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棵被拔起的小草正躺在院子裏。它回答農夫說:“你說我們可惡,也許你從來就沒有想到過,我們也是很有用的。現在,請你聽我說一句吧。我們把根伸進土中,等於是在耕耘泥土,當你把我們拔掉時,泥土就已經是耕過的了。此外,下雨時,我們防止泥土被雨水衝掉;在於涸的時候,我們能阻止強風吹起沙塵;我們是替你守衛院子的衛兵,如果沒有我們,你根本就不可能享受種花、賞花的樂趣,因為雨水會衝走泥土,狂風會吹散泥土……所以希望你在看到花兒盛開之餘,能夠想起一些我們的好處。”農夫聽了這些話,不禁肅然起敬,站得直直地,從那天以後,他就再也不會瞧不起任何東西了。
這種觀念同中國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古訓有些類似。它強調每一件東西都有用處,每一個人也是這樣。事物的好壞在互相轉換、變化,好東西並不絕對地好,它也必定會有一些缺陷;壞東西也並不絕對地壞,它也有自身的特殊用途,凡事就在於人的發掘了。
人也是這樣,每一個人都有堅強的一麵,同時也有脆弱的一麵。可是,在人們視之為脆弱的一麵當中,也往往包含著許多有用的因素。逆境和順境、失敗和勝利也都如此。每—個人都能有作為,關鍵在於自身的努力與否。
猶太民族是一個很奇特的民族,他們紀念勝利的日子,同時也紀念敗北屈辱的日子。曾經有人嘲笑猶太人,說他們是“敗北的天才”,但是,幾乎所有的猶太人都相信一點:隻要記住失敗的那一天,就會產生出強大的力量。
在猶太社會的紀念日中,最隆重的節日應該算是“逾越節”了。這—天,是猶太人紀念他們重返以色列的日子。
在返回以色列之前,猶太人曾在埃及為奴,過著很悲慘的日子。猶太人在摩西的率領之下,越過沙漠,千裏迢迢地回到以色列,這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可是時至今日,猶太人仍然在紀念那段苦難的日子。每年到這一天,分散在各地的猶太人都召開盛大的集會,來慶祝這個“獲得解放”的日子。
在逾越節的晚餐上,猶太人要吃一種很粗的麵包,這種麵包是當時猶太人在埃及做奴隸時所吃的,它代表屈辱;還有一種很苦的葉子,這種葉子很難吃,一般誰也不會把它擺在慶祝宴會的餐桌上,猶太人吃它是為了回味當時敗北的苦味。
猶太人認為,遇到的苦難愈艱深,敗北的次數愈多,就會愈堅強。
人生有成功,也有失敗,這是必然的,猶太人普遍地對失敗持一種容忍的、接受的態度。猶太人認為,如果一個人沉湎於成功的甜美之時,而忘掉了失敗的苦澀,那麼終有一天他會嚐到失敗的苦果。因為成功會使人鬆懈,使人自滿;而失敗卻使人緊張,使人警戒,是一個很好的老師。人們可以從它那裏學到一些本事,沒有把它舍棄的道理。並且,人應該是透過自己的經驗來學習的。
猶太人甚至還認為,失敗比成功還要珍貴。自古至今,不可能有一個人從來沒有失敗過,失敗是使人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因此,失敗不可怕,—個人若能振作起來,能從失敗中學習成功的經驗,那麼他就會像雜草—樣有用處,有作為。
猶太人能夠在接踵而來的磨難中前進,就是因為他們堅信雜草也有用處。為此,他們善於在困難和失敗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價值。
這就是猶太人不尋常的生存智慧。
心靈語思
猶太人是非常熱愛生活的,生活的每個角落都存在著閃光的真理。即使隻是一棵雜草,它也會藐視一切困難與挫折,勇敢地麵對激流前進。
11.什麼時候都不要忘了理想
理想的山峰是人們心靈的聖殿。如果你因為山路崎嶇而毀滅自己的理想的山峰,那就同毀滅自己無異!
這是一位登山家的墓誌銘:
“跟許多勇士一樣,他是人們掌聲中的成功者,歎息聲中的失敗者。”
他曾經多次征服世界的高峰,回國時受到英雄式的迎接,他登山的經過被印成專集,照片又成為報刊的頭版。
在他征服世界第二高峰的次年,又去攀登聖母峰,但不幸喪生於雪崩。噩耗傳來,許多人歎他太不知足,以致失去過去的榮譽,更斷送了自己的生命。
當他的屍體被人從雪裏尋到的時候,他已經被人們所淡忘,除了少數的幾名親友,他的名字已經沒有人記得。他們把登山家葬在了這個地方。
登山者攀登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一種信仰向著理想邁進的路途是一種追求!
一個人所受到的壓力和他的能力是成正比的,一個人所承受的壓力越大,他所釋放出的能量也就越大。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裏,捉到一隻幼鷹。
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裏。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散步、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
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
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崖頂上,一把把它扔了出去。
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拚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居然飛了起來!這時,它終於認識到生命的力量,成為一隻真正的鷹。
心靈語思
一位心理學家說:“一個人所發揮的能力,隻占他全部能力的4%。”據說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天才,其潛能的發揮也還不到10%。正是因為有了追求,生命才會亮麗起來。
12.人生的精彩隻要一項就夠了
人們常說“招鮮,吃遍天”。這話想必永遠不會過時。無論你是上九流之人還是下九流之輩,隻要你對自己從事的行業有所專長,精通脊髓,那麼你肯定就是此行業的一代宗師了。《莊子》一書中,有兩個技藝超群的人。一個是廚房夥計,一個是匠人,廚房夥計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國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二人的共同之處,就是技藝超群,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先看庖丁,他為梁惠王宰殺一頭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幾下,一個龐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時,手觸、肩依、腳踏、進刀,就像是和著音樂的節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經幾千頭,而那刀仍像剛在磨石上磨過一樣鋒利。此時你看他提刀而立,悠然自得,又仔細地把刀擦淨,收好。那神氣,酗口同優雅的西班牙鬥牛士。
再看匠石,也許是木匠,也許是石匠,也許木石活兒都做。他的技藝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讓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蟬翼,匠人揮斧生風,削灰而不傷郢人的鼻子。
古人講,凡是掌握了一門技藝,無論是做什麼的,都可以成名。隻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自立。的確是如此。過去老人總對年輕人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薄技在身。”這是最平凡、最實在的真理。一個殘疾青年,學會電腦打字,便辦起了小小打字社,交活兒及時,打的質量又高,連一些著名作家也慕名而來,讓他打文稿。幾個下崗大嫂,都是做飯行家,一核計,總不能老靠一點兒救濟金度日,於是辦起了“嫂子餃子館”。賣的餃子薄皮大餡,服務熱情,很快就興隆起來。和他們相比,無技之人的確是最苦。別說揚名,自立都很困難。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沒有真本領,很難在世上立足。
有些人瞧不起技藝,總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當總經理,從政做官,做科學家,理論家,等等。但一是要真有那份才能,還要有機遇;二是就是做大事,也常常離不開靠技藝做小事打基礎。這個基礎,包括鍛煉你的實踐能力,包括鍛煉你的意誌,包括對基層實際的體察。有時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事。
不要小瞧這些技藝:理發,給死者整容,修表,烹飪,園藝,茶道……隻要技藝精深,在當今世界,同樣大有可為,同樣事業輝煌。聶衛平是圍棋大師,楊小燕是橋牌皇後,侯寶林是相聲泰鬥,梅蘭芳是京劇巨擘,喬丹是籃球巨星,皮爾·卡丹是時裝大腕……
許多原被人視為“雕蟲小技”的技藝,今天卻有了巨大的商業和社會價值,有的甚至變成一種產業。這種情況應當為有為青年注意,在其中尋找成功的機遇。
心靈語思
人生在世,能有一技在身,就起碼有了安身吃飯的本錢,如果技藝精湛,就會更有作為。能多掌握幾乎更好。雖說多技者多勞,但多勞多得,也不是什麼壞事。老話講:藝多不壓身。吹拉彈唱都會,就會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