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概念與種類

①概念;②種類。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概念與種類

1.概念

疾病監測是指對疾病的發生和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實行係統的連續的觀察和保持高度戒備,為製定有效防治對策和措施提供準確完整的依據,並對防治效果進行評價。疾病監測與現況調查不同,疾病監測是針對一個範圍較大的人群,主動的、有計劃性的、係統性的、連續性和戒備性的動態變化觀察。疾病監測要用現況調查的方法,但現況調查卻不等於疾病監測。

疾病監測的工作程序:首先進行長期的係統的收集資料;然後是資料的集中與分析,分析疾病的自然史,及時發現疾病的變化趨勢以及影響疾病分布的流行因素;最後,印製和分發資料,進行信息交流,促進疾病的控製。

2.種類

疾病監測的病種有三類:

(1)傳染病

這是當前大多數國家疾病監測的主要對象。世界衛生組織將瘧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質炎、流行性斑疹傷寒、回歸熱5種疾病列為國際監測傳染病;除了國際監測傳染病外,各國都有自己規定的病種,我國根據具體情況增加了登革熱。在國內,規定對肺結核等10種法定傳染病進行監測。

(2)非傳染病

有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先天性畸形、流產及藥物反應等。其他監測水質、居民營養狀況、計劃免疫、環境因素等。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與防治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

①傳染源;②傳播途徑;③易感人群。

二、疫源地

①疫源地的範圍;②疫源地消滅的條件。

三、流行過程的強度①散發;②暴發;③流行。

四、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①社會因素;②自然因素。

丘、傳染病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①傳染病的防治策略;②傳染病的防治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是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1.傳染源

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並能排除體外的人和動物。具體說,傳染源就是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它是三個環節的基礎。

(1)受感染的人作為傳染源

因不同宿主感染病原體後所呈現的傳染過程不同,從隱性感染到顯性感染,甚至到重症乃至死亡。不同的疾病,在受感染者中,隱性感染、顯性感染和感染致死三種感染類型的比例不同。不同的表現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同,在預防方麵,對傳染源采取隔離措施,隻對以顯性感染為主的疾病有效;而對以隱性感染為主的疾病,由於僅憑臨床表現難以確定診斷,預防效果較差。

①病人作為傳染源:傳染病的病程經過,一般分為:潛伏期、臨床症狀期、恢複期。各期病人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同,主要取決於他們是否排出病原體,以及排出的數量和頻率。

潛伏期:自病原體侵人機體到最早臨床症狀開始出現的這一段時間稱為潛伏期。潛伏期的流行病學意義在於:

根據潛伏期的長短,確定接觸者留驗、檢疫或醫學觀察的時限。一般是將各傳染病的常見潛伏期增加1~2天,對危害嚴重的外來性疾病,可按最長潛伏期予以留驗和檢疫。

(2)根據潛伏期安排免疫接種時間。

根據潛伏期來推算感染期及傳染期。根據潛伏期的長短解釋流行過程的特征。借助潛伏期評價某些預防措施效果。

臨床症狀期:為出現該病特異症狀和體征的時期。病人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前驅期或稍後,其組織已遭受損害。並開始排出病原體,起傳染源的作用,許多疾病對周圍的危害性隨著病程的發展而加重。

恢複期:臨床症狀消失,病人進人恢複期,這時功能紊亂的組織和器官開始恢複,免疫力也開始出現,病人體內的病原體迅速消除,即不再成為傳染源。但有些傳染病在恢複期仍可排出病原體,繼續作為傳染源。

傳染期的流行病學意義:傳染病病人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期稱為傳染期。傳染期的長短影響疾病的流行特征,傳染期短的疾病引起的續發病例成簇出現,每簇之間有一定時間的間隔,其間隔相當於該病的潛伏期。傳染期長的病,續發病例陸續出現,拖延時間長。在防疫工作中,常根據傳染期的長短決定病人的隔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