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1000 年(宋真宗鹹平三年),士兵出身的謀士唐福,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枚火藥火箭:在竹筒中填滿火藥,底背麵紮一根細小的“定向棒”,點燃引火管上的火硝,竹筒中的火藥劇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由尾部向後噴射,推動火箭(竹筒)射向敵方。
作為古代兵器的火箭,它在宋、元、明代有過幾百年輝煌的曆史。據史書記載,當時出現過許多大量使用火箭的戰例。
現代火箭源於美國。1926 年3 月,美國克拉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哥達德在馬薩諸塞州成功地把一枚3 米長的火箭送入高空,這是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1957 年前蘇聯利用火箭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8 年,美國的阿波羅運載火箭,曾運載24 人進入空間。
火箭雖然結構簡單,但在製造工藝上仍需十分講究如何才能成為可靠的武器。比如,要保證火箭藥筒的質量,避免炸傷自己人;要解決安全貯存、運輸、防潮等問題。再如,火箭串聯,要保證第一級燃燒完畢時,能可靠地點燃第二級等等。這些看似古老的問題,今天在製造現代火箭時仍要慎重對待。
步槍
起源:歐洲 問世年代:15世紀初
步槍是步兵單人使用的基本武器,不同類型的步槍可以執行不同的戰術使命。但步槍的主要作用是以其火力、槍刺和槍托殺傷有生目標。因此,在近戰中,解決戰鬥的最後階段,步槍起著重要的作用。
步槍的發展過程基本上與手槍類似,都經過火繩槍、燧發槍、前裝槍、後裝槍、線膛槍等幾個階段,以後又由非自動改進發展成半自動和全自動槍等。
實際上,步槍之起源,最早的記載是中國南宋時期出現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銃,到明代又有了更大的發展。
15世紀初,歐洲開始出現了最原始的步槍,即火繩槍。到16世紀,由於點火裝置的改進發展,火繩槍又被燧發槍取代。從16世紀~18世紀的300年間,囿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步槍都是前裝槍,使用起來費時費事,極為麻煩。
1865年,德國人P·毛瑟發明了 “毛瑟槍 ”,這是最早的機柄式步槍,後來又進行了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毛瑟槍”的主要特點是有螺旋形膛線,采用金屬殼定裝式槍彈,使用無煙火藥,彈頭為被甲式,提高了彈頭強度,由射手操縱槍機機柄就可實現開鎖、退殼、 裝彈和閉鎖的過程。改進後的毛瑟槍安裝了可容8發子彈的彈頭倉,實現了一次裝彈、多次射擊。毛瑟槍還縮小了槍械的口徑,並提高了彈頭的初速、射擊精度、射程和殺傷威力。毛瑟槍完成了從古代火槍到現代步槍的發展演變過程,具備了現代步槍的基本結構。
如今,隨著步槍的不斷改進和發展,特別是它已經顯示了的優越性:結構簡單、質量小、使用和攜帶方便、適於大量生產、大量裝備,使得步槍即使在未來的高技術戰爭中,仍將成為軍隊中最普遍使用的近戰武器。
機槍
起源:中國 問世年代:康熙時期 發明人:戴梓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有一種武器,它幾乎使整整一代歐洲人命喪黃泉,至少有100萬人死於這種武器。這種武器就是機槍。那時,美國的馬克沁、勃朗寧機槍,英國的維克斯、路易士機槍,法國的哈其開斯機槍等,都曾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機槍,在中國也稱機關槍,它最早起源於中國,在鴉片戰爭時期,不忘“騎射乃滿洲根本”的八旗兵在八國聯軍新式的“連環機槍”前被打得屍積如山,中國軍隊在洋槍洋炮麵前顯得不堪一擊。其實,早在康熙時期,著名的兵器發明家、火器專家戴梓在連發火器的研製方麵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由他發明的“連火銃”在當時遠遠領先於西方國家的火器,並且一度被後人稱為清代“機關槍”。可是,這個了不起的發明卻沒有被康熙采納。而專家認為,當時的連發火器正是現代機關槍的前身。
同其它步兵武器一樣,機槍也是根據戰爭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先是重機槍,而後出現了輕機槍及輕重兩用機槍。
世界上第一挺機槍是一名比利時工程師於1851年設計的,此人曾是法國拿破侖軍隊中的一名上尉軍官。由於這挺槍是在蒙蒂尼工廠監製的,因而定名為“蒙蒂 尼”機槍。此種機槍當時還屬手動機槍,該槍發明之後不久,法軍又把它改為手動曲柄操縱、由25個擊發裝置進行擊發的第一挺機槍。該槍曾在1870、 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因故障太多,不久就從戰場上銷聲匿跡了。
真正用於大規模實戰的機槍,是美國的加特林機槍。加特林機槍於1861年被發明,於1865年作了相應的改進,於1866年裝備給美國陸軍。加特林機槍可稱是現代機槍的先驅。
如今,機槍已形成了包括輕機槍、重機槍、通用機槍、坦克機槍、坦克並列機槍、航空機槍和大口徑機槍等多品種的機槍係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