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裏,有我奔跑的青春06(1 / 3)

第六輯:《先受傷,然後再開花》

這葉子是沒用的,必須扯掉,否則會影響主幹的生長,如果它不受傷,就不可能開出美麗的花來。

這世上沒有哪一種生靈可以順風順水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既然挫折再所難免,何不笑迎而非冷對,何不挑戰而非軟弱。

先受傷,然後再開花,這就是我們的人生路。

給自己寫情書的女孩子

柳德米拉已經18歲了,但她還沒有經曆過一次初戀,她好想自己長著一雙像天使一樣的翅膀,這樣男孩子的目光都會瞬間定格在她的身上,“讓我也痛快淋漓地沾沾自喜一次吧” 。

她天性有些野,經常流鼻涕,已經差不多成年了,但還長著一張娃娃臉,男孩子不肯接近她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她太小了,他們顯然不願意落一個欺負幼童的罪名。

她有一天看到郵遞員經過自己家時,突然想到,可以給自己寫情書。

她笑了,原來這也是一種滿足虛榮心的方式。

接下來,她開始打草稿,情書必須是正式格式,以正式的名義發送,由於是第一次接受如此正規的情書,她顯然有些緊張,她寫了無數次,但總覺得不合適,於是一次次的撕掉重新草擬,後來設想將自己變成另外一個男孩子,語句應該浪漫些,像春日的暖陽一樣嗬護一顆受傷的心,結構應該奇特些,喜歡柳德米拉的男孩子,絕對不可以平庸。

終於在一個午後,她覺得已經達到自己初戀的要求了,便將情書郵了出去。

情書拐了個彎,於三日後落戶在她的庭院裏,郵遞員笑嘻嘻地看著她,他顯然發現了她的小邏輯卻不忍心捅破,隻是笑著,情書落在她的掌心裏。

當時,正有兩個女同學在她家遊玩,她喜出望外,故意賣了個破綻,情書落進了女同學手裏,她接過來,朗讀起來。

這是她聽過的平生最動聽的情書,女同學讀傻了,讀哭了,她們洋溢在普京娜的幸福氛圍中,同學們甚至認為這簡直就是初戀情書的標準範本。

情書裏這樣寫道:在有落日的黃昏,我在思念你,知道你長的像天仙,像薔薇花,像彩虹,我就站在夕陽裏,等著你,好像永遠不想回家。

第一份情書使她收獲了尊嚴和自信,接下來,她開始編寫第二份寫給自己的情書。

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裏,她沒有收獲一份愛情,但卻收獲了至少一百份情書,而這些情書,全部是她自己寫的,由於情書收獲頗豐,她的名聲在外,甚至當地的媒體過來采訪她,有些記者認為她可以申請一項收獲情書的世界紀錄。

這樣浪漫的愛情模式自然而然地吸引無數人的眼球,若幹年後,一個政府議員的眼睛盯上了她,他是一名特工,慕名而來,隻為那些散發著野花芳香的情書,他癡癡地看,傻傻的笑與哭,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間發現,他愛上了這個愛寫情書的女孩子。

這個給自己寫情書的女孩子,在半年後的1983年將自己嫁給了這個政府議員,婚後,她依然喜歡給自己寫情書,情書依然簡約浪漫,讓人向往留戀。

這個平生愛浪漫,愛給自己寫情書的女孩子,後來一不小心成為俄羅斯的第一夫人,她的丈夫普京於2000-2008年榮任俄羅斯總統,並且在2012年的新一屆總統大選中,重新回到克裏姆林宮,她名符其實地重新成為這兒的女主人。

在俄羅斯,普京和柳德米拉的愛情故事家喻戶曉,許多伴侶以他們的愛情為榜樣,他們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愛情故事,贏得了許多選民的心。

給自己寫情書,也是一種自信與自愛,不會珍愛自己的孩子,也絕不會關愛他人。

在稻田上繪出圖案

日本青森縣是傳統的農業強縣,這兒支撐著日本的稻田生產基礎,每年有大量的稻米運輸到日本和世界各地,這兒生產的稻米香甜無比,口碑極佳。

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日本的稻田生產也受到了影響,稻米價格下跌,穀賤傷農,眼看著農民的收入下降,青森縣的領導十分苦惱。

青森縣的知事江爾知夫是個藝術家,他以前學的是藝術專業,曾經舉辦過好幾場美術展,他曾經想過將青森縣發展成旅遊聖地,卻一直沒有成功,這主要源於青森縣的農業發達,其它山區景色卻不適合開發等原因。

一個黃昏時分,他與自己的孫女在小山上寫生,他畫了一幅奇妙的富士山圖,櫻花爛漫的場景活靈活現地綻放在藝術品當中,令人心曠神怡,小孫女眼望著腳下的農田突發奇想:如果在稻田上繪畫,一定會美不勝收的。

這是一個美輪美奐的設想,喜出望外的江爾知夫一夜未合眼,他連夜召開了青森縣關於稻田藝術化處理的專題會,會後邀請來了稻田專家和相關藝術家們,他們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籌劃後,在2010年終於拿出了在稻田上進行繪畫的相關方案。

他們先拿一塊稻田做實驗,半個月時間,一幅巧妙無比的富士山圖便栩栩如生在稻田上麵,站在山頂上遙望,簡直就是將半座富士山搬到稻田裏,接下來的時間,他們集中繪出了將近幾十幅山水畫在稻田上。

東京電視台對青森縣的創新進行了搶先報導,一時間,遊人如織,江爾知夫不敢怠慢,他深知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他馬上貸款在青森縣建築了十幾個星級大酒店,配套服務設施得跟得上,投資者如雲,無數人慕名而來,青森縣隻用了一年時間,便吸引了幾百萬的遊客參觀。

如果你在夏季時到了青森縣,便會感觸到人類智慧的無限魅力,在稻田上製造出如此精彩的畫卷,簡直就是一次偉大的創意旅程,是一次人類美感與現代自然的恰當融合與巧妙發揮。

人類的創造性無窮無盡,致富的類型也是五花八門,隻有想不到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既然在稻田上也可以繪出色彩斑斕的山水圖案,為何我們不能為自己的生命繡出一段如彩緞般金黃的錦繡前程?

一個人的《大英百科全書》

早在1990年,網絡方興未艾之時,印刷書籍仍然是這個社會的主導力量,《大英百科全書》獨占鼇頭,統治著世界工具類書籍80%的市場,哈雷當時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躲在圖書館裏煞有介事地看與自己等身的《大英百科全書》,坐擁書城的感覺讓他飄飄欲仙,他對這套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涉獵廣奇、收集豐富、讓他產生了無限的遐想。

1995年,哈雷18歲了,他有幸到大英百科全書集團當了一名圖書管理員,每天他的工作是看管圖書,這兒是整個集團最大的圖書館,裏麵收錄了所有版本的《大英百科全書》,每一次版本都是一段升華,一次質的飛升,這是一個時代跨越的標記。

圖書館裏還掛著許多世界政要對《大英百科全書》的褒獎之詞,其中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美國總統林肯的話語發人深省,哈雷一直以在此工作為榮。

1997年3月,哈雷第一次接觸了網絡,當時有人提議引入圖書館管理軟件,以管轄寵大的圖書係統,卻遭到了總裁高茲先生的嚴厲批評,高茲先生斬釘截鐵地告訴所有員工:集團走的路線絕不是虛擬網絡化,書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捧在手心裏,香氣盈人,網絡裏有香氣嗎?

高茲先生對網絡一點兒也不感興趣,他隻是操心集團未來的發展,如何在下一次的版本中收錄更多的詞彙,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哈雷開始關注網絡,他在父親一個朋友的家裏,第一次看到了網絡世界,當時網絡遊戲如雨後春筍,少年的心充滿誘惑,他很快沉迷於網絡帶來的興奮與衝動中。

在遊戲前進行三個小時的躁動後,他突然有了一種想法:大英百科全書如何不能夠搬到網絡上,形成非紙張化的詞典,隻要摁動搜索鍵,就可以找到想要的知識與文化。

這個想法使的哈雷十分興奮,他在十天後,給總裁辦公室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大體是這樣的:我是一名普通的圖書館管理員,剛剛接觸過網絡,我認為,在短時間內,網絡化會衝擊紙質書的市場,我們集團需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進軍網絡市場的準備工作。

這封信如炸彈一樣扔在高茲先生的辦公桌上,他怒火中燒地將這封信扔進垃圾桶裏,命人叫來了這個不可一世的小家夥,哈雷顫顫驚驚地站在總裁辦公桌前,不敢抬頭,高茲拍著桌子說道:我警告你,小玩童,我的集團從創業開始,就一直秉承著做實實在在事業的原則,我絕不允許網絡進入大英百科,小子,你年輕尚小,說些異端的東西是允許的,但絕不準再提此事。

哈雷是哭著離開高茲辦公室的,當時他對高茲的印象極差:不可一世,忘乎所以,不會掌握時代的脈搏。

2000年的冬天,當社會上的網絡化迅速風靡全球時,大英百科仍然堅持著獨善其身的方式,堅持杜絕任何網絡化的東西進入集團內部,他們一直以紙質辦公,傳統的印刷技術,字字斟酌的校字原則,龐大的校字隊伍,昂貴的印刷費用,當本本充飭著無數人心血的《大英百科全書》擺在市場上的時候,他們依然靜等著豐碩的成功。

他們遭遇了有史以來第一輪危機的衝擊,網絡上已經有了許多百科全書的版本,他們雖然簡單,卻有法可依,甚至有些人開始將《大英百科全書》的內容照搬到網上,如果網友需求的話,他們掏取少量的翻閱費用便可以查尋,一點兒也不費力氣,更不用秉燭夜讀,費盡心思地浪費自己的視力。

哈雷覺得這是第二個良機,他慫恿了圖書館的員工們寫了第二封信,這封信讓心情十分落寞的高茲先生怒火萬丈,他要求開除這個無事生非的哈雷。

副總裁卡克先生攔住了他:如果開除他,恐怕員工不穩,他說的是對的,隻是我們堅持的路線也是正確的,我們就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不隨波逐流。

高茲先生將哈雷調到了機關管理部,那兒有全公司唯一一台計算機,哈雷可以自由地上網,可以涉獵各式各樣的知識與文化,但絕不允許再提出自己的奇怪想法。

時間來到了2005年,哈雷有幸參加了英國文化部主辦的一場活動,在那兒,他見到了英國文化部的一名官員,在某種力量的驅使下,他在與這位官員的交談中,提出了自己關於《大英百科全書》的一些看法,他嘖嘖點頭後,表示為了留住244年曆史的《大英百科全書》。他願意一試,這名官員坐在高茲先生的辦公桌前,談了自己的看法以及當代社會的發展潮流,高茲先生也談了自己的傳統觀念,他最後說道:這樣吧,讓這樣的機會交給全集團4000名員工吧,讓他們說了算,我們投票決定輸贏,如果半數以上通過,我們就上市網絡版本,如果通不過,我們堅持我們自己的方向。

投票於2006年舉行,全集團所有的員工全部參加了這次投票,高茲先生談了目前世界的發展趨勢,並且要求大家審慎對待,投下寶貴的一票,這可是決定公司未來的一件大事,哈雷欣喜若狂地張羅著,在此之前,他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但公司內部許多老員工們喜歡傳統守舊,他們不喜歡這種新型的市場化衝擊傳統的紙質市場,已經運行千年的紙質媒體如何可以輕易地被網絡所代替,他們堅持著原始的文化方向,投票的結果沒有通過半數。

哈雷於2008年離開了大英百科,他應聘到了一家網站編寫圖書,這家網站的名字叫維基百科,是一家網絡化的百科全書工具網站,很快地,哈雷便發現了網絡工具全書的優勢:維基百科的編輯全是網絡誌願者,不收取任何報酬,他們運營的方式簡單卻富有創意,而大英百科卻至少有4000多名編輯,這需要昂貴的工資費用與印刷費用;維基百科的搜索功能五花八門,短短幾秒鍾時間裏,所需要的內容便一覽無餘,如果不了解內容,大英百科至少需要半天時間才能夠找到想要的知識。

想到大英百科的前途未卜,哈雷痛不欲聲,他以一個旁觀者的名義寫了一封信,這封信重新放置在總裁辦公桌上,一直到了2012年,金融危機衝擊下市場形勢一片黯淡之時,這封信的價值才被公司董事會重新提到日程上來,鑒於紙質的《大英百科全書》已經沒有銷售市場,運營240餘年的《大英百科全書》於3月14日發布公告:從此再不出版任何紙質的大英百科,網絡版的大英百科代替了傳統的滾筒印刷書籍。

一時間,甚囂塵上,眾說紛紜,收藏家們會為《大英百科全書》的絕跡而歡欣鼓舞,而聞著墨香長大的文化學士們則心裏很不是滋味。

哈雷聽到這個消息後,並不是勝利般的微笑,而一聲未吭地坐在沙發上沉吟,好長時間,卻淚如雨注。

依他的看法,大英百科遲走了十年路,如果早早出現網絡版本,紙質版本也不會消失的。

但無論如何,《大英百科全書》已經走完了他的紙質征程,前途是未卜還是似錦,誰也無法準確預測,隻好交給時間與市場。

先受傷,然後再開花

6歲的小姑娘塞隆由於膝蓋受傷,不得已暫時告別了鍾愛的芭蕾舞舞台,在家裏養傷,母親則是她唯一的陪伴與親人。

在南非的豪登省,母親經營著一家大型的莊園,除了種植莊稼外,她還養育著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鮮花,塞隆心情鬱悶地每日躲在屋裏憂傷,母親則每日在花園裏收拾鮮花,小姑娘偶爾會走出去,看著母親忙碌的身影歎口氣,母親則回眸一笑,送給她無數的欣喜,母親沒有因為父親的離開而悲哀。

塞隆喜歡芭蕾,但在幾天前的一次訓練中,她的膝蓋跌在地板上,受到了嚴重的碰撞,醫生檢查後無奈地告訴她:你可以改做模特行業,芭蕾舞對腳尖的柔韌性要求太嚴了。

醫生婉轉的話語是在提醒她:她可能要永遠離開芭蕾這個舞台了,從幼時種下的夢想一直沒有開花,塞隆幼小的心靈受到了重創。

為了練習自己的腳部,她開始在院裏的石板路上學習模特走步,她的身材姣小,體姿優美,惹地莊園裏的打工仔不停地張望著,母親也時而抱以熱烈的掌聲。在母親的天空裏,從來沒有抱怨與憤恨,她送給塞隆的,完全是一個美好的世界。

塞隆在花叢中逡巡著,她發現一個驚人的秘密,居然所有的植物都有傷,她問母親時,母親淡淡地回答道:所有的生物都一樣,先受傷,然後再開花。

塞隆一整個上午都在花叢裏尋找不受傷的植物與花,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株完整無瑕的水仙花,她大叫著母親說這株太可愛了,沒有受傷。母親走了過來,將水仙的一株枝葉扯了下來,扔在土壤裏,塞隆不解地哭泣著:好好的花,你為何扯掉她的葉子。

母親語重心長:這葉子是沒用的,必須扯掉,否則會影響主幹的生長,如果它不受傷,就不可能開出美麗的花來。

先受傷,然後再能夠開花。小姑娘塞隆頓悟,半個月後,她參加了附近的模特訓練班,但模特行業也沒有做多久,卻因為她的舊傷複發而折戟沉沙。15歲那年,因為家庭變故,她與母親一塊兒來到了歐洲,由於無所事事,她與母親一年後來到了美國的電影之都洛杉磯,在這裏,塞隆尋求踏入電影行業的突破點。

在洛杉磯,她主營模特行業,業餘時間給飯店打工,以賺得養家糊口的費用,母親則給一家超市當理貨員,二人的生活經常左支右絀。

轉機發生在18歲時,在大街上行走時,一位經紀人正在找尋一部電影的配角,誤打誤撞地,經紀人發現了滿臉躊躇的塞隆,商談之下,竟然一拍即合,經紀成了她的伯樂,引領她進入電影行業,她主演了第一部電影《芝加哥打鬼3》,一舉成名,有板有眼的演技、妖嬈的身材、嫵媚的身姿、出類拔萃的演藝手段、回眸一望百媚生的笑容,令導演們、觀眾們歎為觀止,電影上映後,最佳新人獎非她莫屬,許多人稱讚“她是一個天然的演員”。

在之後的許多年裏,塞隆的演藝事業順風順水,期間有過不愉快和失落,曾經因為與導演們的不協調而被封殺多年,但她依然挺了過來,以迷人的笑容始終占據著好萊塢的舞台,俘獲著影迷們的心,她的粉絲便布全世界,尤其在中國,無數人趨之若鶩,崇拜她的才華與美麗。

2012年,一部叫《白雪公主與獵人》的賀歲片風靡全球,查理茲.塞隆美麗演繹著屬於自己和世界的愛情童話,她的表演讓人充滿了對美麗的渴望,她是童話中才有的仙子,沒有人敢遮擋她的光芒。

這世上沒有哪一種生靈可以順風順水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既然挫折再所難免,何不笑迎而非冷對,何不挑戰而非軟弱。

先受傷,然後再開花,這就是我們的人生路。

他給總統當廚師

蔡明昊的母親燒得一手好菜,在俄亥俄州開了家中餐館,生意十分興隆,這緣於華人良好的教育美德和母親的別具匠心。

每到暑期,蔡明昊就在餐館幫忙,遂對美食和烹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樂於服務人群。他說,“我喜歡讓人們高興。當人們微笑著離開餐館時,我知道我做得好。”

大學時,他利用兩個暑期到法國著名的法式藍帶管理學院學習烹飪。那時他就決定要放棄工程師職業,選擇自己喜愛的廚師行業。母親讚成地說:“隻要你快樂,就去圓你的夢吧!”父親則淡淡地說:“你本來也不是個好工程師。”

大學畢業,他在巴黎跟隨法國甜點大師何爾米和在大阪與壽司大師小林一茶學習。曾先後在巴黎的“娜塔恰”和日本大阪的壽司館等不同類型的餐館工作。此後又赴新墨西哥州首府聖塔菲擔任“聖塔卡菲餐館”的主廚。融合亞洲餐、法餐和意大利餐之長,成為今日加州融合料理的大代表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