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智誨門生(2 / 2)

太守忙問:“菊花落瓣為什麼讓你如此驚詫呢?”蘇東坡歎了口氣,把自己改詩的前前後後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太守,並說:“原來老太師奏本把我貶到黃州,是為了讓我看這菊花啊!”

太守聽後,建議道:“老太師學識的確淵博,但是大人大量,若你能到太師門下賠罪認錯,他一定會原諒你一時的無知的。”“我倒是很想去,可惜沒有一個進京的理由。”太守想了想,說:“這事就由我來安排吧!”

轉眼到了冬至節,州府照例要派人進京送賀表,太守就將此事交給了蘇東坡。

蘇東坡想到王安石所托付的三件事,便挖下一叢赤壁第三道岩坎上的菊花移栽到盆裏。

菊花有了,蘇東坡就到樊口去買鯿魚。偏偏水河廟前第三窩的鯿魚很不容易買,他就在水河廟附近買了好幾條鮮活的鯿魚,連水帶魚用箱子裝好。

為了去取瞿塘中峽水,他辭別太守後先到夔州,雇船順江而下。

蘇東坡立在船頭,見江水浩渺,波光粼粼,一瀉千裏,從峭壁陡峰中蜿蜒而出,壯麗的景色美不勝收,便想做一篇《三峽賦》。當他構思文章時,船隻已駛過中峽,到了下峽。慌亂中,他急忙吩咐水手道:“我要取中峽的水,快給我掉轉船頭!”水手稟道:“老爺,順水行船,船如箭,回船逆水,難上難啊!”蘇東坡想了一想,問道:“你常年跑三峽,哪峽水最好?”水手說:“三峽相連,沒有阻隔。上峽水流到中峽,中峽水流到下峽,晝夜不斷,一樣的江水,難分好壞。”蘇東坡暗自想道:“老太師真是名不虛傳的拗相公啊!三峽相連,一樣的水,為什麼一定要中峽的水?”於是,他就叫手下人取了一罐下峽江水,用柔皮紙封住,親手做了記號。

趕到京城後,蘇東坡立馬去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聽到通報,便約蘇東坡到自己的書房內相見。

蘇東坡落座後,猛然看到自己續寫的那首《詠菊》詩貼在對麵房柱上,羞愧得臉都紅了。王安石指著詩稿說:“子瞻,時間過得真快啊,去年做的這首詩,轉眼又過了一年了。”蘇東坡急忙捧出那盆從赤壁第三道岩坎移栽的菊花,伏地叩拜:“學生知罪了!”王安石扶起他,笑道:“你從沒見過這種落瓣的菊花,也怪不得你!那樊口水河廟前第三窩的鯿魚和瞿塘中峽水,你幫我捎帶了嗎?”“帶來了。”蘇東坡應道,趕緊叫人把魚箱和水罐抬了進來。

王安石先取出鯿魚,往備下的清水桶裏放時,問:“這魚是水河廟前第三窩的嗎?”“嗯……是的。”王安石就把鯿魚往清水裏一丟,“咕嘟”一聲響,一朵油花冒了上來。“這條不是。”王安石又一連丟了好幾條鯿魚到水裏,不是一聲“咕嘟”一朵油花,就是兩聲“咕嘟”兩朵油花,他都說不是。

怪了!蘇東坡住在樊口對岸的黃州,鯿魚吃過不少,還不曉得怎麼分辨水河廟前第三窩的鯿魚哩!

最後,他拿出一條魚,說道:“這條八成是的。”果然,魚丟進水裏,“咕嘟、咕嘟、咕嘟”三聲響,三朵油花冒出來了。“果真是的。”王安石高興地說。“老太師是怎麼分辨出來的?”蘇東坡問。王安石一笑,沒有回答。

接著,王安石又把蘇東坡帶來的水用銀壺煮熱,取來白瓷碗,放入陽羨茶,再拿起銀挑子將水倒入碗中,好長時間才見那茶的顏色。

“子瞻,你這是從哪裏取的水?”“是那瞿塘中峽水。”王安石笑道:“你又來糊弄老夫了。這明明是下峽的水,為什麼冒名說是中峽水?”蘇東坡聽後大驚,忙說:“當地人都說三峽相連,一樣的水,我就信了。這的確是下峽水。老太師又是怎麼分辨出來的?”“唉,飽讀詩書的人也不可輕舉妄動,遇事需要細心觀察。老夫如果不是親自到過黃州,見過那落瓣的黃花,怎敢在詠菊詩中亂說呢?若不是推行青草法時,在那樊口水河廟親眼見過漁民們展示第三窩的鯿魚遇清水‘咕嘟’三聲冒三朵油花,老夫也是無法辨識。再說這瞿塘三峽,西陵峽為上峽,巫峽為中峽,歸峽為下峽。那瞿塘中峽在夔州城東邊,兩崖對峙,重巒疊嶂,遮天蔽日,沒有南北風,隻有上下風。這瞿塘水性,出自《水經補注》。上峽水性急,下峽水性緩,隻有中峽水緩急適中。太醫看出老夫是胃中有病,所以用此峽的水沏茶味濃,下峽的水沏茶味淡,隻有那中峽的水沏茶才濃淡相宜。適才見到那茶色半天才顯現出來,就知道這是下峽的水。”

蘇東坡聽了,不由得對王安石的學問包羅天地萬象佩服得五體投地,趕忙離座再次謝罪。王安石嗬嗬一笑道:“沒什麼,都是因為你太聰明了,才這般馬虎大意的。”蘇東坡紅著臉自責道:“有道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今見老太師托學生三件事,其良苦用心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誨學生,學生我定會終生銘記。”

王安石原本就很愛惜蘇東坡這個難得的人才,現又見他能知錯改錯,便再次上奏皇帝,將他重調回京城委以重任。

☆王安石: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以“變法”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