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道德經》對當時的社會統治及其現實不良狀況進行抨擊。老子認為仁、義、禮、智、信等都是道、德淪喪之後的產物,不可信。指出了道喪失的次序:由道而德,由仁而義,由義而禮。老子警示世人,道如此流散,就隻剩下遠離根本的糟粕了。老子也對當時人的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等現象進行抨擊,認為這有違大道;老子對統治者的濫施暴政進行了警告,疾聲高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還指出自然之道和人世間的道的不同:天道是大公無私,損益均衡的,現實的道是多貪欲,極不公平的;老子憎恨統治者“損不足以奉有餘”的行為,指出百姓饑荒的根本原因在於統治者“食稅之多”。本部分選取了《道德經》中第十八、三十八、五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七章,此六章重在針砭時弊。
大道廢,有仁義①;智慧出②,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③;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釋】
①大道廢,有仁義:大道,自然的法則。大道與仁義在此是相對立的概念。大道如果被廢除,仁義就會出現;如果仁義被否定,大道就會暢行。②智慧出:慧,聰明、聰敏。《說文》:“慧,儇也。”儇,就是敏的意思。智,《釋名·釋言語》:“智,知也,無所不知也。”③六親不和,有孝慈:父母兄弟妻子。陳鼓應說六親為父、子、兄、弟、夫、婦。孝慈,孝子慈父。
【譯文】
大道廢棄,才會提倡仁義;智謀出現,才會產生偽詐;六親不和睦,才有孝子慈父;國家昏亂,才會出現忠臣。
【析論】
老子認為,仁義、大偽、孝慈、忠臣之類都是在自然之道破壞之後出現的,是對大道的背離,也是人類喪失本性的表現。老子認為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六親不和與孝慈,國家昏亂與忠臣,雖然相反,卻有因果關係,充滿辯證思想。
本章老子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看到了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的關係,體現出深刻的辯證法思想。事物的發展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一個事物被否定了,下一個事物就出現了,老子企圖用恢複被否定的事物來避免惡的事物出現。
從客觀的角度說,曆史發展無所謂善惡,並非仁善才是發展。曆史發展是螺旋式上升過程,馬克思說惡是曆史發展的動力,其實善惡都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
仁義、大偽、孝慈、忠臣,在當時都是人們所稱揚、推崇的觀念,而老子卻看出這些都是對大道廢、智慧出、六親不和、國家昏亂的補救,前者的出現正說明了後者的存在,就像中醫所講的從身體表麵的虛火偏旺可以知曉身體內部的陰陽失調。
由此我們可以充分了解老子的深刻和超俗。在老子看來,持守道的自然、無為、柔弱、不爭的原則,國家自然不會混亂,也就不需要依靠出現忠臣來救國了;人民自然親和,也就不需要使用仁義孝慈這些觀念來進行約束了。因為歸根到底,人為創造出來的這些東西,都隻是治標不治本的。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②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③;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④;上義為之而有以為⑤。上禮為之而莫之應⑥,則攘臂而扔之⑦。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⑧,而亂之首⑨。前識者⑩,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注釋】
①不德:不追求仁義之類的品德。《經典釋文》:“德,道之用也。”
②下德:是對“上德”而言,是指最少德的人。③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所作為。④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的人想有作為而無所作為。仁,《說文》:“仁,親也。從人,從二。”⑤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義的人想有作為而有所作為。⑥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上禮之人想有作為而沒人回應。⑦攘臂而扔之:用臂推搡。《說文》:“攘,推也。”扔之,引之、拽之。⑧薄:薄弱,淺薄,不足。⑨首:開始,開端。⑩前識者:預設種種禮儀和規範。前識,先識、先知。
【譯文】
上德的人順應自然,不追求仁愛之德,因此確實有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愛之德,因此沒有德。上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所作為;下德的人順應自然而有作為。上仁的人想有作為而無所作為;上義的人想有作為而有所作為。上禮的人想有作為而沒人回應,就用臂推搡強迫人服從。所以,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失仁而後有義,失義而後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