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經讀到一段話: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娛樂”,但買不到“愉快”;錢可以買到“諂媚”,但買不到“尊敬”;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隻相信金錢的“拜金者”,最終會成為“敗金者”。相反,金錢所買不動的人,別人永遠無法征服他。
透過這些,我看到了一種境界,看到了一種我所推崇的精神——在現代這個商品經濟的世界裏所需要的精神——淡泊。
淡泊,並非沒有欲望。屬於你的,當仁不讓,否則你會失去良好的機遇;不屬於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則你會付出太多的代價。千裏馬若不珍惜與伯樂相遇的良機,那麼它永遠隻會是一匹馱糧用的凡馬;《項鏈》一文的女主人公若不愛慕虛榮,就不會為了一條假項鏈而白白辛苦十多年。
淡泊,能讓置身於紛擾中的你在心中開辟一方淨土,宛如一麵明鏡,折射出入間萬象,令你保持清醒。花花世界中有太多的誘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有了因滿足不了欲望而產生的太多不滿。一個人若想從容處世,就必須以淡泊為伴。
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無所追求,而是以脫俗的心靈對待人生。有人說過:“唯有那些不注意物質缺憾的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去追求精神上更可貴的東西。”正所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麼,就讓我們帶著淡泊的心境,在大千世界中努力成就自己的一份事業吧!
亮點評析
《陋室銘》表達了一種高潔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小作者準確把握到了這一點,在讚頌古人那種恬適心態的同時,緊緊聯係現實生活,論證了在現代社會“擁有淡泊”的必要性。文章立意鮮明,格調高雅。
純粹的亂世背後——讀《長安亂》有感
湖南 佚名
獨自靜靜地走在長安街上,身旁百姓、士兵、江湖人士匆匆而過,我用不解的眼光看著這滿是陷阱的國都,看著越來越多的人跳進去。迎麵走來的老伯,清幽幽吐出一句話:長安何時才能真正長安呢?
要說長安亂得先從少林武當浩大的比武開始。我不知道該怎樣描述這段場麵,就像韓寒寫完這本書,卻無法將想法講出來一樣。反正,就是那種武俠劇中常有的最普通不過的高手對弈,隻見人倒,不見人為何而倒。是比武,必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原本很平常,但這場比武卻以勝者餓死而告終,從此,便開始了亂世。
韓寒《長安亂》一書所帶來的,是一些深奧到似乎有些作假的江湖意境。但因為作者又寫到:凡能仔細想想的東西最好都不要去想。這也就打消了我要浪費腦細胞的念頭,以至於我對這本深奧到十萬八千裏外的書的理解隻有四個字:完全不懂。所以隻好用一些膚淺的認識來詮釋一些突兀的想法了。
這又忽然讓我回憶起一場《西遊記》中的片段:話說這真大聖遇到那假大聖,兩猴不分青紅皂白對打起來,一打打到靈山聖境雷音寶刹前,如來詢問周圍人如何能分辨出真假大聖,得到“不知道”的答案後,如來終於肯輕啟朱唇道:“這二猴,必定一真一假。”我先是一愣,半晌才發出感慨:這就是智者啊,果然有形!而我這愚笨的頭腦從這本書中得到的也就這種感覺了。
覺得它有理,卻不知理在何處。我想小說想表達的也許是一個人內心所賦予生命的全部,說穿了就一個“忍”字。書中多次提到:一個殺手留下的一段鋼鐵有如此重要嗎?無靈不僅僅是個殺手,他在的時候,人們景仰他和他那把絕世無雙的靈劍;他走了,餘下的那些人所做的就隻是爭奪一把劍,並把他越傳越邪乎。都說得到此劍能號令天下,那撿到龍袍是否也能號令天下?這些都不過是人們一味的遐想,而後來,當萬永握著靈劍出現在人們麵前時那種坦然自若的表情,倒更像是瞎想了。也難怪靈劍斷成兩半時他會“瞪大眼睛,看著我,應該是看著我的劍,然後又看看地上的劍,再看看手裏的匕首,搖搖頭走下擂台”。所有這一切都隻是世人一手造成的。先是妄加猜測,再來大膽構思,然後添油加醋,一傳十,十傳百,一直傳到現在就形成了最令人討厭的詞語:大嘴巴。這麼一來也就能明白劍氣為何能殺人了,都是意誌呀。
這個故事沒有結局,韓寒在後記中也這樣寫道:我想書中的事情應該是沒有結束的,因為你最終要回到現實。該怎麼說呢,我在這部深奧到亂的小說中找到一些看似迷惘,又實到具體的靈魂,一種強烈的潛意識裏的“忍”度。
亮點評析
文章以“長安何時才能真正長安”開頭引出主體部分,先講述自己是如何由讀不懂到讀懂的,接著談了談原文的精髓所在——忍。作者在一片看似迷茫之中找到了文章的主旨,非常具有抽象思維。
忠義為何物——讀《水滸傳》有感
河南 顧一帆
呼保義宋江、豹子頭林衝、行者武鬆、花和尚魯智深……這些響當當的名字都由後人冠以“忠義”二字,其原因不外乎他們聚集了一百零八名好漢,聚義梁山泊,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在他們身上,我們讀到了英雄們的豪放豁達,慷慨重義,敢作敢為,快意恩仇。
林衝,原是京城八十萬禁軍教頭,奸臣高俅之子高衙內垂涎其妻子美色,林衝委曲求全,一忍再忍,但在高俅的步步緊逼、趕盡殺絕的迫害下,終於無路可退,複仇山神廟,雪夜上梁山。粗豪憨直、重情重義的黑旋風李逵江州劫法場,白龍廟小聚義,破大遼、征田虎、討方臘,一把板斧砍盡天下賊人,一顆忠心隻為報答大哥宋公明。花和尚魯智深,拳打鎮關西,大鬧野豬林,坐化靈隱寺,不圖名、不圖利,渾身是膽伸正義。將門之後小李廣花榮被清風寨正知寨誣告謀反,陷入絕境後幸得梁山好漢救助,終與朝廷軍官秦明、黃信等同上梁山,替天行道……
人們常對宋江渴望朝廷招安耿耿於懷,萬分疑惑。甚至有人說宋江是投降派,秉性懦弱,不配與梁山一百零七將為伍。可我認為宋江此舉是明智的。當年,梁山好漢們雖然在民間享有盛名,但他們知道在朝廷的正史上記載的將會是“宋江等一百零八名賊寇集聚梁山泊,燒殺擄掠,危害百姓”。即使好漢們不在乎後世的名聲,但當時的局麵亦注定他們不能完全與北宋政權為敵。那時,遼國割據幽雲十六州,對大宋虎視眈眈。梁山好漢一旦與宋軍交鋒,遼國就會乘虛而入,漁翁得利。好漢們難道願意引狼入室,讓遼人來統治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再則,梁山好漢們也知道他們遲早會生老病死,他們的基業又由誰來承繼?雖然他們是替天行道,但又會有哪些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官府通緝的賊寇。當時的政府雖然暗弱,但誰又能保證幾年後不會出現一個占山為王的王匡、王鳳、王巢們的結局,屆時,梁山好漢的命運又會如何呢?
《水滸傳》中的事跡並非都真有其事,梁山好漢亦是後人虛構的結果。但筆者也隻是就事論事,談談我一位中學生的看法而已。
亮點評析
本文作者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在細細品讀了《水滸傳》以後推陳出新地道出了自己對“忠義”的理解:答謝知遇之恩、伸張正義、替天行道固然為忠義,但為了天下百姓的太平,防外敵入侵更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忠義”。
讀《屠龍術》有感
江西 彭鋼鋒
《莊子》中有一則《屠龍術》的故事,講的是有個名叫朱汗漫的人,變賣全部家產到很遠的地方拜支離益為老師,跟他學殺龍的技術。三年後,學成回家,但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龍,他的本領最終未派上用場。
這則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朱汗漫變賣全部家產,又從不間斷地苦練三年,其意誌可謂堅定不移,這是他主觀上的努力;可他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客觀需要。客觀上沒有龍,“殺龍”的本領再高,也根本不可能得以發揮。
因為這種本領不符合社會的需要,所以他的“人生價值”也就等於零。
所謂“人生價值”,其含義是:個人的能力、品質、道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的綜合體。個人的能力發揮,對社會有貢獻,被承認,那麼,這個人的人生價值便高。而朱汗漫空學一身“屠龍術”,卻因根本沒有龍而失去社會的承認,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人生價值當然不存在了。
綜觀當今社會,大多數人都打算通過學習各種本領,將來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這其中不僅有學什麼的問題,還有學的本領能否有用的問題。有一幕話劇《陳毅市長》,講的是建國初,新中國受到經濟封鎖,陳毅市長親自去請著名化學家齊仰之開辦西藥廠。齊仰之卻自視清高,以“政治與我絕緣”為由回絕。最後在陳毅市長的“催化作用”下,接受任務,辦成了中國自己的製藥廠,使齊仰之的“屠龍術”有“龍”可“屠”,做出一番事業來。齊仰之的學識固然與“屠龍術”有所區別,但如果忽視社會需要,其結果與朱汗漫是一樣的。
朱汗漫的“屠龍術”最終未派上用場,除他忽視了客觀需要外,還在於有像支離益那樣的騙子。世上本無龍,何來“屠龍術”?支離益使朱汗漫變賣家產,拜自己為師,卻又教習三年不露破綻,其騙術可謂高明矣。而今,有些所謂江湖術士,神漢巫婆,行盡騙術,招搖過市,竟大有市場;一些冒牌氣功師、庸醫等,掛著“名醫”的招牌,到處行騙、坑害人民;更有甚者,一些大肆宣揚“法輪功”之人,大搞唯心論,混淆是非,不僅弄得修煉者家破人亡,而且對社會危害極為嚴重。我們要提高警惕,千萬別像朱汗漫一樣上當。
總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一要樹立理想,二要掌握實際有用的本領,三要增強自身“抗腐蝕”、“抗誘惑”的能力,謹防上當。這樣,才能在社會及人生的舞台上盡情發揮所學之長,為國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
亮點評析
文章從《莊子》中的《屠龍術》的故事談起,緊緊圍繞朱汗漫“屠龍術”最終未派上用場,是因為殺龍本領不符合社會的需要這一點談,論述了個人的理想不能忽視客觀需要。結構合理,論證角度準確獨特,是一篇相當不錯的議論文。
我看《我看金庸》
河北 何枳文
最近看了王朔寫的《我看金庸》。文中大罵金庸小說低級、愚昧,還說誰看誰低調、庸俗。我幾乎要掏出手帕來擦唾沫星了。
但在我看來,王朔是用一雙被嫉妒心驅動的眼珠來看金庸的。
王朔大師開篇便說:“金庸的東西我原來沒看過,隻知道那是一個住在香港寫武俠的浙江人。”好家夥,連看都沒看過,就寫了近3000字的評論,我真是佩服他的想象力,我看他應該去寫科幻小說,這才能充分顯示他的才能。就我淺薄的見識來看,要想評論一部書、一個人,或好或壞,都應該仔細研讀、考察,找到書中的原文或是個人行為的證據,然後加以評論,才能做到有理有據,否則就可能是憑空捏造。而王朔的文章沒有引用金庸作品的絲毫原文,而隻是用那“低俗愚昧”常人讀不懂的高調語言,大說特說了一番,也許有人會在懵懵懂懂中相信他的話吧!再者,王朔在文中從頭至尾都說金庸的小說低俗無味,而說自己寫的當代文學才有趣味,還是什麼“四大支柱”。但我要問: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去讀金庸的書,而不去讀“當代文學”呢?難道他們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賞嗎?文人寫書不就是為了能讓大多數人去讀、去欣賞嗎?難道像王朔那樣,雖然出了許多書,但是很少人讀、很少人看,成了書店裏的擺設,這才是不低俗不無味嗎?鄧小平喜歡說這樣一句話:黑貓,白貓,捉到耗子的就是好貓。受這句話啟發,我也想說:武俠、散文、當代文學,有讀者欣賞的才是好書。
就我所知,金庸是國內某名牌大學特聘的高級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電視台進行拍攝。王朔總不會認為那個大學和中央電視台也低俗吧!
王朔在評金庸低俗的同時,也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們有過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時期文學、搖滾、北京電影學院的幾代師生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十年”。依我看,這些雖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不乏高高在上的成分。比如,新時期文學也受西方的影響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魯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樣的得到廣大讀者崇拜的作家。再說搖滾,中國的搖滾熱已一去不複返。田震(曾經是中國的搖滾天後)改了曲風,唱起了通俗;崔健(中國搖滾的天王)原想東山再起,但也力不從心,和者甚寡嘛!
我看《我看金庸》倒也看出了一點道理:就是無論是誰,如果過分的自大,眼中不能容忍別人超過自己,而不是從自身找差距——比如哪位作家看到別人的作品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他們不是去發現別人的作品的優點,而是百般挑剔,甚至連讀者都跟著受連累,被懷疑價值觀是否有所變化——這樣下去是很難有所提高的。
亮點評析
一名中學生能大膽地對知名作家的評論提出自己的反駁意見,表達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這是難能可貴的。小作者敏銳地抓住了王朔在《我看金庸》一文中一些不實的偏激的評論,用活生生的事實給予有力的反駁,令人信服。文章結構嚴謹,有破有立。語言幽默、風趣,諷刺性強。
尋找《涉江》裏的靈魂
安徽 談晶晶
似風,吹醒了迷亂的心靈;似霧,遮掩了縹緲的遐思;似一彎含蓄的新月,看似脆弱卻透著隱隱的柔韌。那是你的《涉江》。
在那裏,我的眼前漸漸浮現出你——屈原的形象:淚羅江邊你默默回望那遠去的江水,遠去的故國,遠去的歲月,然而,你的心是不死的,你的誌願是永恒的。如血的殘陽拉長了你的身影,你隻能凝聚著憂憤的血淚,讓自己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讓一個去國離鄉之人苦難生活的點點滴滴,化成一篇篇瑰瑋綺麗的文字,流芳千古。
我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中結識了你,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自勉。而現在,一曲高遠昂揚的《涉江》,讓我體會到了你的一腔熱忱。遙想你短暫一生的苦難曆程,那悲憤抑鬱的傾訴,不都寄寓了你深綰於心的血淚、情濃於心的忠貞嗎?或許,我們隻能從零星的文字中讀到你的消息,隻能從那瑰奇絢麗的篇章中讀懂你的思想,讀懂你那顆憂鬱而滾燙的愛國心,讀懂你那種長存於塵世間的頂天立地的精神。
屈原,你是熱烈而浪漫的,你將自己比做“美人”,飾香草綴明珠,駕虯驂螭,上天人地,與重華呼朋喚友,與天地日月並存。你那浪漫恢弘的想象,開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之先河。
屈原,你是高潔的,理想不容於世,你朗吟“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懷抱赤誠而不被人理解,你高歌“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然而,同是誌趣高潔,同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你卻不願流連於陶潛“悠然見南山”的境界。你無法超脫,你關心的永遠是楚地的安危、人民的冷暖,於是你遭貶仍心憂朝政,處一隅依然胸懷天下。你眼前浮現的不是鬆濤飛泉、明月花徑,而是農人的哀號、朝廷不思安危的宴飲嬉笑。楚國亡了,你自沉淚羅江,但你並非輕生,你隻是痛心失去了國家和黎民!
《涉江》中的你——屈原,是一個熱烈、高潔、“不合時宜”的靈魂!
亮點評析
本文開篇用詩歌般的語言,給《涉江》下了“定義”。全文采用第二人稱,以與屈原對話的形式,熱情謳歌了屈原——一個熱烈、高潔、“不合時宜”的靈魂!
讀《勸學》有感
天津 季慧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於兩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梁,錐刺股”的動人典故。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所雲:“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嚐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暴十寒,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進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要想到達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恒。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整旗鼓,曆盡艱辛11載,完成了巨著《國榷》。粗實的鐵棒能被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誌做畫家,明天發奮當詩人,後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鵲之誌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盡全力做到樣樣持之以恒,恐怕由於精力有限,也隻會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專一”卻並不值得大肆褒揚。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於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鼇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亮點評析
文章緊緊圍繞《勸學》表達的主體思想,從堅持不懈、用心專一兩個方麵進行論證: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以及用心專一的態度。作者用一種文白摻雜的筆法,氣勢流暢。
《文化苦旅》讀後感
浙江 沈怡
幾年前偶得《文化苦旅》,卻沒想到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餘秋雨,讓我遊曆了大江南北,帶我穿越時空,領略唐宋元明清的曆史。這本書寫的是中國各處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可以說是一本遊記;而在其中又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為一部很不錯的散文集,稱得上“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