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汝軍在這些資料中涉及最多的還是油料的管線問題。油料堪稱“戰爭血液”,管線是油料收發作業的“主動脈”,在油料的輸轉過程中管線容易發生癟壓、水擊、進氣等現象,造成閥體膜片破裂、流量表轉子變形卡死等問題,使油料輸轉受阻。為攻克這一難題,楊汝軍閱讀了《機械設計原理》、《自動控製理論》等書籍,反複拆裝電磁閥、流量表、過濾器,輾轉上萬公裏,先後到科研院所拜師請教,繪製的圖紙堆起來有1米多厚。零件加工工藝複雜,他就和技術人員一起反複試驗,手工打磨。在組裝過程中,人必須鑽到長1.1米、直徑0.9米的罐中,楊汝軍1.8米的個子蜷縮在裏麵,每次要呆上3個小時。經過上百次修改完善,他終於研製成功了“管路設備保護器”。這種裝置可以代替雙功能泄壓閥、斷流保護閥、高壓泄放閥、恒流閥等設備的全部功能,體積是以往設備的二十分之一,造價隻是同功能設備的十分之一,工藝流程更簡潔,填補了國內空白,獲得國家專利,推廣使用後每年節約設備維護費數百萬元。
通過對高科技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他又發現油料輸送管線常常成為敵方攻擊的重點目標。而在戰時油料管線搶修中,被毀管線中的油料務必排除,管線中的油和氣必須隔離,否則會發生重大險情。如果長達幾公裏的野戰輸油管線內部的油料全部排出,往往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最為關鍵的是沒有贏得油料的供養保障。怎麼樣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把輸油管線搶修時間壓到最低呢?當時遇到類似的緊急情況通常采用的辦法是用夾板、泥巴、棉紗布等材料進行隔離,這些辦法既存在潛在危險,又不規範。設法解決這個技術難題,一時間成了楊汝軍心中的頭等大事。他不斷地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這一部分是一個空白,請教有關專家,專家說由於沒有經曆過戰爭的具體檢驗,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關鍵性的技術難題。
富有挑戰又必須解決的難題再次將楊汝軍推到科研革新的前鋒。一天晚飯後,楊汝軍參加倉庫籃球賽,當比賽激烈進行的時候,他突然兩眼盯著籃球發呆,然後一下子明白了什麼似的,一頭紮進工作間,把籃球、橄欖球、打造蜂窩煤的器械等物品的構圖繪製在圖紙上,接著反複研究管線搶修的整修過程,他想著畫著,一個“油氣隔離器”的雛形終於在電腦上模擬成功。
從模擬設計、敲定方案到材料選定、設備製作,楊汝軍送走了30多個夜晚,經曆了20多次的反複試驗。當設計精巧、操作簡便、實用價廉的新型油氣隔離器製造出廠時,就被許多業務部門搶購一空,還得到專家、教授的稱讚。小發明、小革新往往不起眼,也爭取不到軍隊和國家的科研攻關課題,但是每一項具體革新成果都靠在最前沿,實際應用也最廣泛。楊汝軍總是細細地聽、憨憨地笑,敏捷地獲取進一步改進的信息,使自己的發明成果為野戰輸油管線的搶修贏得更多的時間。2001年12月,在倉庫領導的支持下,楊汝軍的這項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並獲得第一屆亞洲國際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
鑒於楊汝軍取得的成績,倉庫五次為他請功,兩次給他提前晉級。對於這些,他還是那麼憨憨地笑著:“搞發明隻是為了‘偷懶’,能讓設備處於最佳狀態,最快地完成任務就行了。”
感言:
世之奇偉、瑰麗常在險處。楊汝軍的成功,源於他經常把“保障打贏”、“倉庫建設”、“使命責任”聯係在一起思考問題,善於把思考轉化為行動、轉化為戰鬥力。一個小小倉庫,雖然沒有相應的財力、物力及研製能力,但是倉庫人卻可以在“異想天開”般的思路中審視工作,超前思維。倉庫兵的崗位雖然平凡,但在本職崗位上盡好職責,一樣也能為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