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中國地質科學院在一份題為《未來20年中國礦產資源的需求與安全供應問題》的報告中提出,今後20年,中國實現工業化,石油、天然氣、銅、鋁礦產資源累計需求總量則至少是目前儲量的2~5倍。未來20~30年內中國現有資源的供應將不可持續。當然,這樣的研究並不等於就是標準答案。盡管不同的研究會有不同的結果,但是中國自身的資源滿足不了持續發展的需要卻已經成為事實。官方數據顯示,50多年來,中國的GDP增長了大約10倍,而礦產資源消耗卻增長了40倍。(注解:“警惕中國增長的極限”,《憑欄論是BBC》,2006年9月12日。)
2005年,中國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別約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創造的GDP僅相當於世界總量的4%。照這種高消耗低產出的方式,如果中國經濟總量再翻幾番,哪裏去弄那麼多資源供中國消耗?無論何種估計,經濟快速增長與礦產資源大量消耗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實了。中國與世界其它國家分享世界資源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而世界的資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以銅為例。目前世界探明的銅資源儲量是65000萬噸,經濟可利用的儲量是34000萬噸。假設中國未來20年銅的缺口將達5000萬~6000萬噸,要知道,中國人口隻占世界的1/5,如果世界其它人口也按照中國人均標準消費,那將意味著20年後全世界經濟可利用的儲量全部開采了也不夠用。
所有這一切,都將成為21世紀“中國夢”的攔路虎。也因此,一時間能源出路這一問題成為國策時政的聚焦點。
外交上,中俄原油管線的開發已經塵埃落定;中國-海合會(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自由貿易區談判已經啟動;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建設的石油管道也開始鋪設;在泰國克拉地峽修建運河或者管道以解馬六甲之困的方案也多次被專家提出。但另一方麵,在目前的國際格局下,對於中國來說,即便是中東與俄羅斯的豐富資源,也存在不足為恃的太多變數。而且這樣的努力顯然暴露出了中國自身能源儲備嚴重不足得問題:舊有的石油基地經過數十年開采,如今顯然已經無力再為高速進發的中國機車提供動力,而新能源基地的勘探工作卻又沒有獲得突破性進展。中國在東海、南海等區域進行的油氣開發,不時受到鄰國的覬覦,更顯示出問題的嚴重性。美國國內油氣儲藏豐富,卻留待後用的經驗值得學習。在這個問題上已居劣勢的中國,大有覺醒之勢。惟至今為止中國原油戰略儲備,較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差距甚大,經濟安全也必然因此顯得較為脆弱。
過去我們曾經一再批評美國消耗了世界的多少多少資源,如今,中國自身也碰到了相同的問題。未來幾十年,隻要中國工業化進程沒有停止或者中斷,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礦產資源消費大國,乃是大勢所趨。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誰來供給中國”,都將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地成為一個真正的問題。中國應該正視資源危機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跟世界其他國家合作對話,而不是一邊向世界掩飾中國資源的危機,一邊卻對國內的資源進行掠奪式開采,以致最後造成萬劫不複的戰略性錯誤。從這個意義來說,談論中國經濟增長的極限不是絕望,不是恐懼,而是正視現實危機,認清危機可能給中國未來帶來的挑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不至於將來臨時抱佛腳。
可以預見,在資源問題上,未來的中國要發展,就不可能與世無爭,中國也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全球戰略。那麼,不斷崛起的中國會以何種形式解決紛爭和矛盾以保證自身在國際資源上的安全呢?另一方麵,隻要觀念思維方式得到不到根本性改變,隻要我們信奉“落後就要挨打”的簡單口號,隻要憲法裏還將載明“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中國就不能不繼續保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中國經濟隻要保持持續高速,中國在未來幾十年的國際資源紛爭將決不會停止。經濟增長的政治壓力有可能使中國在麵對國際資源紛爭和摩擦的時候出現極端的思路和言行,甚至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屆時中國政治家的選擇空間可能變得非常狹窄。未來有一天,如果經濟增長成為沒有退路的嚴重的政治問題,那麼,中國就不能不思考以下的嚴峻問題,即中國可能最後不得不需要準備為水而戰,為石油而戰,為鐵礦石而戰;如果中國與國際必須以貿易戰,甚至以軍事戰爭來解決紛爭的話,那麼到頭來,這比中國經濟不增長甚至倒退本身又能多得到什麼呢?中國在未來幾十年要構建“和諧社會”,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就不能不掂量長遠的利益和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