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既是思想上的“聖人”,更是生活中的肉體凡胎,孔子因為他實在的人生,而使他的思想在我們的心中變得可信又可靠。
讀一部《論語》,人們可以感到孔子是個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什麼家,但我們更願意首先把他看作一個俗人、一個平民、一介布衣。他有常人的喜怒哀樂,還不時地犯點出爾反爾的小錯。這不但沒影響他思想的偉大,反而增添了他的真實和赤誠。
從童趣到科學
人們經常會提出下麵這樣的問題:興趣究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其實回答並不困難。經常接觸同樣的事物,反複置身於同樣的環境,自然能夠日久生趣了。許多誌趣都是從兒時建立起來的,而兒時的誌趣有時往往決定一個人日後的成長。
達爾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跟家庭因素有關,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當時英國知名的人士,祖父是一位博物學家,他對動物、植物、礦物、地質都有很深的研究,同時他還是一位發明家、哲學家、詩人和醫生。而外祖父卻以研製具有英國獨特風格的奶油色瓷器而聞名。
達爾文的父親在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生,19歲時就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母親雖然出身於名門,但自從嫁給達爾文的父親以後,便心甘情願地做起了家庭主婦。達爾文在家排列第五,從小受媽媽的教育很多,媽媽常常帶著他和妹妹到河畔散步,讓他們接觸大自然。
在媽媽的介紹下達爾文知道了大自然裏有鮮花、小草、大樹、蜻蜓、蜜蜂、螞蟻……每當他們散完步回到家裏以後,媽媽總是會教他們寫這些字,漸漸地達爾文對大自然非常的熱愛了。
有一天他獨自一人躲在自己的屋子裏學做捕捉蝴蝶的網子。幾個小時後他手裏拿著捕網器從屋子裏走了出來。
“哥哥,你這是幹什麼用的呀?”妹妹問他。“用來捉蝴蝶。”
“這行嗎?”
“走,咱們先到花園裏去試一試。”
自從有了這個網子以後,達爾文就有事幹了,他整天都拿著這個網子在塞文河畔走來走去地捕各種不同的蝴蝶,然後把這些蝴蝶粘貼在一片片的大樹葉上,再把葉柄用線捆起來掛在屋子裏。
8歲的那一年,父親把達爾文送進了學校,老師總是教他們讀枯燥無味的《聖經》,達爾文對此厭煩極了。於是他給祖父寫了一封信,他告訴祖父非常想看他的有關植物和動物的書。達爾文的祖父收到這封信以後,便叫人送了一些書給達爾文,在祖父的支持下達爾文讀了許多自然科學的書籍。
因為這些書,達爾文對大自然更是迷戀了,他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去捉昆蟲,收集各種各樣的礦石。由於對《聖經》不感興趣,他的學習成績很差,後來父親隻好把他轉到了一所紀律比較嚴格的文法中學裏去讀書。
上了中學的達爾文膽子更大了,他常常獨自一個人來到森林裏聽各種鳥兒鳴叫,並且他還把這些鳥的叫聲記錄了下來。
在文法中學,達爾文的學習成績仍然不見好轉,這時候,父親決定送他去學醫。可是達爾文對醫學一點興趣也沒有,他要求父親送他去學植物學和動物學。懂得醫學的父親沒有同意達爾文的要求,1825年,達爾文便離開家鄉,進入了愛丁堡大學醫學院。
進了醫學院的達爾文仍然熱愛動植物學,他繼續對動植物進行研究。他經常和好朋友們出外旅遊,在旅遊中他同樣忘不了收集大量的標本。在愛丁堡大學裏達爾文仍然不好好的學習,他的父親知道這個消息以後,把達爾文叫回了家,當著兄弟姐妹們的麵,生氣地教訓了達爾文:“你成天遊手好閑,東遊西逛,你為什麼不好好學醫,把我這個事業接下來呢?”。
“爸爸,我在學校裏一點也不遊手好閑,我不管什麼時候,都比別的同學忙,我不想學醫,那是因為我一點也不喜歡它。”
兄弟姐妹們也七嘴八舌地幫著達爾文說話,父親沒有辦法,但也不讓步。他給達爾文請來一位家庭老師,讓達爾文補習拉丁文,然後準備考劍橋大學的基督學院。因為父親希望達爾文能選擇一個好的職業,以後有較高的收入。
“爸爸,你為什麼總讓我學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呢?”“我得對你負責,你現在不聽我的,將來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