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曆史悠久,文化深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不少人文物產可居中華之最或全國頂級之列。這裏輯錄若幹,意在拋磚引玉,對了解市情、鼓舞自信頗有好處,差錯、遺漏的請朋友們指正、補充。
1.從1923年橫山縣油坊頭出土的猿人牙齒、頭蓋骨化石和各縣發現的大量新、舊石器遺址,以及許多有關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說,說明在20萬年前人類就在榆林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並創造了最早的華夏上古文明,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據範文瀾:《中國通史》)
2.榆林有戰國秦長城、秦昭王長城、秦始皇長城、隋長城、明長城,是中國長城最多的地區。
(據賀清海:《榆林的六期長城》,載2000年1月22日《榆林日報》)
3.神木縣欄杆堡有一株樹齡達2200年的古油鬆,被稱為“中國油鬆之冠”。
(據“神木縣展覽館”資料)
4.東漢班固在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所著《漢書·地理誌》的“西河郡鴻門”條下語稱“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中出也”。鴻門縣故址在今神木縣西南。天封苑是漢時的軍馬養殖場,火井祠,即火井廟。這是中國記載天然氣的最早古籍。
(據《漢書·地理誌》)
5.榆林綏德、米脂縣等地出土漢畫像石700多塊,是中國發現漢畫像石最多的地方,反映了當時陝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達的農牧業生產以及民情風俗社會狀況。藝術精美,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據《東漢畫像石》,載2000年2月7日《榆林日報》)
6.靖邊縣的統萬城,是東晉十六國時大夏國王赫連勃勃於公元413-418年領十萬之眾曆時七年修築的都城,是我國出土的唯一的一座匈奴族之都城。
(據《匈奴族都城——大夏國都統萬城》,載2000年5月6日《榆林日報》)
7.宇文愷(555-612),隋朔方郡夏州(今靖邊統萬城)人,是隋代最傑出的建築大師,設計、監修了大興都城和東都洛陽,開鑿廣濟渠,使渭河連通黃河漕運,創造了極為輝煌燦爛的古代建築藝術。
(據《榆林地區誌》)
8.楊繼業(927-986),麟州(今神木)人,北宋抗遼名將,世代守邊,一門忠烈,屢建功勳,是中國民間愛國忠君演義故事最多的民族英雄。
(據《可愛的神木》)
9.韓世忠(1089-1151),綏德縣人,南宋愛國名將,抗擊西夏戰功顯赫,屢破金兵,是力主北伐、反對求和的民族英雄。
(據《可愛的綏德》)
10.李顯忠(1110-1176),清澗縣人,民族英雄,抗金北伐,威鎮中原,支撐南宋,千古名將。
(據《清澗縣誌》)
11.曆史文化名城榆林“南塔北台、六樓騎街、街流清泉”的建設格局,是中國明清古代城市建設獨一無二的格局。
(據王正雲:《中國名城榆林》)
12.榆林鎮北台巍峨挺拔,雄偉壯觀,是明長城最宏大的防禦觀察建築,有萬裏長城第一台之稱。
(據王正雲:《中國名城榆林》)
13.旅遊勝地神木縣紅堿淖,水麵麵積67平方公裏,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據《神木縣誌》)
14.2002年發現的供於榆林新樓的明代大宦官魏忠賢的銅像,是中國迄今唯一存世的魏忠賢造像。
(據《陝西日報》、《榆林日報》報道)
15.明末,米脂人李自成率百萬農民義軍,叱吒風雲,南北馳騁,建立大順政權,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成為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領袖。
(據《米脂縣誌》)
16.長安縣鬥門鎮榆林籍農民張振華家珍藏著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代皇帝的九道聖旨和康熙皇帝禦筆金匾兩塊等家傳文物40多件。一個農家藏有九道聖旨,在全國迄今絕無僅有。
(據《榆林文史》第二輯“長安——榆林籍農民珍藏清朝九道聖旨”)
17.榆林人張季鸞,與於右任、李儀祉並稱陝西三傑。辦報30多年,主持《大公報》筆政15年,獨樹一幟,是我國近代新聞事業影響最大的奠基者,被譽為一代報人、報界宗師。
(據《榆林市誌》)
18.劉誌丹(1903-1936)、謝子長(1897-1935)在榆林上學時即參加了革命活動。劉曾任陝北軍委、西北軍委主席,謝曾任陝北遊擊隊總指揮、西北軍委主席。他們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唯一保留下來的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的陝北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
19.1934年清澗縣白家川等紅區農民,沒收了地主富農的土地,不懂如何分配土地,便集體耕種、集體吃飯。這是中國農村搞烏托邦、吃大鍋飯最早的地方。
(見崔月德、王峰存:《陝北民歌故事》)
20.土地革命時期,清澗縣僅有8萬多人口,參加紅軍遊擊隊、赤衛軍的就有2萬多人。享有革命烈士待遇者2000多人,是僅次於瑞金縣的全國革命烈士最多的縣。
(據《清澗縣誌》)
21.當代中國最負盛名的詞作《沁園春·雪》,係毛澤東1936年2月7日“東征”途中創作於清澗縣高傑村鄉高家坬村。
(據1994年7月25日《榆林日報》。高家坬村在毛主席創作詩詞的實地立碑)
22.1943年大生產運動中,邊區政府樹立表彰的由橫山遷居延安的邊區特等勞動英雄吳滿有,毛主席為之題詞:“全國有名”。吳滿有是抗戰時全國影響最大的農民模範人物。
(據《石灣鎮誌》)
23.郝樹才(1904-1986),清澗人,1935年參加紅軍。1943年任三五九旅排長,在大生產運動中每天開荒兩畝多,最高達四畝二分三,創全軍最高記錄,被譽為“氣死牛”,並被授予邊區甲等勞動英雄稱號。
(據《可愛的清澗》)
24.靖邊縣農民白雲瑞,從民國15年(1926)開始在人稱火焰山的草山梁上種樹,一種就是18年,長成像樣的大樹1515株,檸條、沙柳不計其數。1938年作家吳伯簫采訪了白雲瑞,寫出《火焰山上種樹》的文章發表於《解放日報》。1944年白雲瑞因種樹成績大被評選為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這是中國樹立的第一個植樹英雄。
(據劉仲平:《三邊的樹三邊的人》,載2002年8月11日《陝西日報》)
25.韓起祥(1915-1989),曾任全國曲協副主席、省曲協主席。1938年由橫山遷居延安,編唱了《劉巧團圓》、《宜川大勝利》等100多部新書。他是編唱、改革陝北說書最有成績的一代典範盲藝人。
(據《橫山縣誌》)
26.中國最早的哀樂,是1943年在誌丹縣誌丹陵安葬公祭劉誌丹時,延安文藝工作者用綏德、米脂的嗩呐樂曲“鳳凰令”改編的公祭哀樂。新中國成立後又加以修改,成為今天中國的哀樂。
(據劉成君:《榆林文化大盤點》,載2001年2月17日《榆林日報》)
27.1944年,清澗人惠中權任中共靖邊縣委書記時,領導群眾大力進行造林種草防風固沙,毛主席為其題詞:“實事求是,不尚空談”。這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領導農民有組織地進行防沙造林的活動。
(據《靖邊縣誌》)
28.由佳縣農民歌手李有源編創,經文藝工作者修改的陝北民歌《東方紅》,是會唱的人數最多、傳唱的年代最長、影響最大的中國民歌。
(據《佳縣縣誌》)
29.1946年《解放日報》發表了李季的長詩《王貴與李香香》,這是新中國詩歌的第一個裏程碑,此詩取材於靖邊,寫成於定邊。
(據《靖邊縣誌》)
30.1947年3月18日至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解放軍總部轉戰陝北一年零五天,走了14個縣,住過38個村鎮,其中在榆林各縣曆時300多天,走了8個縣,住過36個村鎮,時間最長,住得地方最多。
(據郭洛夫等:《毛主席轉戰陝北》一書)
31.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軍,以綏、米秧歌為代表的陝北秧歌扭遍了全中國,這是陝北民間藝術在中國的最大普及。
(據董丁誠:《扭遍全國的陝北秧歌》,載《陝北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32.清澗縣張瑞岐,1935年參加紅軍,轉戰陝北時任毛澤東的警衛班班長。1949年5月16日,毛主席在北京香山給張題詞:“贈張瑞岐同誌,班長天下第一”。
(據張俊誼:《毛主席給張瑞岐的一段題詞》,載《陝西黨史》2002年第4期)
33.吳堡籍著名作家柳青,1953年定居長安縣皇甫村15年,寫出名著《創業史》,成為中國虔誠實踐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深入農村時間最長的作家。
(據《吳堡縣誌》)
34.府穀縣的丁喜才是一個能唱能編能演奏的天才的傑出民間藝人。1953年參加全國會演獲一等獎,賀綠汀慧眼識才,聘請他到上海音樂學院任教,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民歌藝人教授。
(據《府穀縣誌》)
35.青藏公路全長1283公裏,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建議和領導修建這條公路的是吳堡人、西北軍區後勤部領導慕生忠將軍。他率領1500多名民工和解放軍指戰員,於1954年5月11日在無人居住的格爾木開工,克服了千難萬險,僅用了216天時間,奇跡般地修通了這條公路,對鞏固國防和建設西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36.著名歌唱家劉燕平、白秉權(綏德縣人),在20世紀50年代初即大力演唱陝北民歌,她們是最早把陝北民歌唱紅全國的職業歌唱家。
(據耿永君:《家住綏德》,載2001年5月12日《榆林日報》)
37.米脂縣高西溝,在20世紀60年代初與大寨齊名,但與大寨開荒修梯田相反,走出了一條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新路子。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山區農業的生命線”為題,報道了高西溝水土保持的先進經驗。高西溝獨創了農、林、牧各占土地三分之一的“三三製”,以後發展為各占“一、二、三”的治理模式,與目前正在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不謀而合,被譽為中國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一麵旗幟。
(據《生態建設的一麵旗幟》,載2003年11月14日《榆林日報》)
38.延安大學藝術係教師賈四貴,是從吳堡走向世界的剪紙大師。他創作了剪紙作品1萬多件,685幅歌頌黃帝開創中華文明豐功偉績,108幅反映毛澤東光輝業績的重大曆史題材的係列剪紙作品,是國內剪紙界獨一無二的創舉。他榮獲全國大賽金獎、一等獎30多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藝家協會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當代剪紙藝術大師”。
(據《從吳堡走向世界的剪紙大師——賈四貴》,載2002年12月14日《陝西日報》)
39.陝西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西安美院教授、定邊人陳寶生曾長期在榆林工作,從事攝影創作,40多年榮獲國內外攝影大獎200多項,國際攝影大獎108項,獲獎頻率和檔次居全國第一。
(據張金祥:《陳寶生攝影四十年》,載《陝西日報》)
40.從出土的戰國炕頭石獅和漢畫像石看出榆林石雕源遠流長。綏德、子洲、米脂有2000多工匠從事石雕生產。陝北石獅風靡中華,漂洋過海,飲譽世界。綏德縣四十裏鋪公路兩旁形成十多裏長的石雕工場,榆林成為中國最大的石獅產地。
(據張俊誼:《綏德石雕文化》,載《榆林日報》)
41.李治文、王向榮、孫誌寬、秦靖紅、趙明敏是榆林傑出的歌手。他們演唱的陝北民歌,在不同年份間的全國大獎賽中榮獲金獎。
(據《榆林日報》先後有關此五人的報道)
42.綏德縣百人嗩呐藝術團,參加了中央春節晚會、全國第四屆城運會閉幕式等重大演出活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嗩呐演藝團體。
(據耿永君:《家住綏德》,載2001年5月18日《榆林日報》)
43.由賀國建組織和主編的《米脂縣誌》,奮戰八年,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縣誌體例完善,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字流暢、圖文並茂。1993年榮獲中國方誌最高獎項——全國方誌優秀成果評比一等獎。
(據《全國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獎》,《陝西史誌》1994年第一期)
44.子洲縣李世剛人稱“獅子王”。他創作刻製了130多種不同風格的石獅子,複製了不同曆史時期的大大小小石獅子1000多個。原政協副主席馬文瑞題詞讚為“華夏獅萃”。
(據《子洲縣文史資料》)
45.原橫山政協主席劉鎮華用自由詩的形式編著出版了《紅樓夢·縮寫本》,評論家秦俑先生撰文稱讚劉鎮華是中國“用詩歌為《紅樓夢》縮水的第一人”。
(據秦俑:《給〈紅樓夢〉縮水的人》,載2002年5月12日《陝西日報》)
46.榆陽區農民解進73歲,每年都踩2.5米的高蹺參加春節秧歌演出活動。2000年被上海吉尼斯總部批準為創造了年齡最大、踩的高蹺最高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據解進的吉尼斯紀錄證書和報紙報道)
47.以離退幹部職工為骨幹的榆林夕陽紅藝術團,在1999年和2002年兩次參加全國秧歌比賽,均獲全國第一名,並進中南海為中央領導人表演。
(據夕陽紅藝術團所獲獎狀、證書和有關報道)
48.2002年11月,綏德建成恢宏大氣鍾靈毓秀的石牌坊,5門6柱19樓雙麵單式建築,高16.9米,寬36.9米,造型美、工藝精、氣魄大、寓意深,神工鬼斧,技藝絕倫,無愧“天下第一樓”之稱。
(據綏德“天下第一樓”碑記)
49.出產於佳縣、米脂、綏德的佳米驢,是中國馱拖兼用型最優良的驢種,耐勞苦、耐粗飼、適應性強,給國內20多個省、區和部隊提供了大量的優良種驢,為中國的驢種改良和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