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電磁輻射又稱射頻輻射或無線電波,是電磁輻射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長最長的頻段,按其波長不同,又可分為高頻電磁場與微波。通常把波長的電磁波稱做微波。
②高頻電磁場與微波對機體的影響。
高頻電磁輻射對機體的影響,與電磁輻射的強度和頻率有關。長期在一定強度的高頻電磁波的輻射作用下,會對機體產生下列不良影響。
神經係統:主要引起中樞神經係統和植物神經係統的功能紊亂。表現有頭昏、乏力、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易疲勞、易激動等。植物進經係統功能紊亂主要涉及心血管係統。I血液及生化改變:周圍血象中紅細胞改變無規律性。但可引起周圍血象白細胞的下降。微波還可引起含巰基酶的活性降低,巰基含量下降。對眼的作用:一般不影響視力,長期接觸大強度微波可引起部分人員眼晶狀體點狀或小片狀混濁,出現白內障。病變部位主要在後皮質囊。對生殖係統的影響:男性接觸微波可引起性功能減退,但未發現影響生育,女性則表現為月經紊亂。
(2)防護措施
要根據接觸電磁波的波長不同而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①屏蔽。一般選用導電性和透磁性良好的材料做成板式或網眼式屏蔽設備。中波網眼可大些,微波網眼可小些。屏蔽與輻射源要保持一定距離,四周結構應保持尖端突出,要有良好的接地裝置。②遠距離操作和自動化。當不能對輻射源進行屏蔽時,工作人員可在隔離屏蔽室內工作,用機械或自動控製係統進行操作。③加強個人防護。目的是為防止輻射線直接作用於人體。常用於個人防護的有金屬防護服和防護眼鏡。④醫療衛生措施。就業前及從業中的定期健康查體。對微波接觸人員,可1~2年進行一次查體,除一切檢查外,還要特別注意眼晶狀體、心血管係統和男性性功能檢查。⑤衛生標準。
2.紫外線輻射對機體的影響、防護措施
(1)紫外線輻射對機體的影響
①對皮膚的作用:不同波長的紫外線可被不同深度的皮膚組織所吸收。紫外線過度照射可引起皮膚急性炎症。
在勞動中接觸人工紫外線光源,多因在無適當的防護措施或防護不嚴的情況下,於照射後數小時內發病,皮損發生在麵、手背和前臂等暴露部位,表現為急性皮炎。輕者表現為界限清楚的水腫性紅斑,有灼熱及刺痛感;重者除上述症狀外,可發生水皰或大皰,甚至表皮壞死,疼痛劇烈。
②眼損傷:由波長為250~3200111的紫外線引起的急性角膜結膜炎,常因電弧光所致,故稱為電光性眼炎。電光性眼炎潛伏期一般0.5-24小時,多數在照射後6?8小時發病。
早期輕症者,僅有雙眼發幹、眼脹、異物感、灼熱感等輕度不適或出現瞼裂部球結膜輕度充血,角膜上皮水腫,熒光素染色陰性等;重症者有眼異'物感,燒灼感加重,並出現劇痛、畏光、流淚、眼瞼痙攣,角膜上皮脫落,熒光素染色陽性,放大鏡或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呈細點狀染色或相互融合的片狀染色,並可見相鄰的顏麵部皮膚潮紅,結膜充血或伴有球結膜水腫,但視力不受影響,輕者發病後6~8小時好轉,2~3天痊愈,重者可持續一周左右痊愈。防護措施有以下幾方麵:
①改革工藝;②個人防護;③使用防護屏障;④製定安全製度與做好宣傳教育。
五、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也稱為放射,是指能引起物質發生電離作用,當量子能量水平這12時,稱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可來自天然射線和人工射線兩種。
1.電離輻射對機體的作用
(1)電離輻射對生物體作用的機製
①原發作用。電離輻射直接作用於對生命有重要意義的大分子物質,如0~八,核蛋0及各種酶類,使其發生電離、激化,或化學鍵斷裂,引起分子變性和結構破壞,輻射過程可產生大量的強氧化劑自由基,再同細胞內有機化合物相互作用,引起變性,繼而在體內產生一係列生物學效應。②繼發作用。是在一係列原發作用的基礎上,染色體發生畸變,基因移位或脫失而致細胞核分裂受到抑製,產生病理性核分裂,酶係統對射線極為敏感,因酶失去活性也產生一係列病遠變化。
電離輻射對機體的損傷效應電離輻射過量長時間的照射人體會產生嚴重後果。人體受各種電離輻射照射而發生的各種類型和程度不同的損傷或疾病,總稱為放射性疾病。放射照射引起的疾病如下:
①全身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等。②局部性放射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內障等。③放射性輻射所致的遠期損傷。如放射性白血病等。放射性疾病為閏家法記的職業病。
放射性物質汙染表麵的導出限值即最高容許濃度,規定對操作放射性物質工作人員的體表、衣物及工作場所的設備、牆壁、地麵等表麵汙染水平,應控製在最高容許濃度以內。
放射防護的基本方法
從防護角度來看,通常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包在外殼中,在正常情況下不向四周環境擴散放射性物質,稱為“封閉源”。另一類是在使用、操作過程中可能向四周環境擴散放射性物質,稱為“開放源”。
(1)封閉源的防護措施
一般封閉源隻對人體構成照射,因此對封閉源的防護,主要是應用外照射的防護原則和基本措施。
①減少接觸放射源的時間。工作人員所接受的輻射累積量是隨與放射源接觸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的。②增大與放射源的距離。③設置防護屏蔽。在輻射源與工作人員之間設置由一種或多種能吸收或減弱射線材料構成的屏障,達到降低工作人員受照劑量的目的。
(1)開放源的防護
操作開放源時,放射性元素有可能擴散到周圍環境中,造成各種物質的放射性汙染,可經消化道、呼吸道、皮膚進入體內,因此對開放源主要是內照射防護問題,但也要注意外照射防護。
①嚴格防止放射性物質的擴散,對開放源場所采取圍封隔離措施。②及時消除放射性汙染。可利用機械作用,物理作用及化學作用等方法。③認真做好個人防護。熟悉操作規程,做好工作前的準備;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采取個人防護措施。④搞好放射性“三廢”的治理工作。主要有放置衰變法;濃縮貯存法;稀釋排放法。搞好從事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管理建立健全健康檔案,進行定期查體。定期檢測工作場所放射性物質的劑量,一旦超過最高容許劑量,應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