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生活在此處1(2 / 3)

有一個外企女職員,原來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的時候,是一個十分自信、從容的女孩。她學習成績在班級裏是出類拔萃的,相貌也是一流的,追她的男孩子也特別多。畢業以後,她成了外企職員。在那兒幹了一個月之後,旁人驚訝地發現,原先十分活潑可愛、說話很多的她,竟然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不但說話變得羞羞答答了,連行為也變得畏頭縮尾。而且說起一些事情來的時候,總是顯得特別不自信,和大學時候的自信形成明顯對比。每天上班前,她要為了穿衣打扮花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為此不惜早起,少睡兩個小時。她之所以這麼做,是怕自己打扮不好,長相不好,而遭同事或上司恥笑。在工作中,她更是戰戰兢兢,十分小心翼翼,以至到了謹刁咱微的地步。

是什麼使她有如此突然的變化?

為什麼原來活潑自信的她,到了韓國人的公司就變得自卑了呢?

是韓國人的大男子主義文化熏染了她?那也不至於熏染得這麼厲害呀!是她工作幹得不好屢遭批評?據說她的業績還是一流的。

其實,原因十分簡單,一切都是她自己的原因。她這種自卑感的產生,在心理學上,屬於後天的認識性自卑,也就是說,主要原因在於她的認識——她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她對自己的工作的認識,她對同事與上司的認識,更主要的是對自己的認識。

到了韓國人的公司之後,由於發現韓國人的服飾舉止都顯得如此高貴,如此嚴正,她一下子就感覺到自己像個小家碧玉,上不了台麵。她對自己的服裝產生了深深的憎厭。所以,第二天她就跑到高檔商場去了。可是,當時工資還沒有發,她買不起那些名牌服裝,於是,隻好灰溜溜地回來了。

前一個月,可以說,她是低著頭度過的。她不敢抬頭看別人穿的正宗的名牌西服、名牌裙子,因為一看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窮酸。那些韓國女人或早進了外企的中國女人,她們的服飾都是一流的品牌,走在路上裙帶當風,而自己呢,竟然還是一副學生樣!

想想這個,她幾乎要哭出來。她恨自己的貧窮。

而服飾還是小事。她和同事們的另一個不同在於,她們平時用的香水,都是法國貨。在她們所及之處,處處清香飄逸,而自己用的,隻是國產的劣質香水。

女人與女人之間,聊起來無非是生活上的瑣碎小事。而所謂生活上的瑣碎小事,主要的當然是衣服啦、化妝品啦、首飾啦什麼的。而這些,她幾乎是什麼都沒有。這樣,她在同事們中間就顯得十分孤立,也十分羞慚。在那種時候,她都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

心靈語思

人最難戰勝的是自己。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障礙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自身。自身能做的事不做或做不好,是自製力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經常鍛煉自己,麵臨壓力不管大小,都要有自控能力。

5.現在要做的

“等我有錢了,一定要讓我爸我媽過好日子,讓他們去旅遊,讓他們……”,許多孝順父母的年輕人這樣說,說的時候充滿了期待和自豪。

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父母為了把我們養大成人,供我們上學深造等等,含辛茹苦,嘔心瀝血,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千方百計地保證我們的用度開支。年幼的我們曾多少次在心底暗暗發誓:等我們長大,等我們學有所成,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一定要好好報答他們。

鬥轉星移,當年的苦孩子已然大學畢業步入工作崗位了,他要結婚,要買房,要買車,要買電器,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子,要給孩子攢學費……生活陷入新的一輪循環中。而且好像雖然自己已經努力了,可還是同人家有不小的距離。

在這樣那樣的忙碌中,他忽視了遠在老家或退休住在城市另一個角落的雙親,他沒注意到他們的白發皺紋,沒注意到他們日益彎下的身軀,沒注意到他們還有什麼要求和想法。也許,他還在想:等我再有些錢,有些閑錢,就請他們上大飯店好好吃一頓,讓他們出去旅遊,給他們買個大電視……

在你去攢這些“閑錢”的過程中,忽然有一天,你發現這些“詡錢”已無法再花費出去了,你的父母已經不需要了。他們或者已不能再去吃海鮮,也許已不能再去旅遊,也許已不能再坐起來看電視,……也許他們已走了,永遠地離你而去。

有一種痛,永遠無法彌補;有一種傷口,永遠無法愈合。

季羨林老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賦得永久的悔》,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內心的深處,仍深深地感受著那永難彌補的苦痛: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其實,也許為人父母者根本就沒期望從子女這裏收獲多少回報,他們隻是憑本分、良心為我們做了一切,隻是希望子女有出息,活得比自己強而已。

但為人子女者,如何去獲取良心上的安寧呢?也許我們終生都難以賺取足夠讓我們快意的金錢,但這並不是回報父母的惟一方式。也許我們可以常回家看看;也許我們可以量力而行,花少許的錢讓他們做一次短途旅遊;也許

心靈語思

在人有限的生命裏,有些事不能等待以後,對於父母更是如此,“於欲養而親不待”,為了減少你心裏的遺憾,從現在開始做吧!

6.保持愛的純真

世界上永遠不會沒有愛情。

真正的愛情是一條浪漫的河流,愛情的男女雙方隻能順流而下,違背愛情,就會給雙方造成很大的痛苦。

愛情的智慧就是順應感情的發展,而不是斤斤計較什麼名利、地位和金錢、權力,考慮門當戶對,考慮家庭背景,而不考慮你愛的這個人,那不是智慧,那隻是一種小市民意識,或者是一種傳統的偏見。

梅和成是中專同學,那時班裏的同學都在混日子,可梅宿舍裏的同學卻是清一色的愛學習者。第一年梅就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度過了。到了第二年的時候,梅突然發現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了,猛一抬頭,才發現,原來她們都投入了男朋友的懷抱裏了。

就在梅準備平靜地迎接中專的最後一年時,丘比特的愛箭偏偏射中了梅,使梅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就匆匆地被一個男孩關心、嗬護著,他就是成。當梅清醒過來,決定自己不要做“凡夫俗子”時,便總是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疏遠他,可他總視而不見。梅病了他請假出去給買藥;梅心煩的時候,他陪著聊天,逗梅開心……梅精心設置的防線終於崩潰了,最終還是投入了他的懷抱,認真的接受他的愛,他的關心與嗬護。

成是個正直幽默的男孩子,他的正直幽默總能讓梅心悅誠服,他的付出也總讓梅有種無以為報的感激。從此,教室中留下了他們共同學習的身影,校園的林蔭道上灑滿了梅相依相偎的足跡,這樣的日子雖然很美但不長,誰心裏都明白,梅馬上就該麵對畢業的殘酷現實了。

離別的日子絲毫沒有因為他們的痛苦而晚來一天。就這樣他們分別了,帶著彼此無盡的牽掛,帶著彼此無聲的思念,帶著彼此不舍的淚滴,分別了。

接下來便是初涉社會的艱辛,麵對社會的險惡,世態的炎涼,人際的複雜,梅突然覺得自己真的不知所措了。

後來梅輾轉地換了工作,新的工作一切都得從零開始,這又使梅的日子充實了許多。有一天,明突然來找梅,給梅送來一封信,看著他一臉茫然,梅實在是想不出誰會給她來信,怎麼會寄到原來的單位?梅一臉的疑惑,接過信,梅一眼就看到右下角的署名,是成的信,梅又驚又喜,手顫顫地拆開信。信很短,字裏行間都充滿了無奈,他讓梅放棄他,理由是他家裏很窮,不希望梅跟他受苦。看完信,梅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趴在桌上放聲哭了起來,完全忘了明的存在和周圍同事驚訝的目光,直到明手無足措地過來哄梅,說“別哭了,這麼大,還像小孩子,看其他同事笑話你。”梅這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不隻有梅和成兩個人存在。

接下來便是梅一段痛苦的無法自拔的日子,梅整個人就像傻了似的,每天飯隻吃幾口,水一天也不喝一口,隻要一停下工作就是坐著發呆。

梅決定聽一次命運的安排,決定同另一個和他處得的很不錯的男同學聯係一下,如果成現在已有了女朋友,就不再打擾他,就讓他成為記憶深處一段美好的回憶吧。

也許真的是命運的安排,那位同學告訴梅,成根本就沒有女朋友,因為他說他忘不了梅,他依然深深地愛著梅。聽到這些,梅不顧一切地踏上了南下的火車,當梅神奇般地出現在成麵前的時候,他整個人愣了,在瘋也似的擁住梅的同時,彼此早已淚流滿麵,但梅的心卻在笑,因為梅知道這次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