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人物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審美。
在中國,品評人物的傳統可謂源遠流長。作為聖人的孔老夫子就是一位品人高手。他評價老聃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意思是:我知道鳥會飛,我知道獸會跑,我知道魚會遊,會跑的可以挖陷井去捕獲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殺它,會遊的可以用絲線去釣它,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是駕著風飛上天的,我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亞聖孟子也品評過人物,譬如第一次見梁襄王時,就有“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的妙評。(意思是:這位新王,一眼看上去,就不像個國君,等到接近他時,再仔細地看看,他一點謙虛之德都沒有,一點恐懼戒慎的心情也沒有。)由此可見,聖人的眼光著實厲害。
到了魏晉時代,品評人物業已蔚然成風,不僅出現了如劉邵所著係統品鑒人物才性的《人物誌》,而且出現了像《世說新語》那樣專以臧否人物為內容的著作。後書中諸如郭林鬆評黃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渾廣,難測量也。”庾子嵩評和嶠:“森森如千丈鬆,雖磊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梁之用。”王戎評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這些如詩如畫的語句,簡直讓人目不暇接,陶然醉然。倘若沒有這些品評為例證,後世再怎麼說起魏晉風度,恐怕都給人以隔靴搔癢、霧裏看花的感覺了。自那以後,再如“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等等,都已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
毫無疑問,我們可以從品評人物中獲得人生的智慧,以及人生的審美。而這也正是人類之大追求,並可由此體悟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別具慧心。作為宇宙之精靈、地球之主宰的人類,如果不值得品評,還有什麼能值得品評呢?
然而,品人並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情,它需要知識、文化、見識、邏輯,尤其需要洞幽燭微的智慧。不僅需要觀察,更需要推測,不僅需要表麵的了解,更需要深入的剖析,還需要舉一隅而反三、落一葉而知秋、飲一瓢而知河的見微知著的真功夫。
本書的意圖則是通過細密深邃的品與評,以利於讀者從多側麵、多角度、多層次進行一次智慧和審美的旅行,從而不僅更好地讀懂別人,而且更好地讀懂社會與人生,使自己更好地行走在世界這個大舞台上。
有句名言叫“認識你自己!”然而評價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評價為尺度,更重要的則是看別人對他的評價。我們的目的則是通過對別人的品評來認識自己,進而塑造自己,提升自己。
作者
2005年4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