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虛榮。虛榮人人都有,隻是或多或少而已。稍有一些不要緊,可讓人自強自信,還有些積極作用。可是虛榮太重就麻煩了,像烏鴉那樣,自己的最弱項就是聲音了,可是別人一誇獎,它居然聽不出諷刺,還信以為真。
心靈語思
看來人人都願意被人奉承,正直的人也往往會被一頂高帽擊中。而虛榮是河塘裏的一葉浮萍,你一旦擁抱它,便會墮入水中。它是一種致幻劑,會模糊一個人真實的自我。
19.井裏的青蛙
自我和擴張型的人,是對“現實我”的認識和評價過度超估,偶有一得一見,便以為自己十分了不起,忘掉了現實中的“我”,開始進行種種“美妙”的設計。
自大心理是怎樣形成的呢?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自我意識”是指人對於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
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製等內容。它是人在社會實踐交往中,特別是由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認識自身和環境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有些人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對認識和評價自我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緊迫感,自我認識和評價的水平大為提高,但自我認識和評價的客觀性與正確性還尚不夠,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由於青年的獨立意識、自尊心的發展,常常會導致一種不必要的自負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現出來了。他們特別喜歡尋找和評價那些自己有而他人沒有的長處,同時,他們的自尊心、榮譽感也很強,總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別人看來是肯定的、令人喜愛和有希望的。
與讀書年代的成績好、踏入社會初期的順利有關,由於這些人的父母對他們的要求百依百順,他們從小就成為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為中心,因而養成了一種不懂得遷就別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對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評價和估計,將自己從“自以為是”的陷阱中拉出來,並且重新學習與人相處。否則,在當前這種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中是難以立足的。
那麼,怎樣糾正自大心理呢?
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為自大的人通常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去迎合別人的需求。
長期堅持對他人的了解之後,自大者就會由自我世界中走出來,隨之他的“自以為是”也會慢慢地消逝。
心理學家認為,達到或超過優異標準的願望,是個人認真去完成自己所認為重要或者有價值的工作,並欲達到某種理想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正是成就動機推動人們在各種行業裏奮發圖強。人要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定出符合自己實際能力的奮鬥目標。
有一天,海上刮起大風,海浪掀起有一丈多高。住在海邊的青蛙被大風刮到離海老遠的一口枯井裏。
井底下住著一隻青蛙,它聽到“牯呱!”一聲就問道:“你是誰?從明6裏來的?”
大海裏的青蛙說:
“我也是青蛙,我家住在大海裏,是大風把我刮到你這裏來了。”
井裏的青蛙說:
“你想回去嗎?”
大海裏的青蛙說:
“我想回去,就是路遠,我又迷失了方向,現在隻得請你遷就遷就,讓我和你在這井底下住些日子吧!”
井裏的青蛙一聽,覺得自己是天下的英雄,應該可憐可憐它。於是答應說:“行。”說完了就把井底分一份給大海裏的青蛙:
“我把天大的地方讓給你一塊,你就在這兒住下吧!”
大海裏的青蛙謝過井底的青蛙之後,它倆就嘮起嗑來:
“你住的大海,有多大呢?”
“很大很大!”
“能有我現在呆的這塊地方大嗎?”
“比這要大得多呢!”
“什麼?難道還能比這井大嗎?”
“是的,比這井底要大得多,大海是廣闊的,是無邊無際的。你要是能跟我到大海裏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井底的青蛙從來也沒出過井,不知天多大海多大,一聽大海裏的青蛙說住的地方要比這口井大,就惱怒了:
“你說大海比這井大,我不相信,這準是你在向我誇口。我明白了,你這是小看我,瞧不起我這個地方。那好吧,對不起,請你回到大海裏去吧!”
井底的青蛙終於趕走了大海裏的青蛙。
井底之蛙就這樣把井當做天,把自己當做天下惟一的英雄,在這口枯井裏生活一輩子。誰都不是生活中的太陽,誰都應看看廣闊的世界。
心靈語思
瀚海不言大,崇山不言高,自高自大的恰是精神侏儒。跨進自大的滑道,最終隻能跌進無所作為的泥潭。虛心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誠然,誰都不可能成為無所不能、萬事皆通的全才,然而,如果虛心向別人學習,善於把別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長處,那麼他必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進步。
20.國王的金床
遇事量力而行,不要做無謂的犧牲,過於沉醉其中而無法自拔時,也往往是迷失人生、丟失自我的時候。
古希臘有一則關於金床的故事,說一位精通數學的國王,按照全體市民的身高平均數,非常精確地計算和設計了一張金床。實際上,平均值是根據小孩、年輕人、老人、侏儒、巨人等身高而得出的,整個城市沒有一個真正合乎平均值的人。每當賓客來臨,國王都用這張床招待他們,而且有一個特殊的規定:客人必須適合這張床,床是無價之寶,不能有任何改動。於是,客人太矮就要被拉成與床一樣長,客人太高就要鋸掉一些適應床。那國王也許是帶著世界上最好的意圖做每一件事的,但是苛刻的標準使他適得其反。
在一間很破的屋子裏,有一個窮人,他窮得連床也沒有,隻好躺在一張長凳上。
窮人自言自語地說:“我真想發財呀,如果我發了財,決不做吝嗇鬼……”
這時候,窮人的身旁出現了一個魔鬼:“好吧,我就讓你發財吧,我會給你一個有魔力的錢袋。這錢袋裏永遠有一塊金幣,是拿不完的。但是,在你覺得夠了時就要把錢袋扔掉,才可以開始花錢。”
說完魔鬼就不見了,在他的身邊,真的有一個錢袋,裏麵裝著一塊金幣。窮人把那塊金幣拿出來,裏麵又有了一塊,於是窮人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拿了整整一個晚上,金幣已有一大堆了。第二天,他很餓,想去買麵包。但是,在他花錢以前,必須扔掉那個錢袋。
他又開始從錢袋裏往外拿錢,並且不吃不喝地拿。終於,他生病了,不久,他倒下了,死在他的長凳上。
t臨死前他說了句:“我怎麼沒拿錢看病呢?”
站在金錢這個巨大的誘惑麵前,人類的靈魂將接受巨大的挑戰。怎麼做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照單全收還是轉身折回,隻留下冷冷的似乎高尚的背影?
每個人在世上都麵臨一個問題——生活。而生活是否圓滿,人生能否成功,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態度、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是自我選擇和造就的結果。
生命是廣闊無限的,用某一個定義界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學的。因此說,用某一個標準苛求人生,或者克隆人生,隻會作繭自縛。
心靈語思
人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人生短暫而會衰老,要盡量毋負人生。迷失了自己,自然也就迷失了一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