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病原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病原攜帶者指沒有任何臨床症狀而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根據病原體的性質分為:帶菌者、帶毒者、帶蟲者。根據疾病情況可分為:潛伏期病原攜帶者、病後病原攜帶者、健康病原攜帶者。病原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大小,不僅取決於排出病原體量的多少和攜帶時間的長短,更重要的是決定於攜帶者的職業、社會活動範圍、個人口生習慣及衛生防疫措施。

(1)受感染的動物作為傳染源

在自然條件下動物的疾病叫動物病,其中一些是動物和人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稱為人畜共患病。

①以動物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在動物間保持世代延續,在人群中引起流行是動物間流行的波及,一般不會在人群中傳播,如:森林腦炎、鉤端螺旋體病等。②以人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主要在人間延續世代,如人型結核、阿米巴痢疾等。③人畜並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作為傳染源的作用並重,如血吸蟲病,人、畜都可獨立地保持病原體的世代延續。

動物作為傳染源的危險程度,主要取決於人們與受感染動物接觸的機會和接觸的密切程度,另外與動物傳染源的種類和密度有關。

傳播途徑

病原體不僅在一個宿主體內寄生,而且可從受感染的機體排出,在外界環境中暫時存活,而後再侵入新的宿主,循此世代綿延,以維持其種屬的存在。病原體轉移宿主的這種過程成為傳播機製,可分為三個階段:病原體從感染的宿主機體排出;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病原體侵人新的易感宿主的合適門戶,新的感染形成。

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後,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環境中所經曆的全部過程。常見的傳播途徑有:

(1)經空氣傳播

經空氣借助三種類型的微粒,即飛沫、飛沫核、塵埃。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冬春季節,且兒童多發。

(2)經食物傳播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以及個別呼吸道傳染病可經此方式傳播。經食物傳播可能是由於食物本身帶有病原體或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汙染。

(3)經水傳播

許多腸道傳染病、某些人畜共患病及寄生蟲病可經水傳播。經水傳播是由於飲用了被汙染的水而引起疾病流行;或者是與疫水接觸而引起流行。

(4)接觸傳播

分為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

(5)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

也稱蟲媒傳播。某些人畜共患病、腸道傳染病及某些寄生蟲病可經此方式傳播。包括兩種方式:

①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病原體進人節肢動物體內後,在其腸腔或體腔內經過發育、繁殖後,才能感染易感者。這種傳播又稱生物學傳播。病原體在節肢動物體內需經一段時間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階段後,節肢動物才具有傳染性,所需的這段時間稱為“外潛伏期”。

②經節肢動物機械攜帶傳播:如蒼蠅、蟑螂等傳播一些腸道傳染病。

(6)醫源性傳播

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在進行醫療預防措施時,未嚴格執行必要的規章製度,由所用的器械等汙染所致。另一類是藥品、生物製品受汙染或器官移植引起的傳播。

(1)經血液傳播

指除吸血節肢動物外,經輸血或血製品或注射針頭引起的傳播。

(2)垂直傳播

病原體在人們之間的傳播稱為水平傳播。病原體通過母體傳給子代,則稱為垂直傳播。①經胎盤傳播: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使胎兒受到感染。②上行性傳播:病原體從孕婦陰道經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③分娩時引起的傳播:如產婦的產道嚴重汙染,分娩時胎兒可被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作為一個群體對傳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稱為人群易感性。群體的易感性取決於構成該人群的每個成員的易感狀態。

可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①新生兒增加;②易感人口的遷人;③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④免疫人口的死亡;⑤病原體的變異。

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計劃免疫;防止傳染病流行。隱性感染後免疫人口增加。

二、疫源地

傳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體向周圍傳播所能波及的範圍稱為疫源地。

1.疫源地的範圍

疫源地範圍的大小取決於三個因素:①傳染源的活動範圍;②傳播途徑的特點;③周圍人群的免疫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