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國防軍事篇(4)(1 /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同型號的衝鋒槍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大量應用。大戰後期,出現了發射中間型槍彈的自動槍械。20世紀60年代以後,有些國家研製出了微型衝鋒槍。到現在衝鋒槍已經開始被突擊步槍取代,但是在警用領域它還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優勢。

火箭筒

起源:美國 問世年代:1942年 發明人:斯克納和厄爾

火箭筒,堪稱步兵的“鋼甲拳”,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便攜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近距離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和摧毀工事等目標。當今世界。國無論大小,兵無論眾寡 ,隻要有武裝力量,幾乎都能看到火箭筒的身影。

最早的火箭筒要追溯到1942年。這年春天,在美國阿伯丁試驗場上,反坦克槍榴彈的發射試驗即將開始,這時,兩個青年軍官帶著他們自己研製的另一種反坦克武器,悄悄來到試驗場的一側。當一輛配合槍榴彈試驗的坦克靶車返回時,這兩個青年軍官瞄準靶車射擊,隨著 “噝……轟”的聲響,第一發擊中目標,接著第二發也準確命中。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在場觀看榴彈試驗的將校們大為愕然,一齊把視線轉向這兩個年輕人。其中,負責美國地麵部隊武器發展工作的陸軍少將巴尼斯,接過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發,命中目標。參謀人員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彈打光為止。這種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現,使為發展坦克武器而焦慮的巴巴斯將軍喜出望外,當即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而那兩位青年軍官則更是欣喜若狂,他們沒料到,在經曆了長期冷遇後,他們的夢想竟會如此奇跡般地得以實現。

這種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這兩個青年軍官就是它的發明人,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他的助手中尉厄爾。

自1942年首次在戰場公開亮相以來,火箭筒因其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操作容易、造價低廉,而倍受青睞。發展勢頭長興不衰,現已成為各國步兵近距離同敵方裝甲部隊作戰的重要武器。

火箭筒有輕型、重型之分,有一次使用和多次使用兩類。隨著特種裝甲的出現。火箭筒的威力已感不足,但作為步兵班、排小分隊的通用武器,其作用仍不容取代。

雷達

起源:德國 問世年代:19世紀80年代後期 發明人:許爾斯梅爾

雷達,即利用無線電發現並測定目標位置、距離、運動速率和方向的電子係統,雷達發射的電磁波照射目標並接收其回波,由此來發現目標並測定位置、運動方向和速度及其它特性。最早由德國工程師許爾斯梅爾在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9世紀80年代後期證明了無線電波的基礎上,最先製作出來並用於導航。1922年,意大利工程師馬可尼進一步研究將無線電波反射現象用於探測目的。之後,由於雷達在戰事中的特殊意義,使得雷達技術在英、美、德等國家獲得飛快發展。

雷達是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進行探測的,雷達的組成部分有發射機、天線、接收機和顯示器等。由於無線電波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能反射回來,雷達就根據這個原理把無線電波發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高度等。最初雷達主要用於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海岸線上建起了雷達防禦網絡。這些早期的雷達使英國人能夠不斷地成功抗擊德軍破壞性的空中和海底襲擊。

雷達被人們稱為千裏眼。在現代戰爭中,由於雷達技術的進步,使交戰雙方在相距幾十公裏,甚至上百公裏,人還互相看不到,就已拉開了空戰序幕,這就是現代空戰利用雷達的一個特點──超視距空戰。

隨著雷達技術的不斷改進,如今雷達被廣泛用於民航管製、地形測量、氣象、航海等眾多領域。麵對日益擁擠的天空,擁有精密的雷達監測係統至關重要。使用雷達設備可不受天氣的影響,不分晝夜進行監測。民航管製員通過雷達直接獲取飛機的位置、高度、航行軌跡等信息,及時調節飛行方位和高度。在雷達的使用科學原理中,雷達與目標之間有相地運動,回波信號的頻率有多普勒頻移,根據多普勒效應的原理可以求得其相對速度。這也是交通警在公路上測量汽車速度的測速雷達工作的原理。

地雷

起源:中國 問世年代:明朝 發明人:戚繼光

地雷是一種埋入地表下或布設於地麵的爆炸性火器。雖然在現代高科技裝備雲集的龐大兵器家族中,它一點都不顯山露水,但從15世紀以來的曆代戰爭,包括近、現代的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四次中東戰爭,以至海灣戰爭,地雷可謂戰功卓著,作用非凡。作為一種極具威力、用途廣泛而又經濟的武器,地雷被人們稱為戰場上的“矮將軍”。

最早的地雷發源於我們中國。1130年,金軍攻打陝州的時候,宋軍使用埋設於地麵的“火藥炮”(即鐵殼地雷),給金軍以重大殺傷而大獲全勝。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紀),中國出現了采用機械發火裝置的真正的地雷。據1413年焦玉所著《火龍經》一書所載:“炸炮製以生鐵鑄,空腹,放藥杵實,入小竹筒,穿火線於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藥槽通接鋼輪,土掩,使賊不知,踏動發機,震起,鐵塊如飛,火焰衝天。”可以看出 “炸炮”不僅是最早的壓發地雷,還與今天的“連環雷”相似,“地雷”一詞也由此而出。1580年,中國明朝愛國名將戚繼光駐守薊州時,曾製造了一種“鋼輪發火” 地雷,當敵人踏動機索時,鋼輪轉動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就可以引爆地雷。鋼輪發火裝置提高了地雷發火時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獻中,還有多種地雷的詳細記載,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地雷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歐洲在15世紀的要塞防禦戰中才開始出現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