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可靠性評價

指在相同條件下重複試驗獲得相同結果的穩定程度。

篩檢試驗的效果評價根據發現病人的數量;檢出病人後改善預後的作用;成本效益從三方麵來分析。預測值是評價試驗效果的重要指標,陽性預測值指篩檢陽性者患病的可能性,陽性預測值二;陰性預測值指篩檢陰性者中非患者的可能性,陰性預測值;預測值說明其診斷價值。陽性預測值除受試驗靈敏度的影響外,還受疾病現患率的影響。

分析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病例對照研究

①概念;②研究對象的選擇;③樣本大小的估計;④資料的分析;⑤病例對照研究常見的偏倚及控製。

二、隊列研究

①概念;②研究對象的選擇;③樣本大小的估計;④資料分析。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病例對照研究

1.概念

將人群分為患有某病和未患有該病兩類,詞時調查這兩類人過去暴露於某因素的情況,比較他們之間暴露上的差異,判浙暴露因素與某病有無聯係及聯係強度,即是“由果索因”的調查方法,這類研究稱為病例對照研究。可研究一種疾病與多種因素之間的關係。

2.研究對象的選擇

選擇的原則是病例組代表總體中該病的病例;對照組代表未患病的人群。

(1)病例的選擇

選擇病例時要有嚴格的診斷標準,所選擇的病例必須符合診斷標準;病例選擇要有代表性。選擇病例有4種來源:①醫院中所有某病的病例;②選人群中某時期內發現的某病的全部病例。

(2)對照組的選擇

對照組最好是全人口的無偏樣本,或是病例所來自的實際人群中,全體非患該病的一個隨機樣本,而且也經過相同診斷確認為不患所研究疾病。選擇對照的方法有:①和病例在同一(或多個)醫院中診斷的其他病例;②病例的鄰居或同一居委會的健康人;③社會團體人群中非該病病人或健康人的抽樣;④社區人口非該病病人的抽樣;⑤病例的配偶、同胞、親戚、同學、同事等。

3.樣本大小的估計

病例對照研究中,病例組和對照組都應達到足夠大的樣本含量,樣本含量的大小可通過以下幾個數值估計:

①欲研究因素在對照人群中的估計暴露率。②估計該因素引起的相對危險度或暴露的比值比。③所希望達到的檢驗顯著性水平,即統計學上檢驗假設所允許犯假陽性錯誤的概率。④所希望達到的檢驗把握度,為統計學檢驗假設所允許犯假陰性錯誤的概率。

4.病例對照研究資料整理表

當兩組暴露比例不相同時,要進行顯著性檢驗。常用X2檢驗,檢驗兩組暴露比例有無統計學差異,若無統計學差異可認為該因素與發病無聯係。若分析兩組暴露比例有顯著性差異,可進一步分析聯係強度。

(3)計算相對危險度(則與比值比隻)

相對危險度是暴露組的發病率或死亡率與非暴露組的發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它說明暴露組發病或死亡的概率是非暴露組的多少倍。

病例對照研究,一般暴露組和非暴露組的觀察人數,不能計算發病率或死亡率,因此不能計算相對危險度,隻能計算比值比來估計相對危險度。比值是指某事物發生的概率與不發生的概率之比。

5.病例對照研究常見的偏倚及控製

病例對照研究常見的偏倚有三種:①選擇偏倚,是最常見的一種偏倚,如住院偏倚;存活病例偏倚;選擇性轉診偏倚;無應答偏倚等。②信息偏倚,如回憶偏倚;因果顛倒偏倚;調查偏倚。③混雜偏倚。控製偏倚的關鍵是能夠清醒的預見或估計出本研究可能出現的偏倚,可按研究工作的三個階段即設計階段、實施階段、資料分析階段分別予以控製,以盡可能的減少偏倚存在。

二、隊列研究

1.概念

隊列研究是選定暴露及非暴露於某因素的兩組人群,以追蹤兩組人的發病率,比較兩組發病率的差異,從而判斷暴露因子與發病有無因果聯係及聯係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

2.研究對象的選擇

研究對象也就是觀察對象,根據是否暴露於某因素分為暴露組和非暴露組。按規定的暴露選擇一組有暴露的人群,然後另外選擇一組未暴露人群。也可選擇一個暴露因素不均勻的人群,根據是否暴露分成兩部分,即分成暴露組和非暴露組。

選擇暴露組可選擇職業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暴露於某因素的人或有組織的團體人群。

選擇非暴露組可選擇一般人群中無暴露史的人,也可選擇其他無暴露史的人,還可以用總人口對照,也就是利用現成的發病率統計資料。

3.樣本大小的估計

樣本含量大小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①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發病率4,越接近0.5,則所需樣本含量越大。②兩研究人群發病率之差,差值越大,所需樣本含量越小,反之,則需樣本含量大。③顯著性水平小則樣本含量大,常取0.05或0.01。④把握度,越大,越小,需樣本含量越大。進行樣本含量的估計時還要考慮到抽樣方法;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的比例,通常兩組等量,一般說來,非暴露組的樣本含量不少於暴露組;也要考慮到失訪問題存在,根據估計失訪率,以擴大樣本含量,通常失訪率按10來計算。

資料分析

(1)比較兩組發病率或死亡率

①若暴露人群固定,在觀察期間無變化(觀察時間短),則用固定暴露人口作分母計算發病率,這又稱為累計發病率。

②若觀察時間長,暴露人口不固定,這時需要計算人時發病率或死亡率。時間可用年、月、旬、周為單位,此種發病率又稱為發病密度。用哪一種發病率取決於資料性質。

③率的計算。

實驗流行病學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概念與主要類型

①概念;②主要類型。

二、實驗設計

①設計原則;②設計內容。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概念與主要類型

1.概念

實驗流行病學是用實驗的方法,按隨機分配原則將受試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並人為地給實驗組加人或消除某種因素,而對照組不給這種措施,然後隨訪觀察一定時間,比較兩組的發病率或死亡率。觀察該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或預防和治療某病的效果;或某項衛生措施對健康狀況的改善程度。實驗流行病學的特點:①是實驗法而非觀察法;②須有嚴格的平行的對照組,並作可比性實驗;③必須有幹預措施。

2.主要類型

實驗流行病學可分為臨床實驗和社區實驗,社區實驗又稱為預防性實驗。臨床試驗可分為治療實驗、幹預實驗、預防實驗三種。

二、實驗設計

1.設計原則

實驗流行病學設計原則:①確定實驗現場,現場條件應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來確定;②確定實驗樣本大小;③實驗分組按隨機化原則分組;④設立對照組;⑤選擇適當的實驗指標,最好用定量指標;⑥明確實驗期限;⑦及時整理、分析資料、鑒定效果。

2.設計內容

根據設計原則,寫出具體的實驗計劃。

(1)確定實驗目的

這項實驗是驗證病因還是考核預防措施的效果必須確定。一次實驗最好解決一個問題,目的性應非常明確。

(2)確定觀察對象和人數

①實驗對象的選擇。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實驗對象。如評價疫苗的預防效果應在傳染病高發人群中進行。

②實驗人數的確定。

示意同上述計數資料的計算公式。選擇對照組提出實驗方法編製各種表格,準備實驗設備和交通工具等。

擬訂分析提綱

根據實驗目的,分析兩組人群各層次的結果,從而看出實驗結果。

(3)整理資料及分析

實驗設計時就製訂好資料整理分析及效果考核的指標和方法。觀察結果時,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分組、整理、顯著性檢驗等分析。

(4)效果評價

實驗效果大小的評價,可用各種率和效果指數等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