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
扶蘇(?—公元前210),秦始皇嬴政的長子,因不滿其父暴政,被逐出京城鹹陽,貶至上郡(今榆林東南一帶),充任秦將蒙恬監軍,並協助蒙恬修長城,抗匈奴。公元前200年,始皇死,胡亥和李斯假傳詔書賜死,扶蘇自刎上郡。據說死後埋在綏德,並有嗚咽泉哭扶蘇的傳說。
蒙恬(?—公元前209),齊國人,秦朝名將。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其北上抗擊匈奴,先後駐上郡、膚施,並攻占伊盟等地。公元前214年,率兵再抗匈奴,在陝蒙邊地設置四十四縣,並沿黃河修築長城。公元前212年,又督修由榆北(九原)經上郡通甘泉至鹹陽的秦直道。公元前210年,扶蘇自刎後,蒙恬也被胡亥、趙高等人冤殺於陽周(子洲縣與子長縣交界一帶),蒙恬死後亦埋在綏德。
赫連勃勃(?—425),原名劉勃勃,字屈孑。北魏時朔方(今靖邊境內)人,十六國時大夏國的創立者,稱夏帝。公元413年起修築國都統萬城(今在靖邊縣北白城子)。
宇文愷(555-612),字安樂,朔方夏州人(今靖邊境內),是隋代著名建築學家。隋文帝時興建大興城,宇文愷任營建新都副監。隋煬帝興建東都洛陽,宇文愷也負責修造。宇文愷還在關中修建了廣通渠,引渭水至潼關東入黃河,還設計了關中數縣的漕運灌溉農田。宇文愷的建築科學成就,在中國建築史占有很高地位。中國以後各代都市及日本的奈良、京都市,朝鮮的平壤市,韓國的漢城市印度的新德裏市都基本上照此仿建。曾被列為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梁師都(?—628),隋朔方夏州人(今靖邊境內)。主要史事是聚眾反隋,占據夏州,自任丞相。後又與突厥等族占據延綏一帶,稱帝,國號梁,還與突厥占領河套地區和寧夏南部。公元628年,梁部被唐太宗遣將討伐而滅。梁師都被唐軍所殺。
李繼遷(963-1004),宋代銀州人(今橫山縣境內),西夏國的創立者。後李繼遷率部發起反宋戰爭,曾占據了寧夏靈武等地和西北大片土地。他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著名人物。
楊繼業(?—986),也叫楊業,北宋名將,麟州新秦人(今神木境內)。楊家妻兒女媳代代英勇忠烈,抗遼守邊戰功卓著,其事跡廣為後世稱頌。公元986年,楊繼業在一次征戰中負傷被俘、絕食而死。神木現留楊家城遺址。
折賽花(即佘太君,約生於北宋年間),女,府穀人,北宋名將楊繼業的夫人,生七子。她的事跡流傳很廣,婦孺皆知。
李元昊(1003-1048),為李繼廷之孫,祖籍橫山境內。李元昊原為宋朝將領,任節度使,西夏王。1032年擺脫宋屬,建大夏國(即西夏),與遼、金、宋等進行角逐,經略甘、寧大片土地,使西夏立霸業近200年。後被人在銀川興慶宮中刺殺。
韓世忠(1089-1151),宋時延安府綏德縣人。出身貧家,17歲應募從軍,參與了抗擊西夏、金國的戰爭。後宋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韓世忠護康王趙構到臨安,建立南宋政權,因護駕有功,升為左軍統製,後又升任檢校少保、節度使等職。金將兀術率軍南犯,韓世忠領軍在長江以南的鎮江等處與敵展開激戰,並與夫人梁紅玉在該地黃天蕩處大敗金軍,成為與嶽飛齊名的南軍抗金英雄。後因反對議和被解職,含憤而死,死後追封蘄王。曾被列入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餘子俊(1429-1486),四川青神縣人。明成化八年(1472),在延綏巡撫任上,建議朝廷毅然把延綏鎮由綏德遷往榆林。後又指揮修複由府穀清水至定邊花馬池一段長城,並規劃榆林城建,辦學校,設商鋪,興邊貿,開“三拓榆陽”之先河。
馬汝驥(1493-1545),綏德縣人,為明朝著名學者。25歲中進士,著書《西元集》,參編《四庫全書》。嘉靖時,升任兩京國子監司,兼皇家宮院的老師,一生著作頗豐。後任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等職。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米脂縣人。公元1629年率眾起義,1644年攻占西安,建立大順農民政權,稱帝。後攻入北京,明亡。吳三桂等人與清軍入關,義軍敗退,1644年李自成在湖北被殺。毛澤東曾稱李自成“實為陝人之光榮”。曾被列入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張獻忠(1606-1646),明時延安府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先追隨陝北王嘉胤、高迎祥等部起義,後獨成一支,在江蘇、湖北等地與明軍激戰。1643年張獻忠率部攻取四川,建立大西農民政權。1646年清軍入川,張在一次戰鬥中中箭身亡。
趙良棟(1621-1697),祖籍綏德,生於定邊。24歲從軍,從康熙年起,先後任雲貴總兵、大同總兵、寧夏提督、雲貴總督,以戰功忠勇之績,受朝廷器重,死後被授一等伯。趙有兩子,長子弘燦繼父任寧夏總兵,後任浙江提督、兩廣總督、兵部尚書等職,次子弘燮,亦任知縣、河南巡撫、直隸總督等職。
尤世威(?—1643),府穀縣人。明末任山海關總兵、居庸關總兵,與其弟世功、世祿並稱為陝北“尤氏三雄”,馳名遼東、冀晉一帶。
張玉麒(約1643-1723),榆林人。清康熙年間起,曾任溫州總兵、台灣總兵和福建六路提督。
劉厚基(?—1877),湖南耒陽人。年輕時從左宗棠部,在湘軍中表現英勇,後隨左進軍新疆,參與指揮了統一全疆的戰役。1868年由記名提督調任榆綏總兵,在榆十餘年間,他勵精圖治,設邊貿,辦學校,修路橋,興水利,重修“榆陽書院”和紅石峽、榆林城牆,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並首次把種牛痘免疫技術引入榆林。劉逝世後,榆林民眾在城東山設立“劉公祠”,以誌紀念。
胡鼎彝(1854-1926),榆林人。清同治年舉人,光緒年進士、翰林,任過湖北學政、河南知府,民國初年,曾任豫省總辦、提學使和法政學校校長等。
現代人物
高祖憲(1870-1943),米脂縣人。年少時曾在三原宏道高等學堂、涇陽味經書院求學。1906年留學日本,是陝北留日青年先驅,並在日參加同盟會,創辦《秦隴報》,還是陝西辛亥革命起義的組織者之一。
郭瑞西(1870-1947),名京,陝西榆林縣城人。父郭繡川,清同治榆林名醫。瑞西自幼苦讀,稍後從劉增泰先生在“榆陽書院”學經史,業餘隨父學中醫。民國九年,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混成旅軍醫。不久辭歸故裏。經20年,鄉人稱其為“榆林醫學界巨擘”、“郭一服”。
袁碩甫(1874-1941),字卿臣,榆林城人。出身醫學世家,其父袁文瀾,祖父袁服周,均是一代名醫。清末,榆林瘟疫流行,袁碩甫奔走城鄉,活人甚多,榆林知縣拜贈匾額,譽為“功同良相”。長於診治斑疹傷寒等急性傳染病,藝精德備,有口皆碑,為民國年間榆林“四大名醫”之一。
馬次峰(1875-1953),米脂縣人。曾參加同盟會,參與陝西辛亥革命起義,後長期在陝甘等地從事教育。其長子馬雲程、次子馬翥秋、三子馬健翎,均為陝北著名人物。
李鼎銘(1881-1941),米脂縣人。曾在榆中任教師,在米脂當過教師、醫生。後任米脂縣參議會議長,陝甘寧邊區議員、邊區政府副主席,是抗戰期間全國著名的愛國開明人士。
高雙成(1882-1945),字立卿,祖籍渭南人,後移居蒲城。為國民黨駐榆二十二軍軍長,軍銜為中將。曾對榆林抗戰和榆林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
崔煥九(1886-1957),綏德縣人。1919年應杜斌丞邀請任榆中學監,1925年從政後任榆林道尹科長,1927年任吳堡縣縣長,1930年任保安縣縣長,1933年任甘肅西和縣縣長。抗戰以後大力倡導國共合作,為榆林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
張季鸞(1888-1941),榆林城人。1905年留學日本,成為同盟會會員,回國後任孫中山秘書。從1926年起任《大公報》總編輯,是一位在國內外有很大影響的中國近代報刊政論家和傑出的新聞記者,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他與於右任、李儀祉被稱為“陝西三傑”。
杜斌丞(1888-1947),米脂縣城人。1917年從北京師大畢業後,回榆林中學任校長,並支持創辦了綏德四師、延安四中、米脂三民二中等學校,是陝北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活動家,也是全西北地區著名的民主人士。
馬師儒(1888-1963),米脂縣人。1907年考入上海同濟醫工學校,191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1920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後轉入瑞士蘇黎世大學讀哲學,再獲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先後任上海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教授。解放後任西安師範學院、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李子洲(1892-1929),綏德縣人。1917年考入北大哲學係,參加了五四運動。1922年創辦“共進社”,1923年,由李大釗、劉天章等人介紹入黨。1924年春到榆中任教,同年秋,任綏德四師校長。在此期間,他參與創辦了陝北最早的共產黨、共青團組織,並培養出一大批陝北優秀青年,被譽為“陝西的李大釗”。曾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軍委書記、代理省委書記等職。1929年6月犧牲。李子洲是陝西早期著名共產黨人。被列入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吳滿有(1894-1959),橫山石灣鎮麻地溝人。1932年大旱,他攜妻女逃荒到延安的吳家棗園,租種土地度日。1935年冬,紅軍到了延安,吳滿有分得了土地,交公糧14.3石,草千斤,還買公債150元、公鹽代金665元,被授予勞動英雄稱號。邊區政府號召“向吳滿有看齊”,各縣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習吳滿有運動。他接受毛主席的委托,讓毛澤東兒子毛岸英在他身邊鍛煉。
鄧寶珊(1894-1968),原名鄧瑜,甘肅省天水市人。早年加入同盟會。為國民黨二十一軍軍長,後任晉陝綏邊區總司令,軍銜為中將。曾對榆林抗戰和榆林、北平、綏遠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建國後任甘肅省省長。
李天恩(1896-1945),榆林城人。民國時期的著名邊商。早年在“大有當鋪”任店員,為人誠實、機敏,重信譽,公平交易,深得廣大農牧民的信賴。他采取賒買方式,在烏審旗、鄂托克旗等地建立起畜群,逐年興旺。後又在鄂托克旗增設兩個較大的牧場,發放大量“蘇魯克”(蒙古語“代人放牧”之意),牧民獲益匪淺。他經營的商號為“天成永”,後發展到八家分號,均冠以“天成”,分布於從榆林、烏拉爾林到寧夏陶樂的遼闊地域內,被邊商同仁推舉為“三十六家邊商”代表。他仗義輕財,扶危濟貧,造福桑梓,不遺餘力。
白明善(1897-1932),字樂亭,清澗縣高傑村人。1923年在綏德四師學習,1924入團,1925年入黨,1926年去黃埔軍校政治部任職(政治教官),1926年底,白明善回陝參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共陝北特委委員、常委,中共綏德縣委書記,米脂縣委書記。1932年在榆林國民黨獄中英勇犧牲。
謝子長(1897-1935),陝西安定(今子長)縣人。1920年在榆林中學求學,1922年考入閻錫山辦的太原學兵團學軍事。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農民協會打擊封建官僚,懲辦土豪劣紳,被群眾譽為“謝青天”。1927年10月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遊擊支隊營長、副指揮。1931年10月,和劉誌丹等將南梁遊擊隊和陝北遊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任總指揮,率部轉戰陝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1934年後,任陝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政治委員、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是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的傑出指揮員。毛澤東曾兩次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寫了碑文。
魏野疇(1898-1928),陝西興平縣人。1917年考入北京高師,1919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入社青團,1922年在北京創建了著名的“共進社”,1923年由李大釗介紹加入共產黨。同年春應杜斌丞邀請到榆林中學任教。在榆期間,為榆中新文化新思想新風尚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主張在榆林的宣傳作出重大貢獻。他還培養出了劉誌丹、喬國禎、潘自力、高克林、劉文蔚、王子誼、曹力如、霍世傑和杜聿明等優秀青年。還創建了西安市黨團組織,曾任中共西安市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軍委書記等職,曾入黃埔軍校五期學習,還參加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習。1928年,魏野疇在“皖北暴動”中英勇犧牲。魏是陝西早期著名共產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