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極限——《讀老人與海》有感
佚名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麵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曆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隻是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無可否認,隻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他能否最終戰勝自身的這個缺陷,他都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已經戰勝了自己對缺陷的妥協,他是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隻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裏,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麵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由中國傳統思想評析《天龍八部》中之喬峰
佚名
在《天龍八部》中共有三位串聯全書的男主角,而喬峰是最後不幸為國犧牲的悲劇英雄,由於他的身世與事跡中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因之我以喬峰為評析的對象。
在喬峰早期的丐幫幫主生涯中,很符合“治世者皆聖人”的傳統文化形態。當喬峰遇到段譽不久,即有丐幫內部叛變之事發生,雖說是奸人全冠清策謀,其中最大的因素,卻也是“喬峰為契丹人”的流言盛行所致。在此之前,喬峰於幫主任內,所作所為無不大仁大義、深得人心,他在丐幫樹立了威信,但等到丐幫叛亂平息之後,又有幾個所謂“武林的老前輩”前來敘述當年舊事,由此可看出喬峰在丐幫弟子心中的聖人形象已有瑕疵,雖然隻是流言和一個未經證實的故事,已經容不下喬峰繼續做丐幫幫主了。實際上,喬峰何嚐不是“大眾民主”下的犧牲者?這段情節與後來喬峰被遼王耶律洪基囚禁,武林群雄奮起救他相比較,其實蠻諷刺的。
喬峰是一個豪邁灑脫又膽大心細的漢子,我覺得他一生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角色定位,和《倚天屠龍記》裏的張無忌頗有雷同之處。張無忌自幼在武當派受傳統禮教的熏陶,可謂是名門之後;至中期卻因種種的因緣際會,成了明教教主、一些正人君子眼中的小魔頭,這個階段可說是與傳統思想背道而馳;到了最後成為武林盟主,又受到眾人的尊敬。而喬峰的遭遇也是采這種正——反——正的方式,從小於少林寺學藝,以致後來成了丐幫幫主,可說是眾望所歸,為中國傳統的俠之大者;中期時則遭受陷害、與中原群雄反目成仇,加上阿朱之死,於是心灰意冷、遠赴塞外,做了南院大王,此時變成了武林的公敵;到後期,中原群雄對喬峰釋疑,且他為兩國和平而犧牲,一下子成為救國救民的民族英雄。金庸善於讓筆下的主角,先受禮教的教導,後來又身不由己地反叛傳統,照著自己的正義而行,到結局時卻又回歸傳統禮教的範疇,由此可見一斑。
個人覺得值得爭議的一點是,喬峰到底有沒有必要自盡?原本化解掉兩國的戰禍,也算是美事一樁,若自覺對不起國家,大可以浪跡天涯;我相信同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段譽身上,他絕對不會選擇自盡。換句話說,喬峰也可以算是死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之下的不幸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