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君之智。未必最賢於眾也。以未最賢而欲以善盡被下。則不贍矣。若使君之智最賢。以一君而盡贍下則勞。勞則有倦。倦則衰。衰則複反於不贍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則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順。治亂之分。不可不察也。
——《慎子》
譯文
君主的聰明才智,不見得比群臣高明多少,憑君主不怎麼高明的才智,要治理好國家,用善來完全覆蓋下麵就不夠了。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僅憑君主一人的力量讓群下百姓富足,也是相當勞苦的。勞苦過度就會身體疲倦,身體疲倦就會衰老,身體衰老就無法履行職責,這樣就會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親自去做,臣下就會什麼都不願幹,這樣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容易顛倒,這就叫作倒行逆施。國家出現倒行逆施,社會就會出現混亂。君主如果放手把具體實事都交給臣下去做,而不必自己親自動手,那麼臣下就會盡職盡責,這就理順了君臣之間的關係。國家得到大治或大亂的分界就在這裏,這是不能不明察的。
法家智慧故事
君主掌握最高行政大權,並不意味著他要親自處理一切政務。再精明幹練的君主,其精力也是有限的。這就需要采用一套督察考課、刑罪賞功的權術。朱元璋是一個少有的勤政皇帝,他體力充沛,精力過人,事必親躬,無遺巨細,幾乎從不知道休息。有人統計,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閱二十餘萬字,處理四百二十三件事。此外,他還要每天上朝接受麵奏,接見各地來京上告的耆民,處理百姓擊登聞鼓直接告狀的事,定期接見朝覲的官員,真可以說是日理萬機。
為了加強皇權,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事皆朝廷總之”,就是為了使皇權兼並相權,這樣一切大權就集中到皇帝手中。朱元璋定下的製度使得一個皇帝必須沒日沒夜的幹,這就全在於皇帝的自覺了。明朝後期的甚至有幾個皇帝則長久不管事,因他們精力、智力有限,天天困在深宮,而要處決一應國家大事,這何等的不容易。明宣宗宣德和明孝宗弘治堅持天天上朝,結果兩人都沒有活過四十歲。因不管事而更不能管事,就變成怕見大臣了最有名的就是萬曆皇帝明神宗,他做了幾十年皇帝,有二十幾年沒有上過朝。
皇帝和內閣日常不見麵,於是皇帝和內閣中間的接觸,就多出一重太監上下其手的機會。皇帝有事交付與太監,再由太監交給內閣。內閣有事,也同樣送太監,再由太監上呈與皇帝。這樣,太監就慢慢地弄了權。甚至皇帝嫌麻煩,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監批。批紅的實權,落到太監手裏,太監變成了皇帝,明朝末期的魏忠賢專政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製度。
事實證明,凡是事必躬親的君主,不一定能把事情搞好。因此,在中國傳統的統治術中,並不主張君主事必躬親,而主張君主應守虛靜之道,把實際政務的執行權交給大臣,由他們根據君主的旨意去處理政務。而君主則從實際政務中脫開身來,使自己處於虛靜的位置,這樣反而能更好地控製國家大權。