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一位獨立特行的朔州作家(2 / 2)

古人說“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孫萊芙到底是發出一鳴了。就在去年,他編著出版了一本厚重的精美的《典藏右玉》,以一些精短的典故典記來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右玉縣的人文曆史風貌。一個故事,一段往事,一處風景,都是全書精心挑選的素材,行文保持著他的一貫文風,就像一本散文集。最可貴之處是跳出故紙堆的扒尋,脫離書齋的窠臼束縛,涉足生活,涉足民間,拾遺補缺,如珠在斛。書中看得到他的從容和才氣,並且內容豐富,史跡可循,應該是一本兼具史學和文學價值的佳作,確實是厚積而薄發的作品。雖說他給我一本時仍顯得吝嗇和猶豫,但我還是好像重新認識了他似的,很為他高興。

由不得去注意他,又發現他孤獨的身影風塵仆仆繼續在朔州的鄉閭田間出沒,問他才知道他開始編著一本新書《典藏朔州》,把視野從右玉縣輻射到整個朔州。無疑那是一個苦營生,但他硬是堅韌地采訪寫作,聽說在去年的年底前終於完成了初稿。看了他陸續發表出來的部分內容,語言更加沉穩、清淨,敘事更加細致、精到,虔誠對待文字,絕不敷衍應付,寫得貼近百姓,貼近底層,也就讀得真實可親。這一點不是每個自稱作家的人可以做到的。《典藏朔州》還未出版,孫萊芙再次投入另一部作品的創作,據他在博客中透露,他要去走西口。書名叫什麼大約還沒定,想想這一選題,已經叫人神往。

文化包括文學的追求,是一種堅守和信念,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需要剔除浮躁和功利,需要默默地積累和付出。細想孫萊芙竟能做到了。他不張揚作秀,不隨波逐流,不胡編亂造,不賣弄玄虛,隻是一直在認定的道路上苦苦跋涉,所以才能寫出頗有價值的作品,得到社會的承認。相信他還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值得。

前幾天孫萊芙采訪回來,忽然給我打電話,說是有人給他帶了一點口外的蓧麵,要送我一袋子。我說你怎麼送?他說:“我有了一輛車子,跑起來方便多了。”一會兒,真的送麵過來,回頭又匆匆而去。看得出來,他很細心,怕我衣服沾了麵粉,就在麵袋外再套了一個環保袋子。禮輕人意卻重。我收了他的贈予,一時心事沉浮,回頭寫了這篇小文章,就算與孫萊芙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