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20-2024年:人口增長,土地、能源緊張,但科技進步使有限的土地資源能養活更多的人。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總量已接近甚至與日本持平,到2024年人均GDP達到5000多、接近6000元美元。這一時期,政府更注重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的投入。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中等國家水平,中國社會體製更加開放,漸進式的民主改革穩步推進,對人類的科技進步作出自己重大的貢獻,特別是在生物與航天領域。中國不會再因環境、人權等因素受世人指責。中國人的優越意識逐漸提高,不再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國亮。美國也不再把中國當成世界的威脅,對中國的崛起已開始慢慢接受,雖然接受是無奈的。軍事與經濟實力的增加使中國成為亞洲的領導,日本日益仇視中國,台灣大部分人要求並入中國,台獨分子隻是少數一小撮。美國退出亞洲部分勢力範圍,由中美共同維護亞洲穩定。
2024-2030年:迎來“漢唐盛世”時代。中國成為像法國或者俄羅斯一樣體製的國家。國家統一。“中國托福”在全球盛行,中國也吸引著全世界優秀的人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創造、發明之地。第一個中國人獲得諾貝耳獎。第一個中國人登上火星......。
總之,在未來20年內外,正像美國在20世紀初時興起成為世界強國一樣,中國正在經曆的巨變會持續進行,將影響到中國的每一個層麵。中國將成為世界一個全新型態的政治與經濟實體,在政治領域及市場上將非常具有競爭力,善於創新及能夠承受動蕩,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國際經濟體。
四、創造“中國世紀”的神話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一個頻頻發生卻無人進行過理論歸納的社會和曆史現象,這就是“首次效應”。這是一種理論的遺憾。四大古文明(中國、埃及、印度和巴比倫)何以能在人類文明曆史上永遠閃耀著它的輝耀?憑的是“首次效應”。第一個吃蟹的人為什麼永遠被人推崇為英雄?憑的是“首次效應”。英國為什麼始終被人尊之為開拓近代文明最成功的典型?憑的是開工業文明之先河的“首次效應”。為什麼秦始皇留名百世?為什麼孔子、老子成為千古聖人?為什麼僅僅存在了2個月的巴黎公社革命幾乎能在所有社會主義教科書中找到它?為什麼廣東深圳的改革成果大大超出了預期的效果?……所有這一切,憑的仍然是“首次效應”。
諾貝爾獎是對人類科研成果“首次效應”的曆史肯定。吉尼斯大全的記錄幾乎都是鼓勵人們在一切領域內創造“首次效應”。不懂得“首次”,便不能造就曆史偉業。曆史偉人都是“首次效應”的把握者、設計者和駕馭者。當拿破侖以一個中尉的身份,命令用大炮轟擊英國艦隊,就在實際上奠定了他以後的曆程。當列寧創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時,他的名字便和國際共產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毛澤東的農村保衛城市的戰略,則開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路。當列寧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時,他的名字便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毛澤東的農村保衛城市的戰略,則開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路。當美國前總統尼克鬆踏上橫跨太平洋的破冰之旅,決定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時,他就把自己的英名永遠地載入了曆史的史冊裏,永遠彪炳顯赫。
要想造就偉業,必須追逐“首次效應”。古羅馬帝國對西方世界的征服,成吉思汗馬隊對歐亞大陸的統治,資本生產方式在不到一百年時間裏所創造的財富超過了人類財富的總量,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伊始造就的“經濟增長之謎”,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首次效應”的最高範例。誰能夠及時抓住“首次效應”順勢而為,誰就能創造奇跡。因為它們都預示了新時期到來時的首次出現的事物質變。由於首次出現,對於整個舊質事物表現為一種特別堅挺的勢能態勢。它一旦轉化為動能,就如火山找到了噴發口,長期能量積蓄的首次噴發便顯得蔚蔚壯觀,其勢無比。
“首次效應”絕對不是人力所能奏效的,它是一種曆史能量和社會能量的顯化。因為在社會領域中,它可以借助於人們的心理預期,產生一係列的社會效應,形成一股潮流,從而大大擴展其成果。它帶來的最大效益,也決不僅僅是對人們有限“投入”的一種簡單補償。由於這種“投入”借助了社會力量和曆史動能,帶來了大大超出人們預期的“產出”,不僅表現為“投入”轉化而來的正常經濟利潤,還包括各種其他諸如政治利潤、政策利潤、機遇利潤、壟斷利潤、創新利潤以及伴隨而來的人們心理的一種額外利潤。
“中國世紀”正是這樣一種“首次效應”的運用和體現。21世紀邁向“中國世紀”,是對中國21世紀戰略目標的嶄新選擇和實現,是中國由舊體製向新體製的轉型,由貧困向富強的躍遷,由世界第六大國向第一二強國的“驚險一跳”,是一次向世界經濟峰巔的極限發出的振聾發聵的衝擊和挑戰!它代表了中國生產力發展趨勢的一次革命性飛躍。
“中國世紀”發展戰略的實施伴隨的並不必然是一帆風順,而是動亂與安定並存,成功與失敗並存,希望與危機並存,機遇與困擾並存,但它是一次新的文化價值觀念、新的目標追求、新的理念設計的首次嚐試。從孕育到形成,也可能有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其中還有分娩前的陣痛,然而,正是因為“首次效應”,它將使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們在種種二難選擇上義無反顧地作出抉擇,一往無前地度過短暫痛苦,以換取長遠的社會繁榮與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