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慢性中毒及遠期危害
主要導致下列疾病:咽炎、喉炎、眼結膜炎、氣管炎、心血昝疾病、肺心病。變態反應,如哮喘、接觸性皮炎。化學毒物中毒如鉛、鎘、鉻、氟、砷、汞等。致癌作用,如砷、苯並芘等。另外,還可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等。
2.大氣汙染物對人體健康的間接危害
大氣汙染影響太陽直射光和散射光的吸收,影響紫外線的生物學作用。由於:02增加而產生溫室效應。臭氧層受到破壞而出現空洞,減弱了臭氧層吸收短波紫外線的功能。人群接觸過多短波紫外線可導致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大氣汙染物可以形成酸雨,破壞植物、農作物及建築物等,破壞土壤的酸堿度。
五、大氣衛生標準
1.大氣衛生標準的概念
大氣衛生標準是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法定最高限值。它是防止大氣汙染,保護居民健康,評價大氣汙染程度,製訂大氣防護措施的法定依據。我國大氣衛生標準規定了兩種濃度的最高容許值。①一次最高容許濃度:是指任何一次短時間采樣測定結果的最高容許值。主要目的是防止急性中毒或急性危害的發生。②日平均最高容許濃度:是指任何一天內多次測定的平均濃度的最高容許值。該值是為了防止慢性中毒或毒物在體內的蓄積及遠期效應。我國大氣衛生標準單位是以表示。
2.製訂大氣衛生標準的原則和方法
(1)製訂原則
①對機體不引起急、慢性中毒。最高容許濃度應低於汙染物的急性和慢性毒作用閾。②對主觀感覺無不良影響。最高容許濃度應低於嗅覺閾及眼睛和上呼吸道的剌激作用閾。③對人體健康無間接危害。最高容許濃度應低於引起生活衛生條件的惡化和對機體發生間接危害的閾濃度。④根據現有知識,選擇以上幾種閾濃度中的最敏感指標,作為確定基準值的依據。
(2)製訂標準的研究方法
①流行病學研究方法。通過流行病學現場調查,收集有關資料。調查的指標應當敏感、特異、客觀,簡便且易行。通過對調查資料的統計處理,了解大氣汙染的基本狀況。②大氣中有害物質嗅覺樹和刺激作用閾的測定。在實驗室可對嗅覺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測定出最低可嗅濃度和最高不!嗅濃度。在大型染毒室,可以測得各種毒物的嗅覺閾或剌激作用閾。③毒理學試驗。主要有經呼吸道的吸入染毒,這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還有氣管注入法染毒和皮膚染毒。這些研究方法可以計算出多種有意義的指標,如半數致死量等。④快速計算方法。可根據生產環境的資料,經口染毒的資料等進行推算。方法比較粗略,僅作參考。
我國大氣衛生標準
①《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㈣)》。於1982年發布,對6個汙染物製訂了限值。標準分為三級。
一級標準:人群在長期接觸下不發生任何危害。用於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及療養區。
二級標準:人群經長期和短期接觸不發生傷害。用於城鄉居民區,文化區等。
三級標準:保護人群不發生急、慢性中毒及城市動植物的正常生長。用於汙染較重的城鎮和工業區、交通樞紐、幹線等。
②《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1-79)》。該標準中有“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髙容許濃度”,在1979年頒布,對大氣中34種有害物質製訂了限值。大氣衛生標準必須根據新情況和新的研究資料,定期進行修訂和增補,以使標準更加完善。
六、大氣汙染的調查與監測
1.大氣汙染源的調查
大氣汙染源可分為點源、麵源和線源等。
(1)點源汙染調查
點源汙染調查是指對一個工廠或一座煙囪對周圍大氣影響的調查。包括點源的地理位置,點源的生產性質規模,汙染物的種類、性質、數量以及是否有淨化設備等情況。
(2)麵源汙染調查
麵源汙染調查是指對整個城市或工業區進行大氣汙染來源的調查。包括調查地理、地形、城鎮規劃、人口狀況、燃料燃燒狀況以及交通狀況等情況。
(3)線源汙染調查
是指對很多大型流動性汙染源的調查。線源汙染可以跨越多個省市地區,對沿線人群造成危害。應調查沿線交通運輸工業的種類、流量,數量、燃料及廢氣狀況等。
2.大氣汙染狀況的調查與監測
(1)采樣點選擇
可有多種多樣。如對汙染源的四周采樣,在其下風向樣點,在煙波變動方向的下風向采樣。還可按城市功能分區劃區采樣,按幾何形狀劃區采樣,或按人口及地形地貌等特點采樣。
(2)采樣時間
①季節采樣:一年四季各采樣一批,每次3~4天,每天至少采樣4次。每次10~20分鍾,不超過30分鍾。②連續監測:采用儀器自動化連續采樣監測。監測指標的選擇常選用指標。采樣和監測方法常用濃縮法和集氣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