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醫藥衛生篇(1)(1 / 3)

乙純麻醉藥

起源:美國 問世年代:1846年 發明人:莫爾頓

很多人都知道“乙純”可以作為麻醉藥,那麼,究竟是誰最先發現了它的這種神奇的作用呢?提起這件事來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呢。

有一次,美國化學家莫爾頓去拜訪自己的同行傑克遜,聽到了他講述的“奇遇”。那天黃昏傑克遜和他的朋友們玩紙牌,正當興頭上,天卻暗下來了,傑克遜一麵打牌,一麵給台燈添加酒精,匆忙中把一瓶乙醚,當作酒精加進了燈裏。燈點燃後,整個房間彌漫著一股異樣的清香。不一會兒,傑克遜和他的牌友們竟都昏昏入睡了。醒來時,已近半夜時分。這個有趣的故事激發了“有心人”莫爾頓的靈感,他匆匆地趕回實驗室,利用揮發性很強的乙醚,接連做了多次動物試驗,結果充分證實了乙醚的麻醉作用。

1846年10月16日,莫爾頓公開表演世界上第一次乙醚麻醉手術。手術開始時,神色鎮定的莫爾頓,心裏還是捏著一把汗,畢竟這次手術是對乙醚麻醉的重大考驗。如果麻醉不成功必定會引起病人難以忍受的疼痛。但是,在乙醚麻醉下,病人呼吸沉穩,安靜入睡,手術也十分順利地完成了。當病人蘇醒過來時,用手摸著手術切口層層包著的紗布,竟然懷疑自己是否在做夢。

“手術可以不痛,這再也不是在做夢了!”醫生向觀眾大聲宣告了這一成果。世界上第一次用乙純作為麻醉藥的無痛手術就這樣獲得了成功。

青黴素

起源:英國 問世年代:1928年 發明人:亞曆山大·弗萊明

提起英國細菌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的名字,也許有些人會感到陌生,但是如果說到他對世界醫學史的貢獻,隻需要三個字你就一定會對他肅然起敬的,那就是“青黴素”。

亞曆山大·弗萊明生於蘇格蘭。1908年畢業於英國聖瑪麗學院獲得醫學學士和理學學士學位。

1928年夏季的一天,弗萊明正準備用顯微鏡觀察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時,目光落到了一支被汙染的培養皿上,一種綠色黴菌已開始繁殖,而綠色黴菌的周圍,原來生長的葡萄球菌全部消失了。他把這一奇怪現象記錄下來,並小心的將這種黴菌培養起來。他推斷,這種黴菌一定產生了某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物質。於是,他又和助手們進行了更廣泛的試驗和實驗性研究,並獲得了令人振奮的結果。

弗萊明把這一重大發明寫成一篇論文發表在1929年的英國皇家《實驗病理季刊》上,並把這種由青黴菌產生的物質命名為青黴素。

第一個采用此藥的病人是個警察,他的頭部,臉部,肺部受到嚴重的細菌感染,接受治療僅僅5天,病情大為好轉,康複之快令人驚異。同時青黴素適用成功,也成為了醫學史上的一項奇跡。

滴滴涕

起源:瑞士 問世年代:1939年 發明人:米勒

在自然界總數達300萬種的昆蟲中,最多隻有300種是對人類有害的,如蚊、蠅、馬蜂、蟑螂等等。但這些有害昆蟲的肆虐,卻給農業和人類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能不能找到一種隻殺死昆蟲而不傷害其它生物的殺蟲劑呢?

瑞士化學家米勒1935年開始了這樣一種探索。他研究了許多有機物,對於那些似乎有希望的化合物,他先研究其化學結構,然後再試驗結構略有不同的其它化合物,看看效果是不是更好。這項工作持續了4年,到1939年9月時,米勒終於製成了一種叫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名字太長,通常隻取英文字頭,把它稱為DDT(滴滴涕)。

米勒發現DDT(滴滴涕)正是他一直尋找的那種東西。當他用這種化合物在蒼蠅身上進行實驗時,其殺蟲效力使他大吃一驚。更使他驚喜的是,當他把乳劑DDT噴酒在門窗上時,發現這種乳劑幹燥後,仍能在長達幾天的時間裏保持殺蟲效力。

這種殺蟲劑易於製造,價格低廉,也沒有什麼難聞的氣味。更重要的是,它對絕大多數生物幾乎是無害的,但對昆蟲則意味著死亡。於是,米勒工作的蓋吉公司在法國申請了專利,世界上第一瓶滴滴涕就此誕生。

人體血壓計

起源:意大利 問世年代:1896年 發明人:裏瓦羅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