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泡茶(tea bag)”顧名思義,就是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細薄無味的濾紙做成小袋,內裝碎茶末,飲用時,去掉外封套,連袋衝泡的茶。
至於袋泡茶產生於何時何地,至今未仍未見文字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是美國的蘇裏萬發明的。1908年美國紐約的進口商蘇裏萬為了擴大銷售,用一種小絲袋裝茶葉作為樣品寄給買主。有一位買主收到樣品後,一疏忽,就連絲袋一起放在了杯子裏浸泡,結果卻完全出人意料,他的客戶認為用小絲袋裝茶葉使用起來非常方便,於是定貨紛至遝來。然而蘇裏萬並沒有明白客戶的意思,他隻是以為客戶對自己的茶葉十分滿意,再說客戶也沒有交代要用小絲袋裝茶葉。於是交貨後,客戶大失所望,因為茶葉依然是散裝的,並沒有那種方便的小絲袋,便引起了抱怨。
蘇裏萬畢竟是一個聰明的商人,他從這件事中得到了啟示,很快用一種薄紗布代替絲綢製成小袋,加工成一種新型小袋裝茶葉,沒想到很受消費者歡迎。這個小小的發明也給蘇裏萬帶來了十分可觀的利潤。世界上第一批袋泡茶也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年糕
起源:中國 問世年代:公元前514年 發明人:伍子胥
春節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年糕又叫“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年糕是從蘇州傳開的。它的由來與吳國大臣伍子胥有關,還流傳著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伍子胥,原是春秋時楚國人。他的父親伍奢得罪於楚平王,遭滅族之禍。伍子胥隻身投奔吳國。他幫闔閭奪得吳國王位,又發展了吳國的軍事力量,受到重用。後率軍隊攻破楚國,開棺鞭笞楚平王屍骨以泄仇恨,最終卻被吳王夫差疏遠。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為了抵抗越國的侵略,命伍子胥建造城池。城池建成後,吳王之子夫差繼位後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子胥臨死前對其心腹說:“我死後,如果吳國遭難,人們饑苦無著時,在城下掘土數尺,可救饑民。”
後來越國進攻吳國,城中軍民斷糧,饑民餓殍遍野。伍子胥的部下想起了伍子胥的話,就帶領軍民在象門城下挖地, 果然挖出許多可以充饑的“城磚”。原來“城磚”是糯米粉壓成的,這是伍子胥生前設下的“積糧防饑”之計, 吳國軍民就靠這些城磚渡過了難關。
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就是年糕),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做“年糕”了。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製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
粽子
起源:中國 問世年代:公元前278年
一提到端午節,人們自然會想到粽子。在我國,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已由來已久,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公元前278年,“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後來,善良的人們擔心粽子投入水中“為蛟龍所竊”,於是又改用楝葉包裹,以彩絲捆好。據說這兩樣東西都是蚊龍最害怕的。楝葉是中藥,用以包粽子具有預防疾病的功能。早期民間包粽子用黍米,故粽子又有“角黍”之稱。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稱“益智粽”。 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雜樣粽子。粽子的包餡有各種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且品種逐漸增多起來。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並作為禮品輸出到世界各國,如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人們還將果品入粽,稱為“蜜餞粽”。到了明、清兩代,包製粽子的葉子,開始由菰葉變為箬葉,再後來就出現了使用蘆葦葉包製粽子的製法,而粽子的輔料也出現了豆沙、豬肉、鬆子仁、棗子、胡桃等各種品種,一直沿襲到今天。
除漢族外,我國不同民族和地域都有不同的粽子製作方法。如瑤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臘肉條、綠豆,包“枕頭粽”,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佘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和世界上華人的傳播,端午節也開始在世界各國紅紅火火地盛行起來,粽子,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令食品,因而在世界各國受到歡迎和讚譽。
火鍋
起源:中國 問世年代:東漢
什麼叫? “火鍋”?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講,可以說是隻要底部有火,上有鍋子,就是火鍋了;也可以說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即火+鍋=火鍋。至於使用何種鍋?何種燃料?那就因時、因地而異了。
就拿現在的火鍋來說吧,可謂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風味獨特;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別具風味,堪稱寒冬裏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