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喂養篇(下)(1 / 3)

嬰幼兒喂養四不宜

1.喂養不宜用軟食代替硬食:孩子出生後4個月時,頜骨與牙齦已發育到一定程度,足以咀嚼半固體食物。乳牙萌出後咀嚼能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相應增加食物硬度,讓其多嚼,有利於牙齒、頜骨的正常發育。專家認為,高度的咀嚼功能是預防錯牙和畸形牙最自然有效的方法之一。

2.不宜用雞蛋代替主食:雞蛋所含蛋白質、脂肪、脂溶性維生素以及鐵元素都多,但也不可作為主食。因為寶寶胃腸功能差、消化酶少,易引起腹瀉或維生素K缺乏,還可增加體內含氨物質,打亂氮平衡,損傷腦筋腎髒。一般每天1個即夠。

3.不宜用水果代替蔬菜:以蘋果和青菜比較,前者鈣含量僅為後者的1/8、鐵含量僅有1/10,胡蘿卜素1/25,而這些養分均是孩子發育(包括智力發育)的“黃金”物質。更不用說蔬菜尚有促進食物中蛋白質的吸收(可提高吸收率70%)等獨特生理作用。水果、蔬菜兩類食物隻能互相補充,不可偏廢,更不可互相取代。

4.不宜用葡萄糖代替白糖:給寶寶一定量的白糖,可鍛練消化功能,為以後進餐打下基礎。

輔食

輔食是指母乳、牛奶以外的食物,是用來補充主食的某些不足,滿足小兒營養需要的食物。

什麼時間添加輔食?

這應該由嬰兒本身的健康及生長狀況來決定。當寶寶的頭、頸部已經可以挺直,同時吞咽的功能也愈來愈協調,不像新生兒會把舌頭上的食物吐出來,再加上其消化係統中的分解酵素,足以消化不同種類的食物,一般而言,滿四個月大的寶寶就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通常寶寶會開始顯露出對大人食物的興趣,但也有些寶寶並不肯吃輔食,可以等他長大一點,約五六個月大再開始喂食亦無妨。此時若寶寶還是對輔食不感興趣,父母親就需要多付出一些耐心與愛心,多試幾次,想盡方法“哄”他吃下去。

為什麼要添加輔食?

大家都知道,嬰兒時期的主要食品是乳類,母乳是嬰兒的最佳食品,可母乳中鈣、磷及鐵等各種維生素的含量卻比較低,牛乳中的鈣、含量比較高,但比例不合適,也影響嬰兒對鈣的吸收,加之由於加熱,消毒,牛奶中的維生素被大量破壞,含量也非常低,隨著寶寶的增長,對營養素需求增加,而營養素的不定卻日益明顯,甚至影響了寶寶的正常發育,如缺鐵性貧血和佝僂病的發生。所以,為補充這些營養素的不足,必須給嬰兒添加輔食。另外,添加輔食也能為以後的斷奶做好準備。寶寶在6個月左右已開始出牙,胃腸消化功能也逐漸增強,能消化母乳以外的其他食物了,及時給孩子逐漸增加各種食物,使他慢慢適應,這就為他以後斷奶打下了基礎。

添加輔食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因嬰兒的生長發育以及對食物的適應性和愛好都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輔食添加的時間、數量以及快慢等都應根據嬰兒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

(1)開始添加的食物應遵循從一種到多種。開始時要一種一種地逐一添加,當嬰兒適應一種食物後再開始添加另一種新食物,不可操之過急。

(2)由少量到多量。副食添加要根據嬰兒的營養需要和消化道的成熟程度,按一定順序進行。開始添加的食品可先從每天1次,以後逐漸增加次數,並逐步減去母乳喂哺1~3次,逐漸達到斷奶的目的。

(3)給予的食物應從稀逐漸到稠,從流質開始,逐漸過渡到半流質,再到軟固體的食物,最後喂固體食物,例如從米湯、爛粥、稀粥、最後到軟飯。給予食物的性質應從細到粗,例如從先喂菜湯開始、逐漸試喂細菜泥、粗菜泥、碎菜和煮爛的蔬菜。

(4)注意觀察嬰幼兒的消化能力。添加一種新的食物,如有嘔吐、腹瀉等消化不良反應時,可暫緩添加,待症狀消失後再從小量開始添加,但是不能認為是孩子不適應此種食物而不再添加副食。如嬰兒患病時,可根據當時情況暫停添加新的輔食。

(5)當嬰兒不願意吃某種新食品時,切勿強迫,可改變下方式常常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新的飲料可在嬰兒口渴時給予,食物可在嬰兒饑餓時給予。

(6)嬰兒的輔食要單獨製作,應少用鹽(建議最好不要給嬰兒的食品中加鹽)和避免用調味品。添加的食物應新鮮,製作過程要衛生,防止嬰兒食入不幹淨的食物而導致疾病。喂給嬰兒的食物最好現做,不要喂存留的食物。

(7過早添加嬰兒不能消化的輔食,會引起腹瀉。添加輔食過晚,將導致營養缺乏,不利於健康。

(8)每添加一種新輔食,宜由少量開始,待適應後逐漸加量。

(9)每次增加一種新輔食,待習慣後再添加另一種。

(10)輔食在喂奶之前,嬰兒有饑餓感時添加,較易接受。

(11)母乳喂養的嬰兒,除適當照射日光外,尚應早日補充維生素D。

總之,添加輔食時應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的原則。1~2個月的小兒,可添加稀釋的菜水、果汁水。3個月時可喂菜湯、果汁及番茄汁,不需再加水而直接喂哺。4個月時開始加雞蛋黃。5個月時可喂萊泥、水果泥、爛粥。8個月後即減少喂奶量,增加麵條、饅頭、魚、肉、雞蛋、肝泥、粥或軟飯等。10~12個月時可喂軟飯,帶餡食品、豆製品、蛋糕、饅頭片等。1歲~1歲半應及時斷奶,並供給小兒充足的食物,以保證他的營養供應。

輔食的添加次序如何?

輔食的添加次序取決於嬰兒的營養需求和胃腸道的消化吸收能力。人工喂養嬰兒一般最先添加的是維生素D製劑,可選用魚肝油或膽維丁,添加時間多從生後半個月開始。待嬰兒滿月後為補充體內維生素C,開始補充菜水或菜汁。4個月後由於體內的鐵儲量已基本耗盡,而奶製品中又缺乏鐵,為預防缺鐵性貧血,無論是人工喂養還是母乳哺養都應開始添加蛋黃,以補充鐵元素,同時也可補充部分蛋白質。5-6個月的嬰兒可吃些爛米粥和菜泥了,主要的目的是補充一些維生素和無機鹽,同時使咀嚼能力得到初步的鍛煉。隨著月齡的增長,身體的發育,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增大及消化係統的功能的逐漸完善,在7-8個月時,可以開始添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末、魚末、豬肝、雞肝、雞蛋羹等。此時也是嬰兒開始出牙的時候,可準備餅幹、麵包幹、饅頭片之類的食品供"磨牙"。嬰兒ll個月以後,可以給提供小餃子、小餛飩等類似成人的食品了。當然,其製作方式還是要精細一些,如餃子皮要薄,餃子餡要剁碎一些。

製作輔食應注意什麼問題

1、在製作輔食之前,除了將食物及用具清洗幹淨外,也須保持雙手的清潔。

2、製作輔食以簡便、原味為主,不可依大人的口味來調味,避免太甜、太鹹、太油、太冷、太熱的食物。

3、製作輔食的材料相同,但是在烹調方式及外觀上應時常變換花樣。

4、魚、肉、豆、蛋、肝類食物必須新鮮,而且要煮到全熟,以避免發生感染及引起過敏現象。

製作輔食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食材的選擇方麵

以新鮮為主。水果宜選擇橘子、柳丁、番茄、蘋果、香蕉、木瓜等皮殼較容易處理、農藥汙染及病原感染機會少者。蛋、魚、肉、肝等要煮熟,以避免發生感染及引起寶寶的過敏反應。蔬菜類像胡蘿卜、菠菜、青江菜、空心菜、豌豆、小白菜,都是不錯的選擇。

2、製作前的準備方麵

製作輔食之前,要洗淨食材、餐具及手,嚴格注意衛生問題。

3、在烹調方麵

寶寶的牙齒及吞咽能力未發育完全,製作時要將食物處理成湯汁、泥糊狀或細碎狀,寶寶才容易消化;初期給予寶寶輔食時,食物濃度不宜太濃,如蔬菜汁、新鮮果汁,最好加水稀釋;輔食盡量采用自然食物,且最好不要加調味料,如香料、味精、糖、食鹽等;在食材的烹煮方麵,盡量不要太油膩;烹調後的輔食,不宜在室溫內放置過久,以免食物腐壞;製作輔食要注意食物溫度,不宜放置在微波爐中加高溫,以免破壞食物中的營養素。

孩子不用匙吃粥怎麼辦?

孩子願意或不願意吃匙裏的食物是一種行為習慣,它是不知不覺地逐漸形成的。兒童天生對各種飲食並不逆反,他們會按照家庭的飲食習慣,被動地接受各種食物,並在成長過程中受生理、心理(如兒童氣質)、種族、家庭和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逐步形成自己的飲食行為。因此,家長要充分顧及不同年齡,不同氣質特點(接受與適應新食物的快慢程度)的小兒對營養的需要等情況,幫助小兒建立良好的飲食行為。孩子是否肯吃用匙喂的食物也是一種逐步養成的飲食習慣。大多數小兒在小年齡階段(小於1歲)就已經習慣於匙喂食,因為這一階段的小兒喜歡用嘴、舌來嚐試各種物體,包括觸及嘴角的匙,因此,這一年齡期的小兒比較容易適應新的食物及新的喂養方式,也是培養小兒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期。對這一時期小兒培養用匙喂食習慣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盡早用匙喂食。母乳喂養兒在母乳不足時即可用小匙喂奶;人工喂養兒在補充水果汁時也用小匙喂食。2)若小兒需補充鈣粉水,也應用小匙喂。3)添加米粉等半固體輔助食品時,應調成糊狀用匙喂,不提倡把米粉調稀後與牛奶一起用奶瓶喂,這樣不僅不利於養成用匙喂食的習慣,也不利於牛奶中礦物質的吸收。

對於較大年齡兒仍未習慣用匙喂食的,可以在其原有飲食習慣的基礎上,逐步使其適應。這一年齡小兒已形成對食物,對人,甚至某些細節如用匙、坐姿、位置等等的喜好與否,作為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這些習慣,逐步加以糾正。孩子不服從時,應保持耐心,或過幾天再試試,千萬不要橫加指責。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1)讓孩子對小匙發生興趣,並願意接受。可使用外形可愛,不易破碎的小匙。2)讓孩子觀察其他小兒用匙吃飯,並向其解說用匙吃飯方便、有趣。3)鼓勵孩子自己用匙吃食物,不必要孩子一定自己喂得很熟練,當其自喂成功時,一定要給予表揚以激發積極性。4)在第一次改用匙喂時,可以先喂小兒平時就喜歡吃的食物。5)在小兒無疾病,情緒較好時,糾正小兒飲食習慣。

嚼喂有害嗎?

嚼喂有害,在給嬰兒喂哺食品時,有些媽媽、姥姥或奶奶,恐怕孩子咬不動、嚼不爛,常常把食物放在自己的嘴中咀嚼後喂孩子。這樣做法不好。因為成人的口腔中可能存在著細菌和病毒,當用嚼爛的食物喂給孩子時,細菌和病毒隨食物進入口腔,孩子的抵抗力弱,容易得病。有時這些親人當中,很可能是某種疾病的帶菌者,他們本人不知道,而卻把病傳給了孩子。所以還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咀嚼食物,也有利於下巴骨骼和咀嚼肌的發育。通過咀嚼還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對孩子的吞咽和消化也有好處。隻要把食物煮得爛一些,直接喂孩子就可以了。

吃豬肝有什麼好處?

首先看看豬肝的營養成分。每100克豬肝含有蛋白質21.3克、鐵25.0毫克、維生素A8700國際單位。與100克的肥瘦豬肉比較,後者的蛋白質為9.5克、鐵1.4毫克、維生素A為零。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基礎,兒童體格的增長,器官功能的發育等生命活動都是以體內組織蛋白質的合成與積累為基礎的。鐵是製造血紅蛋白的原料,可起到治療和預防貧血的作用。維生素A與眼睛的正常視力有密切關係;與體表和體內的上皮細胞的形成和功能有關;又與糖蛋白的合成有關,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的一種,缺乏維生素A後,可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

由上所述,可見豬肝確實是兒童所需要的營養食品。但烹調方法要注意小兒的消化能力,如嬰兒吃可以做成肝泥,幼兒可吃鹵豬肝、溜肝尖等。豬肝雖好也要適量吃,每周吃2—3次即可。如同時也服魚肝油,要注意劑量,防止維生素A過量。

春天多吃胡蘿卜有益嗎?

春天氣候多變,會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禦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另一方麵,各種細菌、病毒也開始大量繁殖,體質不佳時病菌、病毒等就會乘虛而入。

有關資料表明,兒童體內缺乏維生素A是患呼吸道疾病的一大誘因。首都兒科研究所營養室的專家強調,缺乏維生素A就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一旦感冒或腹瀉,體內維生素A的水平又會進一步下降。維生素A缺乏還會降低人體的抗體反應,導致免疫功能下降。維生素A對呼吸道及胃腸道粘膜的保護作用已得到廣泛的證實。從食物中補充維生素A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保健方法,在眾多食物中,最能補充維生素A的當數胡蘿卜。

胡蘿卜是一種質脆味美、營養豐富的家常蔬菜,要充分吸收其中的胡蘿卜素,吃法有講究。科學合理的食用方法是:胡蘿卜應烹煮後食用,要保持其營養的最佳烹調方法有兩點:一是將胡蘿卜切成塊狀,加入調味品後,用足量的油炒;二是將胡蘿卜切成塊狀,加入調味品後,與豬肉、牛肉、羊肉等一起用壓力鍋燉15~20分鍾。胡蘿卜素容易被氧化,烹調時采用壓力鍋燉,可減少胡蘿卜與空氣的接觸,胡蘿卜素的保存率可高達97%。但是,可能很多兒童不能接受胡蘿卜特殊的味道,令家長十分頭痛。可將胡蘿卜與肉、蛋、豬肝等搭配著吃,或將胡蘿卜做成餃子、包子、餡餅,做炒菜加幾粒小丁香可去掉一些怪味。

什麼時間能喝鮮牛奶?

2歲以內嬰兒不宜喂鮮牛奶和成人奶粉,如不能喂以母乳,應食用以母乳為依據、專為嬰兒設計的配方奶粉,其中的唾液酸(SA)對嬰幼兒腦力記憶發展至關重要。在最近舉行的“SA與嬰兒智力發育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營養學會婦幼分會主任蔭士安先生這樣提醒年輕的父母們。

蔭主任表示,WHO認為母乳是嬰兒發育的最佳食品,所以我們應大力提倡母乳喂養。但如果母親由於種種原因,不能給寶寶喂以純母乳,最好選用專為嬰兒設計的配方奶粉。現在不少家庭習慣用鮮牛奶替代母乳,給2歲之內的孩子食用,這是極不科學的。因為鮮牛奶的蛋白質構成主要是球蛋白,清蛋白隻有20%;而母乳中的蛋白質主要是清蛋白,其比例高達60%。此外,牛奶中的其他成份及含量也與人奶不同。

嬰兒配方奶粉以母乳為根據,加入了許多牛奶中沒有的礦物質和各種營養成份,其中最關鍵的一個成份就是母乳中大量存在的唾液酸(SA)。研究發現,它是作用於大腦細胞膜及突觸的腦部營養素,在腦部的含量最高,是人體內其它細胞所含量的20倍,對寶寶的智力影響最大,還能抑製體內外的微生物病毒。因此,嬰幼兒腦部發育專家美讚臣等,把母乳中的營養成份和含量,作為開發配方奶粉的金標準,特別提升了其中唾液酸的含量,使其更接近母乳的水平。

專家指出,妊娠期至2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因此嬰兒時期的飲食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記憶力和將來的學習能力等。在純母乳或配方奶粉喂養4至6月後,如何循序漸進添加輔食也很重要。一定要做到平衡營養,合理飲食,既滿足寶寶的成長需要,又不致傷了寶寶脾胃,促進寶寶健康成長。

一歲的孩子飲食注意

未滿l歲嬰兒各月齡間的飲食需求及喂養方式不同,飲食中易缺乏的營養物質也不相同。

母乳喂養的嬰兒,如果母親飲食正常,那麼,他所得到的母乳包含了他在0-4個月的生長發育中所需要的所有營養物質。如果是人工喂養的小兒,他所吃的牛奶中一般都易缺乏維生素D。在夏季日照多的情況下,鮮牛奶中的維生素D含量還略高一些,但牛奶中鈣、磷比例不適當,小兒仍然需要通過增加維生素D製劑來滿足身體發育的需要。

0歲小兒每日鐵的供給量應為10毫克,方能滿足機體的需要。然而人乳和牛奶中,鐵的含量均較低,為0.5一l毫克/升。如果按照每日1000毫升的哺乳量計算,鐵的供給也是遠遠不夠的,但因為小兒體內尚貯存一部分來自母體的鐵,所以在0-4個月內不額外補充鐵,也不會影響他的發育。不過在4個月以後,體內的原有的儲備鐵已基本耗盡,僅靠奶提供的鐵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在該時期的飲食中注意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髒類、蛋黃和蔬菜等。因為人對動物性食品中鐵的吸收率較高,如動物肌肉、肝髒可達22%,魚類為11%;而蛋黃中可能有某種幹擾物質存在,吸收率僅為3%,所以應多為小兒準備肝泥、肉末等可以被孩子所接受,而鐵的吸收率又較高的輔助食品。

一歲孩子應吃多少食物?

小兒應該吃的食物量是由營養的需求決定的。這可參考我國營養學會推薦的不同年齡每天膳食中熱能與營養素的供給量標準。1歲幼兒每日需熱能為4602千焦(1100千卡),蛋白質35克,鈣600毫克,鐵10毫克,鋅10毫克,以及各種維生素。以上這些熱能與營養素可由下麵列出的食物中得到(全部以生食計算,在做成熟食時要考慮幼兒胃容量與消化能力);糧食類包括粗、細糧約100克,肉、蛋、魚類食物約80—100克,牛奶250克,蔬菜類約100克,每天1個水果,再吃適當的食用油及砂糖。蔬菜中有l/2或2/3是綠葉菜及橙黃色萊(如胡蘿卜、紅色南瓜等)。

據生理學家研究,l歲幼兒的胃容量約200—300毫升,個體之間略有差異。每天進餐次數可為4—5次。為了達到能讓幼兒將以上列舉的食物吃下去的目的,要注意食物的調配。如早餐除喝奶外要配上一些饅頭、麵包等幹食,容積不大,但可提高熱量。中午要吃肉、蛋、魚及蔬菜類,主食可做成軟米飯。而且為了保障胃及腸有一定的消化及吸收的時間,每次進餐間隔不少於3。5—4小時。因此不加節製的零食對幼兒是不利的。在烹調蔬菜時,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菜子油、芝麻油等。一方麵植物油能提供小兒需要的脂肪酸,提高熱能供給;另一方麵能使蔬菜味道香美,引起食欲。

兩歲孩子應吃多少食物?

2歲幼兒身體活動的本領增強,走路利落,會上樓梯及玩遊戲等,當然所需要的熱能與營養素要比1歲小兒有所增加。一個2歲幼兒每天應供給的營養為:熱能5000千焦(1200千卡),蛋白質40克,鈣、鐵、鋅基本與1歲幼兒略同,維生素類稍有增加。將上述營養供給量折合成具體食物,大約糧食量為100一150克,魚、肉、肝、蛋總量約100克,豆類製品約25克,每天吃250毫升的牛奶或豆漿,蔬菜數量與糧食量大致相同,也為100—150克,再加上適量的油及糖。有的幼兒活動量大或生長發育較快,或者是男童,食量要大些。

2歲幼兒的胃容量大約為400—500毫升。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要,要將上麵列舉的食物吃下去,至少要安排4頓,一般稱為二餐一點。根據熱能計算,三餐一點即早餐、午餐、午點、晚餐。各餐之間的熱量比例為25%:35%:10%:30%。其原則可按照“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適量”。食物的數量是否符合身體需要,一定要參考幼兒每月的體重增長情況。

為什麼有的孩子飯菜含在嘴裏不下咽?

這些孩子的發育大都沒有問題。吃飯吃得不好,“禍根”還是出在父母身上。現在的父母、祖輩都寶貝孩子,生怕孩子進食、咀嚼的時候會累著,因此無論什麼食物都要進行“再加工”再給孩子吃。況且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各種嬰幼兒食品更是“精雕細琢”,即使孩子已經到了可以用碗筷的年齡,父母也還是把食物統統裝進奶瓶裏麵讓孩子吃。結果,不少兩歲的孩子還在吃奶瓶,等到孩子長大了就不會用勺子、稍微吃些粗糧就不會“吞咽”。

孩子的吞咽能力和今後的語言學習能力很有關係,咀嚼功能強、咀嚼訓練充分的孩子學語言時口齒清晰。同時,牙齒的發育和生長也與咀嚼能力有關,咀嚼能力不好的孩子其頜骨發育不好,長出來的牙齒也會“高低不齊”。

幼兒要吃粗糧嗎?

新生兒從母乳中即能品嚐到母親進食的“食譜”,三、四個月時嬰兒除了乳類流質食物的同時,就該開始嚐試半固體的食物了,小時候嚐到的味道越是多樣化,其對食品味道的記憶庫存就越豐富,將來長大了,對不同“食譜”的接受能力和適應性也就越強。隨著寶寶月份的增長,有的家長逐步“大膽”的給孩子增添固體食物,而有的家長則始終停留在流質和半流質食品上。其結果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寶寶在5個月時聞著大人的飯菜就會流口水,說明他們已經不甘於自己僅是奶水的“食譜”了,他們強烈地要求吃多種多樣的食品,並且有著強烈的對固體食物那種“口感”的要求,因為他們需要磨牙了。如果吃不到,寶寶就會抓住所有碰到的東西送到嘴裏,其實他們的要求很簡單;我就是要嚐一嚐、啃一啃,讓我癢癢的牙床舒服點兒。而此時,寶寶的胃腸道也做好了迎接固體食物的準備。

此刻,每一位父母都應當抓住嬰兒這個階段的心理需求,及時添加粗“飼料”,切勿失此良機,因為粗“飼料”營養素的含量和密度與奶水大不相同,長時間單純為奶水,會造成孩子生長速度減慢,同時各種營養缺乏症陸續出現,延誤孩子的終生而追悔莫及。而及時添加粗“飼料”的兒童,正好為孩子身體的快速發育供給了充足的養料。

媽媽應及時、大膽地給寶寶添加固體食物。而且食物越是粗糙,對寶寶口腔、胃腸壁的力學刺激就越大,腸壁肌肉的推動力也就越大,這樣才能練出寶寶強有力的消化道推動力,練就孩子一副好腸胃。

幾個月的孩子,要吃粗的、硬的、多樣化的,一般來說及早給孩子添加固體食物有時會遇到一些情況,比如吃什麼樣就拉什麼,大便中帶著整塊的菜葉、整瓣的橘子,成塊成粒的,半幹不稀的,次數也是忽多忽少的,搞得全家心神不寧;這孩子是不是吃多了?是不是吃壞了?是不是消化不良了?於是立即改變方針。

其實大可不必,隻要孩子不哭不鬧,照吃照玩,大便的次數並不重要,食物未經消化就整個地拉出來了也算正常,隻是食物沒有起到添加營養的作用,它隻充當了鍛煉腸胃的訓練器械——運動是需要器械的,腸胃也不例外。慢慢地,寶寶就在“訓練中”適應了,對吃進去的食物也能夠完全地消化、吸收了,大便的性狀也就好轉了。

如果家長此時退縮了,寶寶也就失去了腸胃鍛煉的最好時機,腸道的推動力及適應能力便會出現發育停滯,隻要食物的冷熱、硬度、數量略有變化,寶寶的胃腸道都會難以適應,立即給全家人顏色看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時常見到有些孩子不容易撫養,吃多一些不行,吃涼一些也不行,食物稍微硬一點,孩子就惡心、嘔吐,不會吞咽。

眼下人們的家庭條件越來越好,孩子們吃的東西是越來越豐富,但一定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給孩子吃的粗一些的、硬一些、涼一些看來都不是壞事情。

小兒從4—6個月加輔食後,就可以考慮吃點粗糧了。所謂粗糧多指除精白米、富強粉或標準粉以外的穀類食物,如小米、玉米、高粱米等。吃些粗糧的優點有以下兩方麵:

(1)精白米和精白麵在糧食加工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營養成分損失掉了,最嚴重的當屬維生素Bl及無機鹽的損失。因為Bl主要存在於穀類的外層,當去掉麩皮和糠時,Bl也就隨之去掉了,所以長期吃精白米、白麵的人,易導致因維生素Bl缺乏患腳氣病(一種有周圍神經炎、心血管係統特殊症狀的營養缺乏病)。

(2)各種粗糧所含的營養素都各有所長,如小米含鐵及維生素B2高,全麥粉含鈣高,這樣能使孩子獲得多方麵的營養素。此外,粗糧所含纖維素比細糧多,對防止小兒產生便秘有良好作用。因此,營養學家的口號是:不要把粗糧從我們的飯桌上撤下去。但小兒吃粗糧時,要做成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可用小米粉做雞蛋軟餅,用玉米麵做粥等。

為什麼多吃蔬菜好?

從營養學的觀點來說,不喜歡吃蔬菜對情緒不利。蔬菜中的鉀有助於鎮靜神經,安定情緒;相反地,動物性食物,或食鹽、味精、小蘇打之中的鈉會使神經興奮。另外,體內過剩的鈉能否順利排泄出去,鉀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不喜歡吃蔬菜者,通常無法攝取足夠的鉀,因此,多餘的鈉無法全數排出,殘留在體內,變成焦慮、情緒不穩定的主因。

如果您的孩子經常動來動去、無法安靜地待在一個地方,那他(她)可能就是新加坡兒科專家們正在研究的“情緒不穩定兒童”。專家們發現,兒童的情緒不穩定大都是偏食所引起。不喜歡吃蔬菜的兒童會出現情緒不穩定及牙齒不好的問題,而不喜歡吃其它食物則沒有此種“危害”。

調查發現,愈不喜歡蔬菜的兒童,其咬合力愈弱。而且不喜歡吃蔬菜的孩子有蛀牙也比較多,蛀牙多則不能用力咀嚼。牙齒好壞關係到咀嚼功能,而咀嚼可以緩和緊張、焦慮。腎上腺激素的分泌也與穩定情緒有關,緊張或饑餓時,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分泌的激素就會增加,這種激素就是所謂鬥爭激素,作用是“拚命咬住獵物,不達目的絕不退縮”。但是咬合力差會減少體內的“鬥爭激素”的分泌,致使緊張、焦慮得不到緩解。

但要讓兒童喜歡吃蔬菜並不容易做到,家庭主婦一定要多動腦筋,變化蔬菜的烹煮方式,例如將胡蘿卜等根菜類做成簽或絲狀,或磨成醬,加入肉餡中,或添加於漢堡的碎肉中,製成水餃、漢堡或其它食物,不但小孩愛吃,大人也一樣受益。

蔬菜類品種很多,包括葉菜類、根莖類、瓜果類、鮮豆類和鮮蘑類等。

蔬菜類含水分多,含蛋白質和熱能少,但蔬菜是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主要來源,而且絕大部分蔬菜含有較多的纖維素,可以增加胃腸道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使糞便容易排出。因此,蔬菜是平衡膳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綠橙色蔬菜更獨具特色,在蔬菜中應有一定比例的綠橙色蔬菜,這是必不可少的。

菜的顏色越深、越綠,維生素的含量越高,如油菜,小白菜,生菜、菠菜、青椒等含胡蘿卜素、維生素B2較多。橙色蔬菜有胡蘿卜、西紅柿、黃色南瓜等,它們也含有較多胡蘿卜素。胡蘿卜素是綠橙色蔬菜中的一種植物色素,它在人體小腸粘膜或肝髒細胞中受胡蘿卜素雙氧化酶的作用轉變成維生素A,起到與維生素A相同的重要生理作用。食物中的維生素A一般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物和魚肝油,當邊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獲得動物性食物,如肝髒、蛋黃、奶類不太容易時,可以多考慮讓小兒攝入一定量物美價廉的綠橙色蔬菜、野菜等,以達到補充維生素A的作用。因為維生素A是溶解在脂肪中的,在烹製綠橙色蔬菜時一定要用些油才好。

孩子不吃菜怎麼辦?

在孩子小的時候早一點給孩子吃蔬菜可以避免日後厭食蔬菜。從嬰兒期開,就應該適時地給孩子添加一些蔬菜的輔助食物,剛開始可以給孩子喂一些用蔬菜擠出的汁或用蔬菜煮的水,如西紅柿汁、黃瓜汁、胡蘿卜汁、綠葉青菜水等,然後可以給孩子喂些蔬菜泥。到了孩子快1歲的時候就可以給他們吃碎菜了,可以把各種各樣的蔬菜剁碎後放入粥、麵條中喂孩子吃。

餃子、包子等餡食品大多以菜、肉、蛋等做餡,這些帶餡食品便於兒童咀嚼吞咽和消化吸收,且味道鮮美、營養也比較全麵。對於那些不愛吃蔬菜的孩子,不妨經常給他們吃些帶餡食品。

有的孩子不喜歡吃炒菜、燉菜等做熟的蔬菜,而喜歡吃一些生的蔬菜,如西紅柿、水蘿卜、黃瓜等,它們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做成涼拌菜吃。如果孩子不喜歡吃熟菜,可以讓他適當吃一些生熟菜。

一些有辣味、苦味的蔬菜,不必強求孩子去吃。一些味道有點怪的蔬菜,如茴香、胡蘿卜、韭菜等,有孩子不愛吃,可以盡量變些花樣,比如做帶餡食品時加入一些,使孩子慢慢適應。

菠菜豆腐一起吃好嗎?

人們吃食物主要是為了獲取食物中的營養素,以滿足身體的需要。當人類具備了一定的營養知識,就要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營養素,對吃菠菜、豆腐便要有一定的講究。

菠菜屬於綠葉類蔬菜,含有豐富的無機鹽,如鈣、磷、鐵、銅等,但也含有草酸。因為草酸與鈣能形成溶解性較低的的草酸鈣,所以鈣的吸收率取決於蔬菜中草酸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