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是含著淚水讀完《背影》的,我不僅僅是感動,我從文中作者的父親看到了我的父親,作者似乎是在為我寫我父親的背影。我讀著文章,腦海中回味著父親對我無私的摯愛,於是,我哭了。我想作者也是噙著淚水寫此文的。作者的淚水打濕了紙,也打濕了我的眼睛。我從《背影》中讀出了我在生活中未能讀懂的父親的愛子深情——朱先生所感受到的這種情不知感染了多少代人!
淺談“瑣事”的價值——讀《項脊軒誌》有感
湖北 王劍冰
近日,翻看古文《項脊軒誌》,一讀平淡無奇,二讀耐人尋味,三讀激動不已,不禁為之拍案叫絕。文中作者先極言項脊軒的破、漏以及修葺過程,然後以一句“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點出主旨,承上啟下,開始對往事的追憶,表達作者對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和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其中所記無外乎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瑣事,然而卻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蘊涵於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嬰兒在乳母懷中呱呱啼哭時,居於另室的母親“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寥寥數語使人物形神畢肖,眼前活脫出現了一位慈母形象。
為何一個小小細節描寫可以產生電影般的功效呢?掩卷沉思,頓有所悟: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無價值並不取決於它的大小,瑣事雖瑣,小事雖小,往往蘊涵著不可低估的價值。
瑣事之稱,隻不過與大事相對而言。何為大,何為小,並無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譬如說,買菜做飯可謂家庭瑣事,然而正是鍋盆碗灶組成了家庭生活的交響曲。推而廣之,對政府而言,家庭瑣事便成了宏大的“菜籃子工程”,這事辦得好與壞是影響社會安定的因素,又有哪位領導敢因其是“瑣”事“小”事而輕視它呢?聯合國某位大員來華訪問,經過一番考察後,不無感慨地說:“了不起,能解決12億人吃飯問題,真是對世界的一大貢獻。”這不正是對瑣事價值的評估嗎?可見,小中有大,瑣可變大,瑣事的價值正在於此。
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偉大人格、高尚品質。當我們想起周總理送工人一件襯衫的故事,當我們回憶起毛主席與全國人民共度難關拒吃紅燒肉的時候,我們又怎麼不為這些事所感動?這不都是瑣事的價值嗎?這種一葉知秋的瑣事舉不勝舉。
《項脊軒誌》之所以感人,就是以小見大,在普普通通的家庭瑣事中寄予了作者豐富的情感。例如,在文末作者欲言痛悼亡妻之意,卻沒有寫一個“悲”字。隻緊扣項脊軒與亡妻有關之瑣事動筆墨,看似流水記敘,其實字裏行間溢散著觸物傷情的悲痛。尤堪稱道的是最後的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它意味雋永,更加表現出那份淡淡的悲,乃是“天下”有機的組成部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輝煌的人生正是由這些小事、瑣事所構成的,正如高樓大廈是由一磚一瓦所建造,千裏鐵路是由一枕一木所鋪成。雷鋒這個不朽的名字之所以在華夏大地廣為傳頌,並不是因為他有炸碉堡、堵槍眼的壯舉,不是因為他幹過驚天動地的偉業。而令人感動至深的恰恰是一張火車票、雨中送大娘、補襪子、百寶箱等等一類平平淡淡的瑣事、小事,正是這些瑣事體現了雷鋒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不也是瑣事的價值所在嗎?
“小”可見大,“瑣”正是大的組成部分。這就是《項脊軒誌》給我的深刻體會。震川先生之所以能夠寫出這傳世之作,除至情語言外,更重要的是他注重了瑣事的價值。
現在,我們麵臨中考,時間緊迫,但是我們並不能為此而忽視瑣事的價值,拒絕智育之外的一切“瑣”事。讓我們為了明天、為了希望,踏踏實實地從身邊的瑣事做起,走向人生的第一個製高點吧!
亮點評析
讀後感重在“感”,有感而發,不僅允許而且需要跳出原文、廣泛聯係,對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或幾點)進行闡述、論證。作者讀《項脊軒誌》,有感於它的“瑣事”之中見真情的寫法,並在概括性地引述材料後,提出本文中心論點: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無價值並不取決於它的大小,瑣事雖瑣,小事雖小,往往蘊涵著不可低估的價值。圍繞論點,習作進行了富有哲理的分析,旁征博引,思維邏輯性強。可以說,論證是充分有力的。
震撼心靈的《橘子》
北京 蘇濤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橘子》。看過一遍便不能忘記,可以說我已被深深地震撼了。小說中的情景經常夢幻般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而芥川敏銳的洞察力和善良單純的心則令我欽佩不已。
故事發生在一個陰沉的冬天的傍晚,“我”坐在車廂裏等著發車,感到十分無聊和煩躁,“有說不出的疲勞和倦怠”。這時,一個穿著破舊、長相俗氣的“地道的”鄉下姑娘坐到了“我”的對麵。在“我”無聊地翻看報紙時火車進入了隧道。“我”突然感到“正在隧道裏穿行的火車,以及這個鄉下姑娘,還有這份滿是平凡消息的晚報”正是“不可思議的庸碌而無聊的人生的象征”。那個姑娘這時卻拚命打開了笨重的玻璃窗。火車剛駛出隧道,三個小男孩忽然從道岔的柵欄後麵一齊揮著小手大喊起來。那個姑娘便把被“溫煦的陽光照成令人喜愛的金黃色的五六個橘子”從窗子向孩子們拋去。她大概要去當女傭,用幾個橘子犒勞為她送行的弟弟們。目睹此情此景,“我意識到自己由衷地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喜悅之情”,並且“直到這時我才聊以忘卻那無法形容的疲勞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議的、庸碌的人生”。小說至此戛然而止,毫不拖遝。
讀完這篇小說,我恍惚覺得自己就是坐在車廂裏目睹那一幕情景的芥川。那被“溫煦的陽光照成令人喜愛的金黃色的”橘子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這篇小說不過才三千字,情節也很簡單,但其藝術效果和衝擊力卻不遜於任何鴻篇巨作。大師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從看似簡單平凡的細節中挖掘出深刻的東西。
我感慨於芥川那顆敏感而又單純的心:幾個橘子竟能引發他的靈感,使他從頹廢消極中看到希望。他的心又單純得像未經世俗汙染的孩子。想想如今還有誰會為幾個橘子而感動呢?麵對芥川,我感到自己的遲鈍和麻木:不知有多少美味的“橘子”被我遺忘,被我丟在腦後!芥川的“橘子”喚起了我日漸淡漠的對美的追求和渴望。
每當我感到空虛無聊和失望時,總是想起芥川的“橘子”。這“橘子”我不知嚐過多少次,但每次都能嚐出新的味道,並能從中汲取新的力量,尋找新的希望。
亮點評析
這篇讀後感寫得很精彩,讀、評、感,層次分明,言簡意賅。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幾個橘子可以引發作者的靈感,一篇小說可以喚起讀者對美的追求和渴望。的確,以小見大,是表現手法也是認識規律。
品讀《活著》
山東 王晨
書——是最亮的一盞燈。
讀《活著》,印象尤深。
隻有老牛做伴的老農福貴每天耕種著一塊田地,借此度日,但他腦海裏充滿了回憶、激動和痛苦。這部小說敘述了主人公福貴所有親人的死亡。在小說中,作家將福貴的經曆同中國的重大曆史事件相互融合,就像兩片著色的玻璃片重疊在一起。福貴本是一個富裕的土地所有者,耍骰子賭博使他失去了擁有的一切,也將他整個家庭引入不幸與貧窮。倒黴的事接二連三發生。在左輪手槍逼迫下福貴應征當了兵,當他曆盡艱辛回到老家時,等待他的卻是艱難的現實:從饑荒到繁重的勞動,最疼愛的兒子意外夭折,唯一的女兒分娩時難產而死,妻子也因長期抱病離他而去,接著女婿出了工傷而死,連最後一個親人小外孫在吃豆子時也被噎死了。福貴經曆著一次又一次磨難,飽嚐著一次次的打擊,但他卻始終堅信:即使生活是悲慘的,也應該鼓足勇氣與力量熬過去,直至最後一刻。
讀《活著》,感觸頗多。
《活著》,就是寫一個孤單的老人在那兒活著,他的價值就是他孤單一個,所以他更有理由發出“活著”的聲音,他的聲音應該比所有人群發出“活著”的聲音都要強大得多。雖然,書的封麵畫的是兩個朋友牽著手,但這不正暗示了一個真理嗎?——人,活著,會經曆許多磨難、許多艱辛,誰會幫你渡過難關?不要靠神仙,也不要靠皇帝,還是要靠自己去奮鬥。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要牢記的是:別輕易灰心,別輕言放棄,應向上,應向前,不斷自我突破、自我調整、自我修正,攜一種人生向上的力量,勇往直前。因為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替你踏出生命之路。
活著,就要好好地活!
亮點評析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作者聯想自然,感悟深刻。“活著,就要好好地活!”這就是作者品讀《活著》後的收獲,它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激勵,一種啟迪。全文讀來語句流暢自然,思想深刻,鼓舞人心。
為有源頭活水來——讀《伊林的童年》有感
天津 孫祺
伊林這位科普巨匠,編寫了《人怎樣變成巨人》、《十萬個為什麼》等書,取得了很大成就。這與他自幼就去接觸大自然,去學習科學、詩歌是密不可分的。
古詩中曾有一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伊林的“清如許”其實不正是靠對大自然、對科學、對詩歌的濃厚興趣的“源頭活水”嗎?事實上我們中學生寫作亦如此。要想“清如許”,就必須有“源頭活水”。這“源頭活水”就是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隻有這樣,我們的作文才能揭示出生活的真諦,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才不會“為賦新詞強說愁”。
我們的初中課文有篇小說《七根火柴》。作者王願堅是部隊裏成長起來的小說家。正是因為他經曆過紅軍長征這一偉大事件,他才寫出了那篇以至更多感人至深的展現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事的文章。
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記敘了賈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到衰的轉變過程,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而《紅樓夢》的作者——文學巨匠曹雪芹正是經曆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由興旺到衰敗的過程。他少時當過貴族少爺,不久家被抄,窮困潦倒,因而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感人。
相反,有個成語叫“江郎才盡”。江淹原來才華橫溢,可做官後再也寫不出好的文章了。他為什麼寫不出好的文章呢?其實就是因為他脫離了生活,他的“源頭活水”已經枯竭。
當然,寫作隻靠接觸生活還是不夠的,還要多讀些好文章,古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像伊林從小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普希金、羅蒙諾索夫的詩一樣。
亮點評析
這篇文章文句簡練質樸。作者在列舉材料時,十分簡練,於淨利落地點明題旨。另外,結尾的簡要補充,既使內容完整,又呼應了開頭。
領悟人生——讀《三毛文集》
浙江 鄭琴
匆忙中竟已走過14個春秋,而與它們的相識即是在這人生的雨季。第一次,當我第一次捧起這些已被刻進生命裏的作品時,我的心告訴我,這即是我今生所要尋找的感覺,所要找尋的心情。
喜歡三毛的作品,是因為喜歡它的真,喜歡她的誠,喜歡她的異,喜歡她的善,更喜歡她的那份執著與灑脫。
心隨同她在那片永恒的撒哈拉滯留;而雨季是不再來了;稻草人的手記依稀在夢裏;那樣哭泣的駱駝和黑奴的命運卻早已成為烙在心中的故事;溫柔的夜裏,為祈求歸家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而那個嬌小、憔悴的背影又勾起了心中多少波瀾;夢裏幾度花落又有何人知曉;萬水千山的旅程著實令人心動,共同感受那份濃濃的情感,一路曆盡磨難艱辛,卻依舊抵擋不住一場奇遇的誘惑與這份不解的癡戀。
她,一個認真的頑童卻不遊戲人生,對待生活總是報以熱忱與理智。
從那個嚐試“偷錢”的膽小鬼,變為一個自閉七年的少女,又成長為一個使東柏林軍官一見傾心的春季少女,繼而為人妻子,卻又在中秋月圓之日失去心愛的丈夫……走完這一程又一程,在那個飄滿桅子花香的清晨,安詳地睡去了。在這一幕又一幕輾轉反複的往事裏,深藏著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即使一千零一夜大概也難以述完。
一篇《逃學為讀書》,把她對書的那份癡迷描述得淋漓盡致,這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專注、一生的付出,終是換回了這許多成績的。三毛是被書拯救了的,而造就的這份書緣也是伴了她這一生。七年了,相信她的魂早已融入書中去了。
她的書不得不讓我感到我的貧乏與淺薄,讓我無地自容,我所讀的、看的、寫的又有她的多少分之一呢?
最後,要感謝三毛,感謝她對我的啟發;感謝她教會我如何看待人生,又如何麵對人生的挑戰;感謝她為我增添一份生活的勇氣,一份自信。當我道完這三次謝的這一刻,真的,我,已經是她的了。
亮點評析
文章構思獨具匠心,作者巧妙地將自己的感情與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從而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文章的語言如詩如夢,很能感染讀者。文章所表現出的感受至純至真,深為作者的文字所吸引、所感染。
護城河畔的詩靈——《斷章》有感
北京 馮詩然
是晚得空,我徜徉在護城河畔的林蔭小道上,意欲呼吸一下涼爽的空氣,順便靜心斟酌第一篇周記該是怎麼個寫法,要知道,在月光下護城河水的波粼與故宮城牆的晦暗相映成趣,總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
不過今天,事有湊巧:一個與我年紀相仿的學子正麵對著河水誦讀著什麼,走近些,發現他總是反反複複地背誦四句詩,留心一聽,竟是——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不覺微微地笑了。想這輕描淡寫的四句,似是不帶感情,卻又包含著無限情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風景是什麼?是供人觀賞的景象,美不勝收,但不能擁有;可有人偏偏將你的身影看做是最美麗的風景——字句間掩飾不住淡淡的悲哀。“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平靜中有漣漪,唯美中有無奈,似是無言以對,卻是心口難開,好一首深情的傷情詩。
我慢慢地咀嚼這四句詩,總覺得餘味猶存,言之不盡,於是饒有興致地聽他再背誦一遍——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等等,“你”和“看風景人”,這兩者一定有情感聯係嗎?很可能隻是素昧平生的兩個人啊!一個看風景人成了另一個看風景人眼中的風景,這似乎是冥冥中的安排,卻又不失其必然性。記得曾在書中看過世界萬物相互聯係的學說,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獨立存在的,事物有它共存的法則,或許這正是詩的哲學基礎,而詩的靈性亦借此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實,詩無達詁——可能,這詩是作者為某種具體情景而癡迷時的遐思浮想;很可能,是作者在進行一些形而上學的思考時的心緒寫照;更可能,這詩是作者徹悟一種人生的生存狀態的信筆偶然。
他突然停住了。我低頭思索了片刻,學著他的語調,說道:“你站在湖畔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樹上看你,你讓月打擾了你的倒影,你紛擾地一驚,驀然回首,忽而又笑著點點頭——看來我的理解沒錯。”
亮點評析
對於新詩《斷章》的理解,可謂是“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作者對於這首詩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看法:這詩很可能是作者為某種具體情景而癡迷時的遐思浮想;很可能是作者進行一些人生思考時的心緒寫照……見解獨到。
品其美·感其情——賞析朱自清的抒情散文
山東 王皓棉
最樸素的筆墨描出最美麗、最有色彩的圖畫;最平凡的筆墨透出最感人、最耐人尋味的意境。
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卻透著令人無法抵抗的魔力,慢慢地感染著我們,把美滲透進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我們仿佛走進作者的內心,聽到他的心跳;我們追逐著他的思想,捕捉他智慧的火花;我們心甘情願並心滿意足地被他的文字慢慢融化……
這便是我讀朱自清抒情散文的感受。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僅僅是在“寫情”,而是真的“抒情”。作者似乎把他的感情糅進了字裏行間,他不是在用筆寫文,而是以情作文,情寓於文,文生於情。他的文使你感動,使你悲傷,使你愉快,使你憤慨——都因為一個“情”字。這是作者的情,是作者的感動、悲傷、愉快與憤慨。
還記得,我是含著淚水讀完《背影》的,我不僅僅是感動,我從文中作者的父親看到了我的父親,作者似乎是在為我寫我父親的背影。我讀著文章,腦海中回味著父親對我無私的摯愛,於是,我哭了。我想作者也是噙著淚水寫此文的。作者的淚水打濕了紙,也打濕了我的眼睛。我從《背影》中讀出了我在生活中未能讀懂的父親的愛子深情——朱先生所感受到的這種情不知感染了多少代人!
談起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能不說《荷塘月色》。作者的感情如漿液般,滿溢於筆墨之中,讓我讀後滿嘴都是味道,甜甜的、酥酥的,那股濃香令人回味無窮。“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葉子,“明珠”、“星星”般的、“剛出浴的美人”般的白花,還有那“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確實太醉人了。然而還有那“流水”一般的月光,瀉滿月光的葉子和花就像“牛乳中洗過一樣”,而那“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一切,僅是一篇文章嗎?不,當然不是,這可是一幅意境幽遠的中國畫,這幅畫沒有墨,沒有顏料,隻有文字,卻勝過用濃墨重彩在塗染;這還不僅僅是畫,這更是實實在在的天地,我們就在這片天地中盡情地觀賞著美,觸摸著美,享受著美——而不僅僅是讀到了美。這便是我們所感受到的作者美好的感情。
作者作文,同時也在抒情。情之文,文之情,情與文交融,那樣的嚴謹,那樣的自然,讓人讀其文而感其情,最後觸動自身的感受,於是讀者便被朱先生的情所陶醉了。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是用濃詞豔調堆砌而成,而是用情來編織的,情真意切,情濃如漿,情洌如酒。
亮點評析
看得出作者對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獨到的理解。開篇便是“最樸素的筆墨描出最美、最有色彩的圖畫;最平凡的筆墨透出最感人、最耐人尋味的意境”兩句話,六個“最”就點出了朱自清散文的特點。
擁有淡泊——讀《陋室銘》有感
河北 張博
金錢,一個誘人的字眼。然而,大千世界,擁有它的人並不多。那麼,當它不屬於你的時候,你應當用一種怎樣的心態去對待呢?《陋室銘》很清楚地告訴了你這一點。
人對物質的欲望是很難得到滿足的。難道你就願把這短暫的一生耗費在對榮華富貴的追求上,最終沾得滿身的銅臭味,以致身心疲憊嗎?隻有不貪慕虛榮,不奢求,安貧樂道,生活中才會有恬適的心情。盡管隻有“陋室”,但是“談笑有鴻儒”,“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種閑雅和怡然,正是金錢所難買的。因為那些在物質上十分富足的達官貴人,很難成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難有心安理得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