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無信仰的野獸(No religion of the beast)(2 / 3)

其實討論上帝或神是否存在是一件非常低級和愚蠢的事了。無論唯物還是唯心的對立爭論僅限於人類的智慧,而事實表明,就人類的智慧所能認識和了解的不過是滄海一粟。記得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有位基督教徒和一個教師爭辯這個問題。教師問基督教徒:“你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去禱告是為了什麼?你每年都在禱告,可我發現你一點變化也沒有。”基督教徒說:“可我的心裏是喜悅的。”教師又問:“你見過你們的主嗎?他是男還是女,是什麼樣子的?”基督徒回答說:“沒見過。”教師又問:“那你怎麼知道這世上有主呢?”基督徒說:“因為我常常在做錯事的時候恐懼,有一種罪惡感,盡管是一件非常小的事,它也會讓我感到不安,我想這是從我內心發出來的感覺,自然是主在我生來就賦予的,主希望人從善。”教師說:“那種感覺我也會有,但我並不以為是你們的主賦予的,那是人的本性,因為我看不到你們的主在哪裏。”基督徒說:“在一間黑暗的房間裏,點燃一根火柴,請你光在哪裏?”教師說:“光就在房間的每個角落。”基督徒說:“是啊,主就和這光一樣,你信他,他就有,不信他,他就沒有,他在世界的每個地方。”教師說:“你的理論不對,至少我看到了光,可對於你們的主,我什麼都沒有看到。”基督徒說:“難道看不到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嗎?”教師說:“那當然,看不到的東西都是意識產生的東西,不是物質,它從客觀上來說是不存在的。”基督徒狠狠地掐了一下教師的胳膊,問他:“客觀地說,疼嗎?”教師捂著胳膊表情痛苦地說:“疼。”基督徒就問教師:“那麼,請問疼是什麼樣子的?它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教師盯著基督徒,竟然無言可對。

這隻是一個小故事,它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不是絕對的,也不是絕對都是相對的。宗教信仰是心靈與神性、神靈合一的產物,至少不是人類的智慧和語言能將他們分離出來的。就如我們往一滿杯白水中注入一些牛奶一樣,我們無法知道牛奶和水所占據的位置,因為他們已經融合,無法剝離。

每當先知或傳教士、布道者想要向人們仔細傳達他們的直觀時,往往會視當地的文化環境,利用他們親身見聞的事物來說明的。基督耶穌就是利用了當時猶太的思想觀念,來表現他個人的經驗。就“世界末日”之說或“末世論”,大概是從猶太思想承繼過來的,它的主旨在於人必須要敬畏天地,守住自己,不能天不怕地不怕,世界是有末日的,等到末日審判那天,罪惡的人將墜入地獄,而愛上帝並且愛人如己的人則會得到救贖,進入天國。如果把宗教單純地理解為宗教那就錯了,因為真正的宗教做的是光明的事業,從不參雜政治目的,宗教觀與其說是人們嚐試解決宗教之謎,不如說它是記述聖賢者經驗的努力。當然因為幾千年傳下來的東西,沒有非常精確的或可以絕對肯定的,誰也不能說耶穌其人完全不存在,也不能說耶穌其人絕對存在。無論存在與否,事實上已經沒有關係,耶穌隻是人們與上帝之間的一個橋梁,關鍵是人們是否承認並信仰心中的那個上帝。

天主教的由來從側麵可以證明耶穌確有其人,而且在當時影響巨大,否則他不會在兩千年以後還被傳揚和繼承下來,更不可能有現在11.3億的教徒,天主教徒足足占世界總人口17%,可見他的影響力是多麼大。在研究基督教的過程中,有基督教徒說出關於天主教的形成,當然這是他的片麵之語,雖不足為信,但似乎也不無道理:耶穌當時傳道時,被猶太人追殺,他躲進一個大倉庫裏。誰知猶太人發現了他,拿著兵器將他包圍了,就在耶穌無可奈何之時,他突然看到倉庫屋頂的天窗上有個天使,天使指了一下自己的額頭,然後又指了一下自己的左肩和右肩,說:“既然頭能出去,兩個肩膀也能出去。”耶穌不明白,就學著天使的樣子,指了一下自己的額頭,然後又指了一下自己的左肩和右肩,說:“既然我的頭能出去,兩個肩膀也就能出去。”話音剛落,耶穌就升出天窗而去。這一情景讓在場的猶太兵大吃一驚,看到耶穌真的升空而去,於是都紛紛拜倒在地,高呼他是主。天主教就是從這裏誕生的,那些人用自己親眼所見創造了天主教,並在教義中宣稱:“隻有相信和依靠一個救世主耶穌為人類贖罪,人才能求得死後永生。”天主教那個標誌性的動作,就是在胸前劃十字型,正是耶穌在天使的指點下逃命的動作。

耶穌誕生於靈的最深處,他來到人世傳播陽光和溫暖,因為他得到了人心,而失去了當權者的心,當權者怕他威脅到政權,於是將他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他複活了,向他的弟子們顯現,於是流傳了兩千多年。這不隻是過去所發生的曆史事實,而且是靈性生命在人類靈魂中不斷起作用的普遍過程。凡是知道奎師那(Krsna)故事並能夠正確理解的人,都會認為救世主耶穌的故事,同樣是靈魂在充滿內在光輝的啟示狀態下,才逐漸完成的故事,其中,神的智慧已成為靈魂的遺產。我們可以假設沒有耶穌這個人,但為什麼會出現耶穌這個人,那就是人們在宗教信仰活動的過程中,經過不斷思索,為了補充或完美信仰的高度以及深度而虛構出來的人物。就如中國名著《西遊記》裏的人物孫悟空,也許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個人物,但是為了渲染玄奘取經的艱難與堅強的精神,於是就虛構了這麼一個人物。《西遊記》讓人們記住了孫悟空,而聖經讓人們記住了耶穌。但最終的目的都是至高至善的,那就是說,隻有堅定自己的信仰,並一心一意、舍生忘死地去追求,就可以得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