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上昂的建築實例極少,隻是在甪直的保聖寺大殿(已毀)、蘇州玄妙觀三清殿等極少數建築中可以看到遺存。《營造法式》所列上昂做法皆由栱及上昂組成鋪作,未見與下昂並用者,金華天寧寺大殿則出現外跳用下昂裏跳用上昂的做法。此殿建於元代,晚於《營造法式》成書年代,可能為後世產生的新法。
四、造鬥之製
鬥在鋪作中是將栱、昂組合起來的節點,由耳、平、欹三部分構成。根據所處位置,所需容納的栱、昂方向的差別,產生了不同的形式和尺寸。
1.櫨鬥
櫨鬥,即清式的坐鬥。其形製、尺度及安置部位,《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一》作了這樣的規定:“一曰櫨鬥。施之於柱頭,其長與廣,皆三十二分。若施於角柱之上者,方三十六分。高二十分;上八分為耳,中四分為平,下八分為欹。開口廣十分,深八分。底四麵各殺四分,欹凹一分。此外,《營造法式》還用小注的方式,提到了圓鬥、訛角鬥等名稱與做法。
從中可以看到,櫨鬥是用於鋪作下部的一種大鬥。櫨鬥常用方形,當柱頭上用圓鬥時,則補間鋪作須用訛角鬥。訛角鬥就是把方鬥的四角刻成內凹狀。方形者長、廣皆32份,至角36份,圓形者徑36份,高均為20份。一般為十字開口的四耳鬥,當遇到無出跳的鋪作時,則變成兩耳、順身開口,如在轉角處,因需容納角華栱而減掉角部鬥耳的一角。鬥耳間須作暗榫--隔口包耳,限製華栱位移。
2.交互鬥、齊心鬥、散鬥
交互鬥、齊心鬥、散鬥的形製、尺度及安置部位,《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一》作了這樣的規定:“二曰交互鬥。施之於華栱出跳之上。其長十八分,廣十六分。三曰齊心鬥。施之於栱心之上,其長與廣皆十六分。四曰散鬥。施之於栱兩頭,其長十六分,廣十四分。凡交互鬥、齊心鬥、散鬥,皆高十分。上四分為耳,中二分為平,下四分為欹。開口皆廣十分,深四分,底四麵各殺二分,欹凹半分。此外,《營造法式》還以小注的形式對交互鬥、齊心鬥、散鬥的變化作了說明。
交互鬥用於鋪作出跳跳頭,是華栱、昂與瓜子栱或令栱相交的節點。它也是四耳鬥,但並非正方形,長18份,廣16份。開口處施橫包耳。騎昂交互鬥,須於鬥底斜開卯口與昂身上窄下寬的鐙口相銜。承昂交互鬥則於鬥口處作斜麵,與昂勢吻合。於屋內“梁下用者,謂之交鬥”,尺寸增大,長24份,廣18份,高10份。此時,其形式變成順身開口的兩耳鬥,開口寬從10份增至16份,以保證梁栿入鬥栱時,梁栿斷麵承載力不致削弱太大。交互鬥在承替木時也做成順身開口的兩耳鬥。
齊心鬥施於鋪作中橫栱中心,為方形鬥,長、廣皆16份,高10份。從上述《營造法式》所載及卷三十圖樣可知,齊心鬥有四種不同形式。一為四耳,用於泥道栱、平座出頭木等處;二為三耳,用於鋪作外跳令栱之上,承簷枋與襯枋頭;三為兩耳,是齊心鬥主要形式,用於簷下一般橫栱中心;四為無耳,即平盤鬥,其高六份,用於轉角內外出跳的跳頭。
散鬥施之於鋪作橫栱兩端,在偷心造時也可用於華栱跳頭。長16份,廣14份,高10份,順身開口,兩耳。當在泥道栱上用時,須於一側開榫口以容栱眼壁板。
五、耍頭與襯枋頭
耍頭與襯枋頭並不是鋪作的直接組成部分,但是如果少了耍頭與襯枋頭,那麼鋪作在出跳方向少了兩個重要的聯絡與承重構件。
1.耍頭
耍頭,又稱爵頭,是位於最上一層栱或昂之上,與令栱相交而向外伸出的構件。
《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一》中“造耍頭之製”規定:“用足材自鬥心出,長二十五分,自上棱斜殺向下六分,自頭上量五分,斜殺向下二分。兩麵留心,各斜抹五分,下隨尖各斜殺向上二分,長五分。下大棱上,兩麵開龍牙口,廣半分,斜梢向尖。開口與華栱同,與令栱相交,安於齊心鬥下。若累鋪作數多,皆隨所出之跳加長,於裏外令栱兩出安之。如上下有礙昂勢處,即隨昂勢斜殺,放過昂身。或有不出耍頭者,皆於裏外令栱之外,安到心股卯。因耍頭具有承重作用,因而用足材。通常長25份,如果鋪作數多,則“皆隨所出之跳加長”。“如上下有礙昂勢處,即隨昂勢斜殺其向外,放過昂身”,則耍頭成了前後並不連接的兩個構件。其向外伸出部分通過複雜的斜殺進行處理,俗稱螞蚱頭。
2.襯枋頭
襯枋頭是鋪作出跳方向之最上一層枋木,在梁背耍頭之上,用以聯係鋪作前後各枋子。
《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凡襯方頭,施之於梁背耍頭之上,其厚廣同材。前至簷方,後至昂背或平棊方。若騎槽,即前後各隨跳,與方、栱相交。開子蔭以壓鬥上。襯枋頭用單材,主要起到簷枋、昂背及平棊枋之間的聯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