必須貫徹於始終。測量應采用公認的標準化的工具,施測方法要嚴格根據測驗指導手冊的規定執行;要有固定的施測條件、標準的指導語、統一的記分方法和常模。

(2)保密原則

關於測驗的內容、答案及記分方法隻有做此項工作的有關人員才能掌握,決不允許隨意擴散,更不允許在出版物上公開發表。否則必然會影響測驗結果的真實性。保密原則的另—個方麵是對受試者測驗結果的保護,這涉及到個人的隱私權。有關工作人員應尊重受試者的權利。

(3)客觀性原則

心理測驗的結果隻是測出來的東西,所以對結果做出評價時要遵循客觀性原則。對結果的解釋要符合受試者的實際情況。此外,還要注意不要以一兩次心理測驗的結果來下定論,尤其是對於年齡小的兒童作智力發育障礙的診斷,更要注意這一點。總之,在下結論時,評價應結合受試者的生活經曆、家庭、社會環境以及通過會談、觀察獲得的其他資料全麵考慮。

1.標準化心理測驗的條件

(1)誤差

誤差是指與測驗目的無關的因素引起的測驗結果不穩定或不準確的效應,心理測量的誤差主要有三方麵來源:

①施測條件。測量環境的好壞及各種條件是否一致會給測量結果帶來很大影響。在一個嘈雜、有許多意外幹擾、過冷(或過熱)的環境中測量,會使受試者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不適和厭煩。如果測量的標準不一,有時限製時間,有時又不限製,或者隨意調換測驗程序等都會使結果出現較大偏差。

②主試者因素。主試者是測驗的主持人,前麵提到的施測條件和方法都要靠主試者來掌握。因此測量的準確與否與主試者的素質有很大關係。主試者的主觀因素也會影響到測驗誤差。因此主試者需經標準化訓練以避免其他因素的幹擾。

③受試奢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應試動機。受試者應試動機的強弱會直接影響測驗成績。如果一個被試者對測驗毫無興趣,隻是被動作出反應甚至消極對抗,其結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一般在做心理測驗前,要使受試者明確測驗意義,充分發動其應試動機,以保證測驗順利完成並得到真實結果。

第二,測驗焦慮。測驗焦慮是受試者在測驗前或測驗中的一種緊張體驗。這種緊張體驗在一定強度下會有助於測驗成績的提高,但過分強烈則使注意力不能集中而影響成績。

第三,生理狀態。受試者在施測過程中的機體狀況,如疲勞與否,有無其他不適等也會影響測驗成績,帶來誤差。所以測量應選在受試者身體健康、體力充沛時進行,每次測量時間也不應過長。

投射性測驗

投射性測驗與精神分析的理論有關。該理論認為一個人對一事物的感知、聯想或反應有時是由潛意識或內心深處的矛盾衝突所決定的。測驗的方法是把一些模糊的雲霧狀墨跡或無一定意義的圖像或不完整的句子呈現給被試者,讓受試者根據自己的認知和#:驗來解釋、說明和聯想,以誘導出受試者的經驗,使他的人格特點能“投射”到這些測驗材料上。

例如,常用的洛夏墨跡試驗是將十張模糊、無確定形狀的墨跡圖片(有些是彩色的)呈現給受試者,讓其看這些墨跡像什麼。記錄回答的時間及受試者所指出形狀、部位、說出的內容、顏色及根據。再按照一定的記分原則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則可得出有價值的資料。另一種主題統覺測驗則是用一些有一定主題的圖片,這些圖片沒有特定意義,測驗時讓受試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每一張圖畫講一個故事。故事不能太短,要有對事件、人物的描述、評論及結局等。以此來反映受試者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情緒等)。

四、常用的心理評定量表

評定量表多是以實用為目的,理論背景不一定嚴格,多是在一些問卷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化、數量化而發展起來。評定量表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簡便易做,對病人的檢查常用作篩查工具(而不作診斷用),評價也多采用原始分直接評定。此外,評定量表不像心理測驗那樣控製嚴格,有些可公開發表,許多評定量表非專業工作者稍加訓練就可掌握。評定量表既有他評的,也有用作自評的。在醫學心理學中常用的評定量表大體上有適應行為量表和精神症狀量表兩類。

1.適應行為量表

適應行為是指個體維持生存的能力以及對周圍環境和社會所提出要求的滿足程度。適應行為與智力具有較大的相關,前者可以說是後者在實際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對於一些嬰幼兒、老年人、智殘者和重症病人,進行適應行為評定有時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關於適應行為的評定力皿吐提出了四個指標:

①自理能力。如飲食、穿戴及大小便等生活自理能力。②溝通能力。指自我表達和了解他人的能力。③社會化。與人交往的社會技能。④職業。手工、體力以及其他工作技能。也提出了適應行為障礙的分級標準。①邊界。一般表現比正常人差,但有一定潛在的社會和職業的適應能力。②輕度。可以從事非技術性或半技術性工作。③中度。僅可從事極簡單體力勞動,部分生活需人督促或照顧。④重度。不能獨立生活,經訓練僅可達部分生活自理,如自己進食、大小便等。⑤極重。全部生活需人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