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家真的不富裕,他也隻有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沒有太高的收入,但梅已經滿足了,因為他們相信“隻要真心相愛就可以戰勝一切。”
愛一個人是合理的,其基礎是尊重他人,而不是盲目的熱情。這並不是說熱情不重要。但是,如果我們的愛情既包括好感,又有熱情,那它比單純受熱情驅使的愛情要強大得多。
在這裏,一切物質的、功利的愛情都相形見絀,梅和成的愛情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於他們是真心相愛,是純潔的,不受物質利益、功利色彩影響,如果愛情中摻加了那些不純潔的內容,那就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稍有一點外部的影響就會土崩瓦解,各自東西。
心靈語思
唯有牽引前行的愛之旅程才會更充實、更溫馨、更浪漫。但牽引的動力不能隻是金錢、容貌、權力,更多的還是真情。
7.你的錯
知道嗎?他今天之所以會這個樣子,都是你嬌慣的結果。
常聽女人這樣抱怨:“我家的那位太懶了,什麼都不做,結婚這麼長時間,廚房裏的油鹽醬醋放哪兒都不知道。”或者是:“我家那位太自私!我生病了,他都不知道給我買點藥,晚上還和朋友出去玩到半夜才回來。找他,我算倒了八輩子的黴。”這些牢騷滿腹的女人不知道,男人不好,並不都是他們的錯,許多時候是女人把他們寵壞了。
一旦女人結了婚,把一顆心交給一個男人,她極容易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全部柔情奉獻出來,沉醉在愛情嗬護中不能自拔。女人的幸福把她自己淹沒了,她的愛也把男人淹沒了。在這種包含著母愛成份的柔情的包圍下,男人真的就退化成了—個不懂事的孩子,乖戾粗暴,不講道理,這是女人們始料不及的。
愛需要技巧。可許多女人並不懂得這個道理,在她們那裏,任憑感情的野馬驅使,理智降到了最低點。女人如果愛上某個人,便會不顧全家的強烈反對,寧願拋棄一切跟所愛的人遠走天涯;女人如果恨起某個人,寧願一輩子不和他見麵,不和他說話,甚至會做出過激舉動,全然不計後果。女人從來不懂得愛也需要克製的道理。
愛是一種能力。你在付出真愛的同時,還得有意識地培養他愛你的能力。在你疲憊的時候,讓他給你沏杯茶;在你生病的時候,讓他陪你去醫院;在日常家庭瑣事中逐漸培養起他關心你、體貼你的習慣和意識。反之,如果你總是什麼都不讓他做,他就會把你的付出看成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認為家裏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稍微有什麼令他不滿意,他就會大發脾氣。這時你再跑回娘家哭訴、到婆家告狀,又有什麼用?一個人一旦被慣出毛病,要改就太難了。
愛可以排斥理性,但生活卻一定要有理性。女人啊,千萬不要一邊抱怨丈夫,一邊又嬌慣丈夫。把握住愛的尺寸,做一個能駕馭自己感情烈馬的好騎手,在溫馨的感情世界裏盡享做女人的快樂甜蜜吧。
同樣道理,有的男人百般嗬護自己的嬌妻,也會慣出—身毛病,而讓自己大嚐苦果。
心靈語思
有人說,婚姻是雙方秉性、情趣的融合,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修改和塑造,但聽了以上的報怨,你是否有所覺悟呢?偶爾雕刻一下對方,生活也許就會換個樣子。
8.對孩子說“不”
家長有時是很不負責任的,他們沒有勇氣對孩子說“不”,是因為他們手頭還有沒有完成的工作。他們為了避開孩子們的搗亂,就滿足了孩子們無理的要求。可是當我們以後發現孩子們一係列的壞習慣之後,並沒有意識到正是我們自己的放縱行為提供了他們壞習慣滋生的土壤。
“我要吃泡泡糖。”三歲的胖胖嚷嚷著。這個時候媽媽正在忙著洗衣服,說:“上次不是告訴你了,你不能吃,你總是把泡泡糖咽到肚子裏,或者是隨便亂扔。”胖胖走過來,大叫“我要吃”,並使勁拽著媽媽的衣袖。然後她使勁地在地上跺腳,並把媽媽的衣服都扔到地上。“好了,好了,給你。”忙碌的母親無可奈何地給胖胖遞過去一塊泡泡糖。
四歲的泡泡和媽媽一起去玩具店。“你喜歡什麼?”媽媽問他。“我要那個。”泡泡指了指一個塑料製成的“動力別動隊”的長劍。媽媽知道這把劍是電視“動力別動隊”裏的武器。“不,泡泡,你有了那個會天天學電視裏的畫麵,和其他的小朋友打架的。我們挑點別的玩具吧?你看積木怎麼樣?”可是泡泡開始大嚷大叫,“我就是要那個、那個,別的什麼東西我都不要。”周圍的人都在看他。媽媽不好意思了,隻好說:“別叫了,小祖宗,拿上吧,走我們去交錢。”自從有了這把劍,小泡泡天天在家裏學著電視裏的場麵,喊殺啊,衝啊,有時還把小朋友當成敵人,亂比亂畫打一通。媽媽一點辦法都沒有。
許多孩子還有可能在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用破壞的行為來表示他們的不滿。家長首先應該做的是維持秩序,而不是屈服於孩子們的壓力。如果沒有勇氣說“不”,不及時製止他們這種無休無止的行為,不糾正他們的這種想法,很容易使孩子們產生這樣一個認識:隻要給爸爸媽媽搗亂,就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
還有的家長沒有勇氣說“不”,是因為怕孩子生氣,在大庭廣眾麵前撒潑打滾,給自己丟麵子。這個時候家長們常常采取包容的態度,不能堅持自己的立場,即便明知這樣做的後果如何,也還是會滿足孩子的要求,以避免麻煩。其實沒有什麼原因使大人們必須給孩子買他們喜歡的、想要的每一個玩具。商場裏以及玩具商為了贏利,總是設計一些讓孩子們喜歡的冒險性強的玩具,但它們不一定有教育意義,有的甚至是一些教唆孩子產生破壞性行為的玩具。沒有必要每次都給孩子們買玩具,這樣會慣壞了孩子,讓他們以為要玩具是他們的權利。或者孩子會認為,如果不買就鬧,一鬧什麼都有了。
關心孩子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一味地滿足。要培養孩子們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但是我們做家長的常常隻是對孩子糊塗地愛,在孩子的無理要求下步步退讓,堅守不住原則的陣地,這樣反而會害了他們。我們時常都會有這樣的錯覺:以為孩子長大了就能自然而然地控製他們自己的情緒。這其實大錯特錯。世間有什麼魔法可以在長大的一瞬間突然改變孩子們的惡品性呢?沒有這樣的魔法存在,我們作為家長,不能因為怕眼前的麻煩而把這些問題全部堆積到明天。
心靈語思
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不要怕麻煩,不要怕沒麵子。你今天對孩子說了“不”,孩子明天就可能少走一段彎路,多明白一個道理,所以,不要吝嗇“不”。
9.走不出心裏的圈
每個人也許都會有自己的小圈子。在這個範圍內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是自己的安全區域。自覺不自覺中,像一隻背著殼的蝸牛,動不動就把腦袋縮回去。
有的人有一種習慣:每天翻閱相同的幾份報紙雜誌,他們從來不接受任何不同的觀點。在一次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對這種人進行了這樣的心理試驗。他們請一個政治立場眾所周知的人閱讀一份報紙的社論。社論的開頭的觀點與他的觀點吻合。讀到一半的時候,社論的話頭突然一轉,觀點突然來了一個180度的急轉彎,通過暗藏的攝像機,研究人員發現這位讀者的眼睛突然轉向該版報紙的另一部分。這個思想僵化的讀者甚至不願意考慮一個不同的觀點。
隻是接受一種風味的菜肴,便不懂得其他風味菜肴的好處。有的人習慣一口咬定“我這個人口重,喜歡吃味濃的食物”。於是他們在清淡的食品端上桌的時候,從來都不會考慮去夾一點,嚐嚐看。他們的心目中隻有這麼一種觀念:隻有味道重的東西才好吃,味道清淡的東西不好吃。這隻能算作是過去經驗的一種慣性,而永遠不會成為真理。記得一個電視劇中的男主人公說不喜歡吃榴蓮,其實隻是因為這種水果從外表上看上去很醜。但是當他有一天吃了剝去皮的榴蓮以後卻大聲稱讚:“這是什麼水果,給我再來一個。”榴蓮味道沒有變,隻不過把皮剝去立刻就變成了好吃得不得了的東西。
人一旦暗示自己喜歡某種東西,便會努力說服自己放棄其他的東西。可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去嚐一嚐,我們又怎麼知道不好呢?所以一個不會變換口味的人不可能成為美食大師,因為他從來不去嚐試了解更多可以吃得香的東西。
心靈語思
上帝要造兩個人的目的就是要使其中一個不寂寞。長久的,隻在自己的心裏遊泳的人必然要生思想上的“鏽”,要保持一顆彈性的心,聽聽不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