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本書,就好像闖入了一個奇異的世界,目光所及,從莫高窟到江南小鎮,從沙原隱泉到洞庭湖畔,我不用移動半步,便可遊遍大江南北,雖然不是親眼目睹,但通過文字,我腦海中浮現出的景觀更加千變萬化,實在非常特別。或許文字不會限製人去海闊天空的想象吧!隻是餘秋雨有機會感受到沙原的壯觀、都江堰的秀麗、三峽的險峻,他為什麼會認為這是“苦旅”呢?
在書的自序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年齡。難道是歲月的增長給了作者一種歲月的滄桑感?可是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情感似乎不僅停留在對歲月流逝的感慨中。那會是什麼呢?
在《道士塔》中,作者講述了一段辛酸的往事:中國的古跡文化被一個無知的道士踐踏,甚至出賣給前來尋寶的外國人。餘秋雨撕心裂肺地懇求著:“請等一等,等一等!”這幾個字在我的耳邊回蕩著,震動著空氣中每一個分子,我感受到了曆史的嚴峻與冷漠,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與無可奈何。
在中國的曆史長卷中,有過輝煌,也有過酸澀;有過驕傲,也有過屈辱。無能的清政府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中國被列強瓜分,還有那十年動蕩,沉重的曆史,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銘記在心。
在我的腦海中,這種沉重越積越多,可與此同時,另一種情感在孕育而生,那是什麼?沙原中的一灣清泉,雲霧中的一線陽光,莫高窟中的絢麗壁畫……這一切的一切都給我一種希望,盡管隻是星星點點,但我卻可以感受到它們衝破沉重雲霧的那種活力。正如餘秋雨在自序中寫到的:“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對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齡。”
苦與甜本是一家,先苦後甜,才知甜滋味。正如餘秋雨把書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處處有希望的曙光!
亮點評析
這是一篇很好的讀後感,很動人。《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告訴我們:記住苦難,記住屈辱,隻有記住,我們才會有未來。一個容易遺忘的民族是沒有出息的。
看《功夫》有感
北京 佚名
星爺在《功夫》裏他終於還是飾演了一個小人物,終究還是保持他一貫的風格——小人物從平凡變得墮落,再回到平凡、振作起來。小人物終究還是有一個心結,和一個解開心結的人。在他的《大話西遊》、《少林足球》裏都是這樣。
剛看了幾分鍾,還以為星爺改變戲路拍黑幫片,往後看才發現是中國古典武俠片。當看到太極拳對琴魔一戰時,突然有一種感覺,好像現實的舊上海灘社會背景與中國古典武俠的虛擬世界被導演絕對對立起來。“斧頭幫”頭目和貧民區的人們好像隻是以一種觀眾的身份觀看一部精彩的武俠片。現實與虛擬被星爺絕對對立起來。
看前麵時,覺得影片的武俠隻是黑幫打鬥的工具,影片的主題是黑幫。但是看到後麵,星爺用如來神掌對第一殺手的時候,又覺得影片的主題是武俠、功夫,至於黑幫隻是一個可改可換的故事背景。看到最後,才漸漸明白,影片的所有都突出、修飾一個由平凡走向墮落再回到平凡的小角色。影片所要表現的是他在童年被人欺辱之後,就不再相信這世界上還有好人,也不想去做好人,不想去履行屬於自己的使命——維護“世界”和平。自此,他開始墮落,開始埋沒自己的良心去做壞事。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遇到了她——一個解開他心結的女孩,她將他心靈深處的死結掏出來,將它解開,把他盡力抹殺的良心漸漸喚醒。最終他變回了原本的自己,發揮出自身的潛能,擊敗了第一殺手,擊潰了現實中的“斧頭幫”,既維護了虛擬的武俠江湖的和平,也維護了現實中的舊上海灘的和平。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讓自己從陰影中、墮落中走了出來。
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賣棒棒糖的女孩的那一滴無奈又帶點失望的——淚。這滴淚也是整部影片的轉折點,是主人公心靈的轉折點。
亮點評析
全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聯係自己的感受敘述故事的情節,讓人讀來如身在其中,感同身受。作者對語言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對故事的敘述詳盡又不顯冗餘,對感受的表達真實又不顯誇張,最後抓住對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深化了文章中心,也很能打動讀者。
《花樣年華》的“花樣”
浙江 洪鵠
要顛覆王家衛顯然是不可能的了。
所謂胃眾誌成城。當越來越多的人宣稱“我愛王家衛”的時候,當人民生活水平開始上升到讓大家都有那麼點閑錢玩情調的時候,當連普通話也不會說、操著一口半洋半土的方言的盜版碟片店老板也開始向你推薦王家衛的電影的時候,這個我一向最欣賞的香港導演,不可避免地徹徹底底地媚雅起來——或者說媚俗吧。當俗人也熱衷於風雅,或者說當風雅也成為世俗的時候,媚俗與媚雅根本就是一回事。另一方麵,一直以來叫好不叫座的王氏電影終於前所未有地攀上了排行榜寶座,囊括盡了世界各地的電影大獎,從而完全奠定了他在華語影壇不可動搖的地位。無可否認,王家衛一向以來都是很傑出的。影片中的玄思,文學化的對白,零散而龐雜的結構,他不滿足於說故事,而是對人的生存狀態、人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感興趣。我不會忘記自己第一次看他執導的電影《重慶森林》時的激動,雖不是很懂,但清楚它的分量,它的與眾不同,以及MTV式流動的畫麵本身帶給我的震撼;不會忘記14歲的那年冬天在冷冷的房間一連三部地看他冷冷的都市寓言三部曲:《阿飛正傳》、《墮落天使》、《春光乍泄》,梁朝偉的憂鬱、張國榮的妖媚、李嘉欣的絕望、莫文蔚的濃墨重彩所傳遞出的卻無不是現代人的迷惘、遊離、迷亂,麻木又敏感,以及香港人所特有的無根無歸屬的情感,無論身處故土還是異地都有著異鄉人的淒楚……更不會忘記一年前看《東邪西毒》之後欲哭無淚的百般滋味——人的孤獨無助,華麗色彩後對生命無法把持的黯然,被王家衛的鏡頭全捕捉到了。可同時我就想,王家衛在這幾年的戲裏頭已把能玩的手法全玩到家了,下一步,他還能往哪裏走?
如果王家衛裹足不前,他就永遠卡在這裏了。
結果,他沒有裹足不前,而是誤入歧途了。
看《花樣年華》的時候,我用打18個哈欠代替了以往看他任何一部片子時的心潮澎湃。對人性的洞察,對邊緣人生存狀態的關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竟是將眼光局促於婚外戀這樣一個狹小的視角——當然,也可以說,這也沒什麼不好,或許王家衛是將目光投向更微妙的感情呢?可誰都可以看出來,本該占全片主體地位的人的掙紮、徘徊、躑躅不前,是那樣的氣息微弱,沒有想象中人物內心的沉靜幽怨,反正所有內在的東西都那麼單薄,統統被懷舊的氣氛所淹沒。冷色調的鏡頭,曖昧的懷舊老歌,一件件華麗的旗袍,舉棋不定的感情,毋庸置疑,張曼玉、梁朝偉二人的演技飽滿圓潤、日臻化境,一切一切精致得無可挑剔。可這精致,正是王家衛的致命傷。精致,難道就是一個電影人的終極追求嗎?
精致與技巧掩飾不了思想的貧乏與主題的空洞,就像一個活過四十的女子,脂粉蓋不住容顏的蒼老。老到和熟練磨圓了才華與銳氣——不是我們隻能遺憾地承認。然而,技巧與內涵、成熟與銳氣真是藝術上一對永恒的矛盾嗎?王家衛這次一概選擇了前者,如果要為他的浮華找個理由,我可以說他不再年輕,已人到中年,中年當然是允許“懷舊”的。在一次《對話》節目中,王家衛說拍這部《花樣年華》是成全他自己關於上海的一段綺思。若真是為迎合個人的情趣,倒也無可挑剔,可我們看到的,隻是這部片子成全了世界大獎,迎合票房。《花樣年華》上映不久,全國上下掀起了空前絕後的“旗袍熱”,人們對於張曼玉身上那一件件綺麗霓裳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電影本身,我不知道王家衛對此作何感想。如果他還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應該為此而悲哀。
王家衛的下部電影《2046》早已動工了,有梁朝偉、王菲、章子怡的陣容自是讓人心馳神往。其實,《2046》的拍攝之始早於《花樣年華》,許多人甚至將《花樣年華》之拍攝理解為急於回收《2046》巨大成本以解資金匱乏之急的一種方式,正如當年《重慶森林》之於《東邪西毒》。可同樣是補償,後者過於個人化的桀驁不馴,《重慶森林》在贏得市場時仍是以藝術為出發點,不失銳氣和本真。而《花樣年華》中的王家衛顯然現實得多,世故得多了,討好市場與觀眾得多了,借夢遊在“Californias dreaming”中的王菲抒發自己年少氣盛的理想的王家衛遠去了,那個站在世界盡頭的燈塔下麵放逐靈魂的(《春光乍泄》)拉丁舞者王家衛遠去了,那個遊走在都市邊緣思考與探索著的獨行俠王家衛遠去了,淹沒這一切的是懷舊之風與俗膩的市井生活之潮,根本上說,王家衛有他的顧忌他的妥協。
當然無論我怎樣狂貶《花樣年華》之媚俗,還是會有很多人選擇和王家衛一起在“懷舊”中沉湎,然後輕憂淡愁地哭泣或微笑。
亮點評析
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是特立獨行的,也是敏感和精銳的。他在本文一開頭就拋出“要顛覆王家衛顯然是不可能的了”這句簡潔而引人注目的話,進而又提出“媚俗與媚雅根本就是一回事”這個具有思辨性的觀點,讓人看到作者思考的火花正在閃爍著光芒。作者首先表明“王家衛一向以來都是很傑出的”,然後又以自我提出的疑問,轉入“他沒有裹足不前,而是誤入歧途了”的論述。對前後兩個觀點,作者都列舉了王家衛電影中的例子作深入分析,以作證明,很具有說服力。
真情,托起一片藍天——評影片《一個都不能少》的獨特構思
廣東 秦軍
一個比學生大不了幾歲的十三歲代課教師魏敏芝,經過幾天的周折,終於在可能找到失學多日的學生之際走進了電視台,但麵對電視鏡頭,卻說不出一句話。在主持人再三提示下,她情不自禁地呼喊出:張慧科,你在哪裏?我找你找得好苦啊!此時此刻,這個倔強的山裏娃再也忍不住眼淚……這是影片《一個都不能少》中的一個特寫鏡頭。這一聲聲呼喚,這一行行淚花,蘊涵了魏敏芝對出走學生的真情思念,對失學兒童的真情呼喚。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間最美的風景——真情。
真情的創作
影片《一個都不能少》的創作者們,真可謂獨具匠心,影片不僅故事情節平凡真實,而且表現風格質樸自然,處處表現真情實感。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創作者以非凡的膽識,打破電影界不成文的明星效應格局,拒絕“表演”。片中演員清一色是來自窮鄉僻壤的當地群眾和學生,這是中國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的創舉。讓那些名不見經傳卻洋溢著大山裏特有的生活氣息的、樸實無華的新麵孔展現在觀眾麵前,使觀眾真正置身於那個偏僻遙遠的窮山溝裏。
真情的呼籲
《一個都不能少》正如導演張藝謀自己所說:影片是一個“看似平實而簡單”的故事,卻真實地展示了一個人思想境界的升華過程,體現了創作者對現實社會、現實中人最為真切的關懷。眾所周知,新的世紀,“科教興國”、“最窮也不能窮教育”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仍有不少因貧窮而失學的兒童,仍有不少因貧窮而教育設施簡陋不堪的學校。教育這個強國之本,這個基礎,在這些貧困地區,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加強。創作者就是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真情的呼籲,真情的關懷,來溝通人類的共同情感,引起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對教師的理解。
真情的讚歌
片中的主人公魏敏芝,因水泉村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被村長找來代一個月的課。當村長帶她來到學校時,高老師大為吃驚,這樣一個黃毛丫頭,怎能教書,怎能叫自己放心!所以,臨走時隻好再三囑托:“一個都不能少。”學生們更是不認賬,不僅不認她為老師,甚至故意調皮搗蛋。魏敏芝牢記囑托,憑著對學生的真摯愛心,她在崎嶇的山路上,追趕載著已被縣體校招去的學生而遠去的汽車。為了找回囚家庭經濟困難而被迫輟學進城打工的學生張慧科,她帶領學生搬磚籌錢,又隻身一人,日夜兼程,步行進城;身上僅有幾元錢的她,在城裏又舉目無親,忍受饑渴和種種考驗……真情的付出,總會得到真情的回報。在她的真情感動下,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終於找回了出走多日的張慧科,並把破舊不堪的水泉小學建成了希望小學。她自身最終也贏得了學生的愛戴。至此,影片猶如一支真情之歌,歌頌真情的力量、真情的美好、真情的偉大!是真情托起了一片綠蔭,擎起了一片藍天。
綜上所述,影片以“一個都不能少”為經,以“真情”為緯,經緯交織,在平凡中見波瀾,在樸實中見真情;站在時代的高度,呼喚真情;共同關心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命運。從這點說,《一個都不能少》無疑將成為影壇上一支最永恒的真情之歌。
亮點評析
本文抓住“真情”這個動情點,開篇就用簡潔的語言描寫影片中的一個特寫鏡頭,引出評論的對象,並鮮明地提出觀點:真情,人間最美的風景。接著,緊扣中心論點,從三個方麵層層深入,進行分析論述。最後,點題升華。結構完整別致,評論敘議結合,深刻透徹。
我看《幸福時光》
北京 楊成玉
張藝謀,一個頗多爭議的導演,一個頗有性格的導演。也許一聲“老謀子”便道盡了人們的心情:欽佩、歎服和一點點羨慕、調侃。不管怎樣,他的片子一出,總是觀者如雲,繼而評者如潮,說好說歹,總歸熱鬧。這就夠了,不是嗎?我仿佛看見老謀子嘴角深深的笑紋。
今天看了他的《幸福時光》,聽聽名字,夠羅曼蒂克,純真得好像一滴水,繼而觀之,更覺其純。美麗清純的妙齡少女,卻不幸是個盲女,母親離世,父親遠在他鄉謀生,在後母管製下生活,其苦其悲當然令人淚下,幸運地碰到“趙本山”,再加上一夥老頭老太從中周旋,為女孩兒留下了頗多希望與幻景。這個有點俗的故事,在張導的巧妙安排下,居然也能讓觀眾沉湎其中,為之掬一把淚,這不由讓人佩服其功力之深。
這部影片之所以能成功,我想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演員選得好,符合形象要求。清純就清純到底,爽朗就爽朗個夠。董潔一經裝扮,比十八歲還要十八歲,趙本山是老頭子演老頭子當然夠老頭子,這些足夠真實地符合劇情需要的形象,看起來就容易讓人接受。加上演員表演自然,即使情節不那麼曲折,但也不覺得平淡,故事好像是真的一樣。
其次,畫麵美。“幸福時光”旅館選址實在是好,有青綠的樹林,還有蓬勃的篙草,更重要的,還有燦爛的陽光。黃色和綠色的鮮明對照,使畫麵顯得明朗開闊,極為美麗。影片最後,攝影師選擇了一個視角,將盲女孩兒和老趙頭安排在建築工地上坐著——一片明麗鮮亮的黃色之中,在巨大的黑色鋼架的線條的調和之下,架下坐著的兩個人非但不覺渺小,反而有了壯麗之感。這雖是一種慣用的手法,但張導用得鋪張,更顯強烈。畫麵美是張氏電影的一大特點。某影評雜誌如是說。
再次,情節簡單。情節簡單雖然有內容單薄之嫌,但也有一個優點:使主題明確,而且更易於博得“單純”的讚譽,這正是張藝謀拍好這部電影的關鍵。如果換別人來拍,可能什麼都拍不出,但張藝謀做到了,還做出了花樣,讓人到最後不僅相信他“說”的“話”好好活下去,還感謝張導為我們做出了榜樣,給人們指明了應該怎樣活下去。不管怎樣,他把想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了,還做得天衣無縫,而且還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這種傳達愛和積極人生的思想,我們是應該看到的,這無疑是有意義的。即使情節簡單,把它當做一個簡單、輕靈的小品來看又有何妨?
說了這麼多好話,最後還是要說一句:作為一名大導演,張藝謀將一篇小學作文做成了高考作文,確實厲害,也確實不錯。
亮點評析
文章從三個方麵來評論《幸福時光》的成功:一是演員、二是畫麵、三是情節。層次清晰。
讀蒙娜麗莎
吉林 魏麗
第一次看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在大姨媽家的客廳裏。
那是一個淡淡的下午,我側倚著沙發仰頭看著牆上的這幅畫,捕捉著蒙娜麗莎那難以琢磨的神情。那的確是一種令人略感不安的恍惚的微笑,隻在目光與之觸及的刹那間靈巧地閃現,又倏忽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隻剩下了微抿的嘴唇和上翹的眼角。
人物的背景,是一些很隨便的路與樹,不太清晰,用色也含糊,很難辨清是黎明還是暮色。按著景物與人的比例,我猜想蒙娜麗莎應是坐在一個很高的陽台上,但後來又想那也很可能是另一幅畫。
畫上的這位女子是一位銀行家的妻子——這是後來在學校上欣賞課時老師們講的。他們還說蒙娜麗莎之所以表現出這樣迷人的笑是因為畫家總是選她心情極好的時候為她作畫,還要用美妙的事物使她愉快。對於這種說法,我卻很不以為然——那該是些怎樣的東西呢?倘若是不同的,她一定也笑得不同;倘若是相同的,她又不會這樣一味地笑下去。也許隻是偶然想起的一件美好的小事吧,於是蒙娜麗莎就不由得笑起來。這樣的微笑永遠不會是重複的、僵持的,甚至“人造”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蒙娜麗莎”的人物原形即是達·芬奇本人,後來還有一位畫家為之添上胡子以證明其確實。這種說法並無甚驚人,每一幅畫的背後,都躲著一張喜怒各異的臉,畫家在將油彩攪和著塗抹在畫布上時,也抹上了他們的表情和感念,畫是他們的一切,那上麵人物閃亮的瞳孔中,有他們靈魂的影子。
好在這些都沒有能影響蒙娜麗莎微抿的嘴唇和上翹的眼角中特有的風情,沒能改變她獨具魅力的永恒的微笑。
藝術不需要過多的說明和追問,一經細究,就會扭曲。那天晚上我再次走進客廳,決心要將蒙娜麗莎的微笑牢牢地捉住,使之成為確鑿的印象,突然一束清冷的月光透過窗子照進客廳,照著她離合的神光:一襲黑色的絨袍,襯托著她輪廓分明的麵龐。那種神情時而是平和的、仁慈的,時而卻是高貴的、冷傲的,特別是那雙眼睛,似乎是在望著很遠的地方,並不實際地看著什麼,隻是一味地將目光放長,可又像就是在凝視著我——平靜地,帶著詭秘、嫵媚的微笑久久地凝視著我。
我突然惶恐地跑開,從此便不在夜晚走進客廳。
亮點評析
讀蒙娜麗莎的畫像,作者著重描寫的,仍是蒙娜麗莎那讓世人驚歎的一笑。這一笑,到底是怎樣的一笑?作者寫出了老師的說法,還有別人的說法,但這些說法都阻礙不了她作出的獨立思考。文章的語言優美,細節的觀察也很精辟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