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病毒性肝炎

①病毒性肝炎的類型;②甲型肝炎(簡稱甲肝);③乙型肝炎(簡稱乙肝)。

二、細菌性痢疾

①病原體;②流行過程三環節;③防治措施。

三、霍亂

①病原體;②流行過程三環節;③流行特征;④防治策略和措施。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病毒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的類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組傳染病。目前認為病毒性肝炎至少有五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從流行病學方麵可分為兩類:一類包括甲型和戊型,主要經糞一口途徑傳播,有季節性,可引起暴發流行,不轉為慢性。另一類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主要經血液傳播,無季節性,多為散發,易成為慢性,少數甚至轉化成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

2.甲型肝炎(簡稱甲肝)

流行特征

①時間分布。季節性,甲肝以秋末冬初和春季發病較多,城市春季高峰多,農村秋季高峰多。周期性,甲肝每隔3~9年有一次流行,這與易感者積累及群體免疫水平降低有關。②地區分布。農村暴發流行較多見;家庭內續發率較高。③人群分布。以兒童發病為主,1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高,其中又以5~9歲組最高。男性多於女性。

流行過程三環節

①傳染源。病人和病原攜帶者是乙肝的傳染源。靈長類動物亦可做傳染源,但意義不大。②傳播途徑。經血或血製品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除此之外還有母嬰傳播;消化道傳播;吸血昆蟲傳播;其他方式如:精液、陰道、月經、皮膚潰瘍血清滲出液中也檢出乙肝表麵抗原,與這些材料接觸也可能被感染。③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甲、乙兩型無交叉免疫。病後對同型肝炎有一定程度的特異型免疫,乙肝病毒不同亞型間可有部分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

①時間分布。乙肝多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狀態,大部分為亞臨床感染。乙肝發病無明顯季節性。②地區分布。世界各地均有該病發生,發病率高低與經濟、文化、衛生水平有一定關係。我國南方高於北方,尤以華東、中南各省為高,特別是江西省最高。華北諸省較低,其中山西最低。③人群分布。乙肝發病以青壯年為主,15歲至44歲最高。男性高於女性。醫務人員感染率高於一般人群。乙肝發病有明顯的家庭聚集性。

防治措施

①管理傳染源,及早發現肝炎病人,采取措施,尤其是一些特殊職業如:醫務人員、飲食行業人員、保育員等應及時隔離治療。乙肝病人及病毒攜帶者不得獻血。②切斷傳播途徑,對輸血的血源應采用敏感的方法檢測乙肝表麵抗原,防止輸血後傳染肝炎。在醫療或預防過程中要嚴格進行消毐,避免造成醫源性感染。加強衛生宣傳教育。③保護易感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肯定,持續時間長,是目前預防乙肝感染的最好方法。

二、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發病率占急性傳染病的第一、二位。

1.病原體

痢疾杆菌屬於腸道杆菌科誌賀氏菌屬中一組革蘭氏陰性杆菌,依其抗原(菌體0抗原和X抗原)結構不同,按照國際分類法,將其分為4個群,39個血清型(包括亞型)。誌賀氏菌屬中的4個群,相互之間無交叉免疫。不同血清型在臨床上、流行病學上均具有一定的特征,在巧疾的防治中,血清型的鑒別是很有必要的。誌賀氏菌屬在外界的生存力以宋內氏菌最強,福氏菌次之,誌賀氏菌最弱。痢疾杆菌對溫度敏感,隨著溫度升高死亡時間加快。對化學消毒劑較敏感。

流行過程三環節

①目前對痢疾的預防措施主要采取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對傳染源采取的措施是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隔離治療。對重點單位(如飲食行業)從業人員進行健康查體,找出帶菌者。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帶菌檢查。②切斷傳播途徑,進行衛生宣傳教育,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搞好飲食與飲水衛生。糞便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做好疫原地消毒。搞好環境衛生,滅蠅。③對易感人群的措施目前已有預防用疫苗。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在我國的《傳染病防治法》中,與鼠疫同屬於甲類傳染病。

2.病原體

霍亂的病原體是霍亂弧菌。霍亂弧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呈弧形或逗點狀,有鞭毛,運動活潑。本菌具有嗜堿性和嚴格的需氧特點。人抗原為0-1群的特異性群抗原,它與或特異性抗原結合成為三個不同的血清型:小川型、稻葉型、彥島型。以前流行菌株中總以小川型占絕對優勢,近幾年來稻葉型卻有明顯增多的趨勢。霍亂弧菌對幹燥和日光很敏感。對熱較敏感,加熱到80℃5分鍾和沸水中立即死亡。對酸、消毒劑敏感。但耐低溫、耐堿,在外環境水體中能生存幾天甚至幾十天。

流行過程三環節

(1)傳染源

霍亂病人和帶菌者是霍亂的傳染源。典型病人因症狀典型,排出大量的病原體;輕型病人由於症狀不典型,往往易忽視而不就診,不能及時隔離治療,兩類病人均是重要的傳染源。帶菌者包括潛伏期帶菌者、恢複期帶菌者和健康帶菌者,帶菌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也不容忽視。

(2)傳播途徑

霍亂的傳播途徑是經水傳播,經食物傳播,日常生活接觸傳播,蒼蠅傳播四種傳播途徑,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水傳播。其次是經食物傳播。

(3)易感人群

人普遍易感,無性別、年齡、種族差異,無先天免疫。病後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續時間較短,可再次感染。

流行特征

(1)地區分布

霍亂有地方性流行區,經一定途徑向外傳播,引起不同範圍的流行。印度和孟加拉的巧河三角洲地區是霍亂的地方性流行區,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被認為是副霍亂的地方性流行區。對其他國家來說霍亂是外來性的。

(2)擴散方式

霍亂由流行區向外擴散,主要有兩種方式,遠程傳播和近程傳播。遠程傳播是新疫區與老疫區相距甚遠,往往從一地傳到另一地,從一國傳到另一國,查不清來龍去脈,主要是輕型病人和帶菌者引起的傳播。近程傳播是老疫區向外擴展形成新疫區的傳播,主要通過汙染水源或與病人及帶菌者接觸引起的傳播。

流行型

霍亂流行有暴發流行和持續性散發型兩種流行型。

季節分布

在地方性流行區,全年都有病例發生,無明顯季節性。非地方性流行區,夏秋季節發病多。

人群分布

本病無年齡、性別差異。職業上以漁民、沿海居民、船民和農民為主。

防治策略和措施

霍亂的預防措施采用綜合性的防疫措施,可分為經常性預防措施和疫情發生時的緊急措施。

經常性預防措施

加強國境衛生檢疫,防止從國外傳人;健全各級防病機構和疫情報告網,一旦發現病人,能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設置夏秋季腸道病門,及早發現病人;對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進行預防注射;進行宣傳教育,充分發動群眾;開展“三管一滅”即管理水源、管理糞便、管理飲食,消滅蒼蠅。

(二)發生疫情時的緊急措施

①疫情報告,按甲類傳染病規定報告。②確定疫點與疫區範圍。疫點:在發生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地方,一般以同一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家生活密切有關的若幹戶為範圍劃為疫點。在農村也可以一個小自然村為範圍。特殊情況下,一個病人可以有一個以上的疫點。疫區:一般以疫點為中心,在農村可以相當於一個鄉鎮的地區為範圍,在城市以相當於一個居委會或一個街道辦事處的地區為範圍,劃為疫區。③疫點處理。首先對疫點封鎖,進行消毒處理,經過5天無可疑病人或帶菌者,或者每日糞檢一次,連續三次陰性,即解除封鎖。對病人和帶菌者及時護送至隔離醫院或隔離病房,進行隔離治療。對病人排泄物隨時消毒處理至病人痊愈,即臨床症狀消失,糞檢三次陰性,解除隔離。對疫點消毒並消滅蒼蠅。對接觸者進行登記並檢疫五天。對屍體處理。④疫區管理。發動群眾,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摘好飲水消毒,糞便管理。交通檢疫。並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