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日常生活篇(2)(1 / 2)

1931年夏天,卡羅瑟斯用乙二醇和癸二酸縮合製取聚酯,在實驗中同事希爾在從反應器中取出熔融的聚酯時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這種熔融的聚合物能像棉花糖那樣抽出絲來,而且這種纖維狀的細絲即使冷卻後還能繼續拉伸,拉伸長度可以達到原來的幾倍。這種從未有過的現象使他們預感到:這種物質的特性可能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有可能用熔融的聚合物來紡製纖維。

為了合成出高熔點、高性能的聚合物,卡羅瑟斯和他的同事們將注意力轉到己二胺和己二酸進行縮聚反應的試驗上。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在1935年2月28日合成出聚酰胺高分子化合物——聚酰胺66。這種聚合物不溶於普通溶劑,具有263℃的高熔點,它的結構和性質很接近天然絲,拉製的纖維具有絲的外觀和光澤,其耐磨性和強度超過當時任何一種纖維。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合成纖維。

試驗成功後,卡羅瑟斯聚酚胺66這種合成纖維命名為尼龍(nylon),這個詞後來在英語中變成了聚酰胺類合成纖維的統用商品名稱。

鍾表

起源:中國 問世年代:1090年 發明人:蘇頌

中國古代偉大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火藥和指南針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很少有人知道,對人類發展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鍾表,也是由中國人最先研究出來的一項傑出之作。根據有關專資料的記載,以及相關專家數年的努力求證,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這一觀點,已被世界鍾表界認可。

那麼,發明世界上第一座鍾表的中國人究竟是誰呢?提起此人可是大大的有名,他就是北宋宰相蘇頌。

公元1090年,官居北宋宰相之位的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它每天運行的時間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的內部裝有擒縱器。對鍾表內行的人都知道,國際鍾表界把擒縱器視為鍾表的心髒。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是鍾表與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計時器明顯的區別與特征。

在瑞士,有一本世界鍾表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鍾表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另外,在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的一本書中,也同樣有一段話講道:“蘇頌把鍾表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西方天文鍾表的發明人)先行了六個世紀”。

因此說,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台是現代鍾表的鼻祖,是他開創了人類鍾表史,並影響了後來西方鍾表的進展。

鬧鍾

起源:美國 問世年代:1787年 發明人:列維·哈金斯

被鬧鍾鬧醒,可真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它打斷了人們的好夢,這會讓酣睡者惱怒不已,但它畢竟能幫助人們按時起床,去工作或上學。那麼是誰發明了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小東西呢?這個人便是美國鍾表匠列維·哈金斯。

那是在1787年,當時的列維·哈金斯年僅26歲,他是個喜歡在清晨四五點鍾起床工作的勤勞青年,但那時天色尚暗,沒有陽光催他早醒。於是,他便想到要製作一個鬧鍾,這對於一個鍾表匠來說,其實並不困難。列維·哈金斯隻不過在一隻座鍾裏加了一隻齒輪和一隻上發條的小鈴,當鍾的指針指向某個特定時間,就會使新加上的齒輪開始轉動並啟動小鈴發出響聲。就這樣世界上第一個簡單的鬧鍾便誕生了。

奇怪的是,財富和名聲似乎對列維·哈金斯並不重要,他從沒想到過要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也沒準備批量生產這種很實用的鬧鍾。但是,他卻活了很久,直到94歲才無疾而終。這再一次證明了“早睡、早起身體健康”的觀點,列維·哈金斯的發明至少為他帶來了健康長壽。

隱形眼鏡

起源:德國 問世年代:1646年 發明人:赫爾曼·韋爾克

隱形眼鏡的出現,為許多的近視患者帶來了福音,它即美觀又實用,因此受到了眾多人的喜愛和歡迎。如今的隱形眼鏡大多是使由新的高分子材料——甲基丙烯酸羥乙酯聚合後加工製成的,是一種直接貼附在角膜上的軟質隱形眼鏡。然而,世界上第一副隱行眼睛是什麼樣子、用什麼製作的你知道嗎?

世界上第一副隱形眼鏡出現於1646年,是由西德一位名叫赫爾曼·韋爾克的設計師研製成功的,提起這項發明還得從他的童年說起。

孩提時代的韋爾克由於嚴重近視而不得不戴上眼鏡。長大後,韋爾克覺得眼鏡給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困難和不便越來越多,這讓他常常很煩惱。因此,韋爾克決心要研製一種美觀、方便的眼鏡,以改變這種狀況。

提到赫爾曼·韋爾克,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既是電學家,又是機械設計師和機器製造者,他博學多識,心靈手巧。在研製眼睛開始時,他先是用一種有介電性質的有機玻璃材料進行試驗,結果令人失望,因為所試製出的這種透鏡不能直接與角膜接觸。失敗並沒有使韋爾克氣餒,他堅持繼續試製下去,終於在1646年研製出一種硬質微型接觸透鏡,並獲得了成功。不久,韋爾克又在硬質隱形眼鏡的基礎上,發明了軟質隱形眼鏡,實現了他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