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環境的自淨作用

少量汙染物進入環境後,經過各種自然過程的作用,達到自然淨化,使環境恢複到原來的平衡狀態,環境的這種功能稱為自淨作用。環境的自淨作用是有限度的,若超出其自淨能力就可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和危害。環境的自淨作用是通過下列過程來完成的。

(1)物理作用

進入環境的汙染物可以通過擴散、稀釋、沉降、吸附、蒸發等途徑使汙染物濃度降低。

(2)化學作用

汙染物進人空氣、水、土壤中可以經過氧化、還原或結合反應,使其化學及物理性狀發生變化,多數毒物的毒性可以減小而達到自淨。但也有少數毒物經化學反應後,毒性可以增加。

(3)生物作用

有機汙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分解成簡單化合物而使其無害化。

三、環境汙染物對人體的作用

1.環境汙染物進入人體的途徑

(1)呼吸道

凡呈氣體、蒸氣和氣溶膠形態的汙染物均可經呼吸道進人人體。整個呼吸道黏膜都能吸收毒物。肺泡總麵積很大,約50~100,毒物經肺泡吸收進人血液極為迅速。毒物在空氣中的分壓愈高吸收愈快。

(2)皮膚

有些化學汙染物可通過無損傷的皮膚進入人體。脂溶性的有機毒物如有機磷、苯胺、硝基苯等可經皮膚吸收進入血液。既具有脂溶性,又具有水溶性的毒物經皮膚吸收更快。

(3)消化道

生活環境中,化學汙染物經消化道吸收的機會較多。隻要毒物汙染了與飲食飲水等有關的用具,這些毒物就較容易經消化道進人人體。

2.環境汙染物在體內的轉歸

汙染物經各種途徑進人人體後,主要的轉歸有下列幾方麵。

(1)分布

汙染物進入人體後,可以有選擇地分布到各靶器官、靶組織中,其分布取決於汙染物透過細胞膜的能力及其與各器官、組織的親和力。如鉛可以貯存於骨骼組織中。

(2)生物轉化

化學汙染物在體內可進行生物化學反應,包括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反應。生物轉化的特點表現為:

①兩重性:經生物轉化多數毒物毒性降低,少數則毒性加強。②連續性:生物轉化過程是一係列連續的生化反應,不是間斷的一種反應。③多樣性:生物轉化過程可以同時有多種化學反應參與,而非孤立的一種化學反應。

排出

化學汙染物及其代謝產物根據其性質和特點主要經腎髒、呼吸道和腸道排出,少量可隨汗液、乳汁和月經血排出。

人體對汙染物的反應

健康效應。人體具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以適應環境的某些改變,使機體處於正常的生理狀態。如果環境因素的變化超出機體的調節範圍,可使機體的功能和結構發生異常甚至病理的改變。這種能使人體發生病理變化的環境因素稱為環境致病因素。機體在環境因素作用下,出現的生理、生化效應和病理效應,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個過程稱為健康效應譜。在此過程中,機體可以從生理狀態向病理狀態發展,甚至引起死亡。影響環境汙染物對人體作用的因素環境汙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取決於一係列條件。包括汙染物的理化特性、劑量、作用時間和環境條件,以及人體的狀態如年齡、性別、健康狀況、遺傳因素等。

(1)劑量或強度

劑量是指進入機體的化學物的數量,用1/化表示。強度是指物理性有害因素作用於機體的數量,各種物理因素都有其特殊的強度單位。汙染物的生物效應直接取決於劑量或強度,表現為兩個方麵。

①劑量一效應關係,表示化學物的攝人量與某一個別生物體之間呈現某種生物作用強度的關係。這裏強調的是個別生物體。②劑量一反應關係,表示一定劑量的化學物與在接受其式中:為體內最大蓄積量,六為每日攝入量,為生物半減期,單位為天。在每日攝人量一定的條件下,體內毒物達到最大蓄積量一般至少需要6個生物半減期。

(2)個體感受性

人的健康狀況、生理機能狀態、遺傳因素等,均可影響人體對環境異常變化反應的性質及強度。環境汙染可以影響整個人群,而其中某些人群對某化學物質特別敏感,這些人稱為髙敏感人群或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更容易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