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腐製品的國家。說起中國的豆腐,日本人總是懷著敬佩的心情竭力讚揚。如“中國是豆腐的‘師傅之國’”,“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
1963年,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到日本奈良參加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日本許多從事豆製品業的頭麵人物也參加了。據說,他們之所以參加紀念活動,是為了感謝鑒真東渡時把豆腐的製法帶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參加者手裏都提著裝滿各種豆製品的布袋,布袋上還寫著“唐傳豆腐幹,淮南堂製”字樣。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曾招集大批方士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嚐,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豆腐,五代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登泰山去拜佛和遊覽的人都要嚐嚐綿滑細膩的泰安豆腐。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廣西桂林腐竹、浙江紹興腐乳也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製品。
一般來說,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圓豆腐、水豆腐、凍豆腐、包子豆腐之分,都是豆腐的鮮貨製品(包括豆腐幹、豆腐皮、豆腐腦等);豆腐的發酵製品,有臭豆腐、乳腐、長毛豆腐等,這些都是我國人民傳統的副食品。
麵條
起源:中國 問世年代:新石器時代
人們常說:這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飯,這飯裏最好吃的就是這麵。歌唱大師卡魯索出國多年,最想念的則是一碗意大利麵條。可是,麵條是中國人還是意大利人發明的呢?學術界對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然而,考古學家在中國青海的偶然發現──4000年前的一碗麵條重見天日,為這個曆史懸案找到了答案。
科學家發現的這些古老麵條保存完好,長而細,呈黃色,盛在一個倒扣的密封的碗中。這個碗是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掘出來的,那碗麵條被埋在3米深的沉積物中。這一無可辨駁的證據表明,中國無可爭議地早於其他國家發明了這種麵食。
在我國漢代。麵食統稱為餅,因麵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早期的麵條有片狀的、條狀的。片狀的是將麵團托在手上,拉扯成麵片下鍋而成。到了魏、晉、南北朝,麵條的種類增多。著名的有《齊民要術》中收錄的“水引”、“A”,“水引”是將筷子般粗的麵條壓成“韭葉”形狀;“A”則是極薄的“滑美殊常”的麵片。隋、唐、五代時期,麵條的品種更多。有一種叫“冷淘”的過水涼麵,風味獨特,詩聖杜甫十分欣賞,稱其“經齒冷於雪”。還有一種麵條,製得有韌勁,有“濕麵條可以係鞋帶”的說法,被人稱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時期,“掛麵”出現了,如南宋臨安市上就有豬羊庵生麵以及多種素麵出售。及至明清,麵條的花色更為繁多。如清代戲劇家李漁就在《閑情偶寄》中收錄了“五香麵”、“八珍麵”。這兩種麵條分別將五種和八種動植物原料的細末摻進麵中製成,堪稱麵條中的上品。
時至今日,麵條的種類越來越多,已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薩其瑪
起源:中國 問世年代:清代
懷念一個人,是懷念他的“味道”。而懷念一座城市,也應該從味道開始。那麼說起滿族,人們自然會想到“薩其瑪”,它是滿族的一種風味糕點,漢語意為金絲糕。是北京傳統小吃中最負盛名,又最有特色的一種。紅或白的它裹滿了芝麻、瓜子,加上青紅絲的點綴,似乎永遠都帶著天真的笑容。讓你還沒吃就已一見傾心。
這一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曆史原因呢。“薩其瑪”一詞,始見於清乾隆三十六年大學士傅恒著的《禦製增訂清文鑒》一書,其中寫道:“薩其瑪,把白麵(指已和好的)經芝麻油炸後,於糖稀中摻和。”光緒二十六年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薩其瑪乃滿洲食品,以冰糖、奶油合白麵為之,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這裏是指薩其瑪的製作方法。製作薩其瑪的最後兩道工序是:把其切成方塊,隨後碼起來。“切”,滿語為“薩其非”;“碼”,滿語為“瑪拉木壁”。“薩其瑪”便是這兩個詞的縮寫。17世紀,清王朝建立,大批滿族百姓入關。滿漢人民開始雜居,風俗習慣與語言詞彙愈來愈多地交流、融合。薩其瑪作為一種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漸為漢族人民所接受。其實,薩其瑪的漢名叫“糖纏”,這可見於《清文補彙》一書。但此名始終沒有傳開,而薩其瑪卻成了滿漢兩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