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病原體;②流行過程三環節;③流行特征;④防治措施。
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①病原體;②流行過程三環節;③流行特征;④防治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流行性感冒
1.病原體
流行性感冒病毒是流感的病原體。屬於正黏膜病毒屬。流感病毒呈球形,周邊有突起似鋸齒狀,分為三層:外層是兩種突起的糖蛋白表麵抗原,即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它們決定亞型的特異型,並與人型病毒變異有關。中間層是由緊貼著的一層類臘膜和一層膜蛋白構成,形成病毒的囊膜。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一端插人類脂層。病毒的中心是核殼體,主要由核糖核酸及與之結合的蛋白質所構成,即核蛋白。它是可溶性抗原,決定型特異性,不發生變異。
流感病毒在外界抵抗力較弱,對熱相對敏感。對紫外線、X射線、一些化學消毒劑均較敏感。
流感病毒抗原結構易發生變異,八型的抗原變異性最強,8型的變異性較次,抗原性基本上穩定。三型之間的抗原結構不同,不能產生交叉免疫。
2.流行過程三環節
(1)傳染源
病人是主要傳染源。潛伏期從數小時至72小時,一般24~48小時。潛伏期末開始冇傳染性,發病初期傳染性最強,體溫正常後就很少帶病毒。傳染期一般5~7天。隱性感染者也可起到傳染源的作用。
傳播途徑
基本上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接觸傳播。
人群易感性
人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新生兒對流感病毒的易感性與成人相似。
人患流感或接種疫苗後主要產生血凝素抗體和神經氨酸酶抗體,血凝素抗體有抑製血凝素的功能,使病毒失去傳染性。神經氨酸酶抗體能限製病毒繁殖量,防止病毒顆粒排出和傳播。
流行特征
①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②潛伏期短,傳播容易、病程短、人群缺乏對該型的免疫力,因而具有突然發生、傳播迅速、流行時間短、病例眾多的特征。③流感流行一般首先在鐵路沿線城市中發生,然後由鐵路沿線到公路沿線,由城市到農村,由平原到山區,由交通便利往不便利的地方傳播,但也有例外。④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流行,而以冬春季節較多。⑤流感流行的周期性主要取決於病毒變異的程度和人群免疫水平。⑥一般以5?20歲的年齡組發病率較高,嬰幼兒與老年人較少。以學生、工人、幹部、服務性行業人員等發病率較高,一般居民、農民發病率較低。無明顯性別差異。⑦常用超額死亡率反映流行的程度與嚴重性。
防治措施
①加強對流感疫情和病毒變異的監測;②疫苗預防;③化學藥物預防;④早期發現和迅速診斷病人,及時報告疫情和采取措施。
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1.病原體
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引起。流腦致病菌為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典型的菌為腎形或卵圓形,多數成對排列,其特點是生活在細胞內。可在攜帶者的鼻咽分泌物、病人的血液、腦脊液和皮膚淤點、淤斑的滲出物中檢出。
對外界抵抗力很弱,一般消毒劑都能殺滅。
當前我國流腦致病菌有11個血清群。流腦流行菌株的群別是不斷發生變遷的,其變遷規律對闡明流腦在人群中流行規律及其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2.流行過程三環節
(1)傳染源
病人和帶菌者是本病的傳染源。流腦的潛伏期為數小時到7天,一般2~3天。病人在潛伏期末即開始排菌,病後3周大多數停止排菌。合理用藥可減少排菌時間。隱性感染和輕型患者也是重要的傳染源。病後帶菌者若形成慢性帶菌者,在非流行期對流腦流行過程的延續起重要作用。
(2)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傳播是流腦傳播的惟一傳播途徑。
(3)人群易感性
人對腦膜炎雙球菌普遍易感,感染後除少數發病外,絕大多數成為帶菌者。無論發病還是隱性感染均可獲得鞏固的免疫力。人群免疫水平下降或缺乏是造成流腦流行的重要因素。流腦免疫力具有群特異性,當流行菌群發生變化或出現新的菌群時,可產生本病的流行。
流行特征
①本病分布世界各地,一般溫帶地區較熱帶地區流行更為廣泛、嚴重。我國各地均有本病發生,不同地區不同年份流腦發病率差異很大,目前一般大城市發病較少,中小城市、鄉鎮發病多,偏僻農村、山區如有傳染源介人則可引起暴發流行;②流腦可出現周期性流行;③流腦發病終年可見,但是有明顯的季節性升高;④流腦發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是一般以15歲以下為主;⑤流腦帶菌一般是流行期高,非流行期低;城市高,農村低;成人高,兒童低;密切接觸者高,一般接觸者低;流行地區高,非流行地區低;帶菌後人體內即產生群特異免疫抗體。根據流行菌群的帶菌調查,可以預測本病感染頻率的變化,預測流腦的流行。
防治措施
流腦以輕型和帶菌者為主要傳染源,且是經空氣傳播,因此保護易感人群才是控製本病發生和流行的主要環節。目前,我國預防流腦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對傳染源要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切斷傳播途徑,患者房間及其接觸的物品通過洗曬和通風換氣殺死病原體。對易感者進行預防接種,應用有效的流腦菌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控製
和預防流腦流行的關鍵。對流腦密切接觸者和小暴發點的人群進行藥物預防,對控製發病和流行起著重要作用。
為了控製和消滅流腦的流行,要深入研究其流行規律,正確的預測流腦疫情的發展趨勢,積極采取措施,以達到防患於未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